毛主席的摯友,他既是國際大詩人,又創作了中國第一部毛主席傳記

愚鑒 2024-05-09 14:42:24

1943年,中共中央秘書長任弼時找到作家蕭三,希望蕭三能夠給毛主席寫一本傳記。遺憾的是,毛主席卻不同意這樣做,甚至多次拒絕摯友蕭三爲他寫書立傳的請求。

那麽,蕭三是如何成爲毛主席的摯友的,爲什麽毛主席拒絕爲自己寫書立傳,最終蕭三是如何完成中國第一部毛主席傳記的?

蕭三,中國近代著名作家,1989年出生于湖南湘鄉市,原名蕭子瞕。蕭子瞕的哥哥是蕭子升,蕭子升和蕭三在青年時期和毛主席交往密切,和毛主席一起創辦了新民學會。

1907年,蕭三考入東山學堂。東山學堂的前身是東山書院,在湖南有著非常高的名氣,在這裏執教的老師也都是當地的名師,能夠在這裏求學的,大都是青年才俊。

1910年,毛主席也進入了東山學堂求學,和其他人不同的是,毛主席不是考進來的,而是他寫的一篇名爲《言志》的文章得到了東山學堂校長的認可,毛主席因此被破格錄取。

對于毛主席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求學機會,不過也出現了一些麻煩。在東山學堂讀書的學生,大都是一些富貴人家的孩子,因此有許多學生看不起外鄉來的毛主席。

因此,基本沒有人願意和毛主席主動交往,毛主席也就沒有什麽朋友。根據毛主席的回憶,在東山學堂求學時,他有兩個摯友,其中一個摯友,就是後來成爲作家的蕭三。

蕭三的父親是蕭嶽英是東山學堂的老師,他十分欣賞毛主席的才華,因此他教導蕭三說,要多和毛主席交往,不要和別的同學一樣疏遠毛主席。

其實早在父親教導蕭三之前,蕭三就已經和毛主席建立了較爲深厚的友誼,每當有同學故意嘲笑毛主席時,蕭三就會挺身而出爲毛主席出頭。

漸漸地,蕭三就和毛主席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在毛主席的心中,蕭三就是他的摯友之一。

1911年,毛主席離開了東山學堂,前往湖南長沙求學,巧合的是,蕭三也到了長沙,他們先後考中了湖南省第一師範學校,再次成爲校友。

到了1918年,新文化運動已經在全國範圍內掀起熱潮,湖南省是響應最積極的城市之一,毛主席認爲這是創建組織的好機會,因此帶著蕭三、蕭子升等人一起成立了新民學會。

新民學會創立後,毛主席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北洋軍閥的潰兵准備攻擊湖南省第一師範學校時,毛主席和新民學會的成員挺身而出,用智謀擊敗了4000多名潰兵。

這次事件在當時産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毛主席本人也因此和革命産生了更爲密切的聯系。

可惜當時的革命力量太弱,局勢也錯綜複雜,最終毛主席不得不和新民學會的成員分道揚镳,各自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

爲了躲避反動派的追捕,毛主席輾轉多處,卻始終沒有離開中國。蕭三則不同,他爲了躲避追捕,索性直接去了蘇聯,憑借著過人的才學,蕭三成了一位著名的國際詩人。

1943年,時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的任弼時找到毛主席的摯友蕭三,希望蕭三能夠給毛主席寫一本傳記。可是當毛主席知道這件事後,卻堅決表示不讓蕭三寫。

那麽,毛主席爲什麽不讓蕭三寫傳記,最終這本傳記是如何完成的呢?

在蘇聯生活的這段時間裏,蕭三雖然過得還算不錯,但是他無時無刻都在思念家鄉,一直想要找機會回到中國。

遺憾的是,因爲當時中國內部的局勢不穩定,即便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可是蔣介石還是想著法地削弱中國共産黨的實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蕭三是不敢輕易回國的,如果被蔣介石盯上,後果是相當嚴重的。

直到1939年,蕭三才找到了合適的機會,這一年,蕭三在相關組織的帶領下,一路輾轉來到了革命聖地延安。

得知摯友蕭三到了延安,毛主席也很激動,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和這位青年時期的摯友見了一面,晚宴時,兩人都感慨萬分。

毛主席接受過舊時代的教育,對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中國古代經典文學,毛主席都是讀過的,蕭三也是如此,因此二人有著許多共同話題。

根據蕭三的回憶,到了延安之後,毛主席一直很喜歡和他談論《聊齋志異》,一聊就是很久,毛主席的許多看法令蕭三受益匪淺。

像蕭三這樣著名的文學家,中央必然是會委以重任的,因此蕭三很快就成了陝甘甯邊區文協常務委員,同時還是魯迅藝術學院編譯部的主任。

在處理日常工作的同時,蕭三還寫了許多抗戰文學,這些作品發表後,得到了許多同志的認可,起到了很大的宣傳效果。

尤其是《第一步》這部作品,在延安乃至全國的文學界都産生了不小的影響,毛主席讀過之後很是高興,還專門寫了一封信誇贊蕭三的才華。

隨著時間的推移,蕭三在延安的名氣越來越大,他是毛主席青年時期的摯友的身份也成爲許多人談論的話題。

因此,有不少同志向蕭三打聽毛主席青年時期的故事。時間一久,蕭三覺得應該給毛主席寫一本傳記,以滿足同志們了解毛主席的需求。

當蕭三有這個想法的時候,毛主席五十歲的生日也馬上到了,蕭三覺得這是個機會,可以在毛主席五十歲生日前寫出來,到時候當做賀禮送給毛主席。

這一想法得到了許多人支持,例如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凱豐、中共中央秘書長任弼時等,他們都認爲這是一件好事情。

可是當毛主席知道這件事後,他卻表示這樣做不妥,不僅不同意蕭三給他著書立傳,就連五十歲生日這樣重要的事情,毛主席也打算簡辦。

衆人知道毛主席的態度時都有些錯愕,尤其是蕭三,他一時間沒弄明白毛主席爲什麽要這樣做,因此他非常疑惑,甚至直接找到毛主席詢問緣由。

可是無論蕭三怎麽說,毛主席都不爲所動,就在蕭三絕望之際,事情卻迎來了轉機。

1943年,時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的任弼時找到毛主席的摯友蕭三,希望蕭三能夠給毛主席寫一本傳記,以滿足廣大同志了解毛主席的願望。

可是毛主席知道這件事後卻極力反對,不顧蕭三的多次勸說,硬是讓蕭三停下了撰寫傳記的工作。

那麽,毛主席爲什麽極力反對,蕭三最後是如何寫完這本傳記的?

就在蕭三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准備趁著毛主席過五十歲生日時做一個大宣傳的凱豐也和毛主席發生了分歧。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五十歲生日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人都會選擇大操大辦,就是那些不富裕的人家,也會盡力辦得風光一些。

時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凱豐認爲這是一個宣傳毛主席的好機會,因此他寫了一個詳細的計劃,並將這個計劃上報給毛主席。

就在凱豐以爲毛主席會對他大加贊賞時,毛主席的回信卻給凱豐潑了一盆冷水,毛主席在信中說,不僅不應當祝壽,而且也不能搞宣傳活動。

盡管毛主席給出了局勢不允許的理由,可是凱豐依然有些不理解,但是毛主席既然不同意,那就只能簡辦了。

到了毛主席五十歲生日這天,來給毛主席祝壽的人並不多,大都是和毛主席關系很好的人,還有就是中央的領導人。

到了1944年,晉綏軍區副司令員來延安看望毛主席,談話間,才知道去年是毛主席的五十歲生日,這令他吃驚不已,這樣的大事他竟然一點都不知道。

因爲毛主席執意簡辦五十歲生日,所以蕭三也不敢違背毛主席的意思繼續寫毛主席的傳記,這份工作就暫時停下了。

不過蕭三也不是一字未動,在毛主席要求他停止寫作時,蕭三其實已經寫出了一個幾萬字的初稿。

當年在蘇聯發展時,蕭三還用俄文寫過毛主席的傳記。後來,蕭三根據之前的傳記,將初稿不斷潤色,雖然沒有發表,但是已經相當成熟了。

1944年7月,蕭三決定將已經寫好的毛主席傳記的初稿發表在《解放日報》上,毛主席看到後勸說蕭三不要再寫,還讓蕭三將精力放在普通群衆上去。

一段時間之後,蕭三寫的毛主席傳記引起了很好的反響,群衆都很喜歡蕭三寫的這本未完成的傳記,希望蕭三再繼續寫下去。

蕭三很無奈,群衆想要看,可是毛主席又不讓寫,這該怎麽辦?後來蕭三再次找到毛主席,將具體的情況講了講,又提出了續寫毛主席傳記的請求。

毛主席思慮再三,他覺得既然群衆有這個願望,而且局勢不像之前那麽緊張,那寫一寫也沒什麽問題,因此不再阻攔蕭三。

就這樣,蕭三寫完了毛主席的傳記,將一個真實的毛主席介紹給全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

這本傳記不僅僅從多個角度展示了毛主席,産生了重大的政治影響,而且對于後世來說,也是一批珍貴的研究資料,以便後人了解到更加真實的毛主席。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