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中緬互換領土,中國被換出去的三萬平方公裏土地,價值多少?

十柒曆史趣事 2024-05-14 06:31:26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中緬互換領土,中國竟放棄了27000平方公裏的江心坡,來換緬甸一塊僅有200平方公裏的小村落,到底是賺了還是虧了?

對于這個問題,起初大多數人都認爲,是中國血虧。

因爲江心坡不僅面積大,據說還盛産珍稀的金絲楠木和翡翠,在曆史上,這裏更是一片兵家必爭之地,價值可抵十個香港。

那麽,這樣一塊寶地,爲何會被我國拱手讓人呢?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才發現,當年這麽一換,中國的用意其實並不簡單......

三度易主的江心坡

江心坡,自古以來就位于我國雲南境內,它北接西藏、南臨緬甸,西達印度,如此一個交通樞紐,其戰略價值自然是不言而喻。

因此,哪怕時至如今,仍然有不少人感慨著,要是如今江心坡還在我們手裏,那麽藏南就不會受到這麽多的騷擾了!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原本屬于我們中國的江心坡,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落到緬甸手裏的呢?

事情還得從大清乾隆爺的一次豪擲開始說起。

在乾隆的八十大壽上,眼見緬甸國王親自帶著賀禮前往北京,給乾隆祝壽,乾隆一個開心,便大手一揮,把江心坡劃給了緬甸。

聽到這裏或許就有些觀衆老爺覺得無法理解了:雖說這乾隆是愛搞排場講體面,但也不帶這麽玩的吧!隨隨便便拿國土送人?這未免也太昏庸了!

事實上,乾隆當時此舉,全然是因爲無奈。

這江心坡雖然是一塊寶地,但是在中國古代的王朝,普遍都覺得這些遠離中原的邊區,都是一些“蠻荒之地”,壓根就懶得怎麽正兒八經地管理,導致古代中原王朝,對于江心坡的控制力,一直相當有限。

明朝末期,緬甸就開始借著明朝衰落之際,北上侵略起了我國雲南邊區,江心坡自然也包括在內。

但是在康熙雍正時期,清朝都在忙于對付北方的蒙古噶爾丹,平息西北的叛亂,因此無暇顧及西南邊區。

一直等到乾隆時期,清政府才終于又有精力來關注西南,准備去收複這片,在當時大多數人看來,都是不毛之地的山區。

起初的乾隆還是很有野心的,不惜三次遠征緬甸,耗費了數不清的兵力和白銀,才勉強收複失地,獲取了江心坡的掌控權。

雖然地是拿到了,但清王朝也確實是爲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且由于當地環境惡劣,士兵官員大多水土不服、上吐下瀉,糧草醫藥轉運又困難。

所以按照當時的條件,想要對這塊地方實現有效的控制,無異于是難于登天,還需要持續不斷地砸更多的錢和資源,長遠地算下來,跟賠本買賣沒啥區別。

當然,對于乾隆來說,放棄江心坡更重要的原因,還是被清王朝打了三次的緬甸,終于認清了自己的實力,選擇臣服于清王朝,成爲了清王朝的藩屬國。

也正因如此,乾隆才放心地把江心坡“賞賜”給緬甸,尋思著反正你也認我爲大清爲爹了,江心坡就放心交給你打理,也省得我花錢操心。

然而,此時的乾隆怎麽也沒有料到,這塊地盤最終竟然會落到洋人的手中!

清朝末年期間,英國成功通過入侵,將緬甸從清王朝的手中奪走,並將其納入自己的殖民地。

起初的清王朝,還是有所不甘的,然而兩次鴉片戰爭下來,便教會了清王朝做人,于是懦弱無能的清王朝,不得不承認英國對緬甸的所有權,自此,緬甸便正式“易主”了,至于江心坡這塊寶地,自然也隨之落入了英國的手中。

哪怕後來的民國政府,對于英國在中國邊境侵占一系列土地,始終保持著妥協退讓的原則,不敢明面上反抗,以致于江心坡的問題,也始終沒能得到解決。

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中緬關系才正式步入新的局面,有關中緬邊界爭端的問題,自然也提上解決的日程。

可解決歸解決,中緬爲何非要通過領土互換的方式來解決?咱們又爲啥非得把江心坡這塊寶地,給送出去呢?

領土糾紛

自打1948年緬甸獨立後,江心坡就成爲了中緬兩國的爭議地帶。

然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咱們就一直受到美西方世界的孤立排擠,許多國家都不願意承認咱們在國際上的合法地位,唯有緬甸與一些爲數不多的社會主義國家,主動選擇與新中國建交,成爲了最早一批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

至少單說這一點,讓我們新中國很是感動。

也正是因爲緬甸當時在國際政治舞台上,主動對中國表現出來的友好態度,才爲兩國政府解決邊境領土爭端,奠定了基礎。

然而,由于邊境地勢險峻、勘測技術不發達,再加上爭議太大,領土爭端的解決過程並不順利,最終中緬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只能陷入膠著狀態,至于這江心坡,自然也只能先暫時訂著一人一半。

但在中國看來,這江心坡是咱們自古以來的領土,雖然中間被清王朝拱手讓人、又慘遭英國侵略,但追根溯源,中國才是江心坡真正的主人。

更何況咱們毛主席說了,新中國成立,就要廢除以前跟帝國主義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所以這因爲不平等條約被劃給英國殖民者的江心坡,也應該還給咱們中國。

然而在緬甸看來,那就是送出去的東西哪有要回去的道理,這江心坡當年可是乾隆爺親自說送的,虧我主動跟你交朋友,你怎麽能說不認賬就不認賬了呢?

可中國這邊卻又表示,當時之所以把江心坡拱手讓給緬甸,是因爲當時的緬甸是中國的藩屬國,現在中緬兩國關系平等,藩屬國時期遺留的東西,也就不該做數了嘛。

誰料到了1955年,中緬甚至還一度因爲邊界領土爭端的問題,差點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這是爲什麽呢?

1955年,在江心坡南端茂密的森林裏,我國邊防部隊,正沿著林間小道例行巡邏,然而就在這時,叢林深處卻忽然傳來了子彈上膛的聲音!

這不禁讓我國邊防部隊警惕起來,連忙擺開戰鬥隊形,准備迎接敵人的侵犯。

然而由于此時大霧彌漫,可見度僅有幾米,敵我雙方都不敢輕舉妄動,只敢互相開槍示警。

等到事後,才發現這是雙方的一場誤會,便一笑而過了,直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可誰料,英美這些西方國家,偏偏就是看不慣中緬如此和諧,于是故意抓住這個小小誤會不放,對其進行大肆炒作,不但顛倒是非黑白地汙蔑我國是在欺負弱國,還添油加醋地說這是我國打算用武力征服東南亞的訊號!

美西方自打在朝鮮戰爭中敗給中國後,就各種想方設法地孤立我們中國,至于此舉,不過也只是爲了來挑撥離間中緬關系,並汙蔑破壞我國的國際形象。

于是一時間,在美西方的煽動迷惑下,越南老撾等東南亞小國,紛紛信以爲真,將我們中國視若豺狼虎豹,唯恐避之不及,並且在與中國的邊境線上大舉列兵作爲提防。

好在作爲當事人的緬甸,並沒有中西方的詭計,還是選擇尊重客觀事實,站在我們這一邊。

不過盡管如此,這次教訓也讓中國意識到了,中緬邊界問題,應該盡快解決,好避免類似的誤會再次發生,搞得中國莫名其妙背黑鍋。

可誰料就在這個時候,一直跟咱們不對付的印度,卻又跳出來搞事情了,竟瘋狂地力挺緬甸,譴責中國,這是怎麽回事呢?

這是因爲印度和緬甸的前主子,都是英國,所以印度看緬甸,自然就有種看異姓兄弟的既視感,那麽自然就會站在緬甸的這一邊,在中緬邊境問題上搞搞事情。

當時的印度是咋支持緬甸的呢?那就是要求按照他們的前主子英國,當年劃分的中緬邊界來執行!

不得不說,印度的這個算盤打得可真響,因爲只要中國開了這個先河,那麽當時同樣由英國劃分的、對中國極度不公平的中印邊界“麥克馬洪線”,自然也沒理由不承認了。

然而,新中國面對主權向來領土必爭,所以自然不會給印度說三道四、指手畫腳的機會。

與此同時,新中國也察覺到了印度對中國西藏領土的觊觎和野心,于是開始搞起了一個足以影響至今的戰略,那就是“聯緬抗印”!

中緬互換領土

1960年,中緬邊界在經過反複商議之後,終于正式確定了下來,令人費解的是,爲何新中國選擇放棄了兩萬七千平方公裏的江心坡,換來緬甸兩百多平方公裏的小村莊呢?

事實上,新中國的這一主動讓步,只有從長遠來看,才能知道有多高明。

雖然江心坡表面上來看,確實是條件惡劣的中緬邊界裏,難得的黃金地段聚寶盆,它不但土壤肥沃、森林資源豐富,還有大量珍貴的翡翠和金絲楠木,經濟價值相當之高。

然而,咱們的新中國,豈是只會貪圖眼前金錢利益的?

對于中國來說,江心坡更重要的價值,還是在其戰略意義。

當時的緬甸雖然取得了表面獨立,然而由于緬甸內部太過混亂,135個民族竟然形成了136支武裝,其中還包括當年敗逃緬甸的一支國民黨殘軍,直接成爲了令緬甸頗爲頭痛的毒瘤,更是加劇了緬甸的混亂。

盡管緬甸一直試圖鏟除這支毒瘤,可一直都無功而返,隨著其中一個軍閥開始收編國民黨殘軍,試圖統一全緬甸,緬甸便就此開啓了長達五十多年的內戰,至今都未能完全停歇。

這也是爲什麽,時至今日緬甸早已淪爲了人間煉獄,充斥著詐騙人口買賣黃賭毒等違法犯罪行爲。

到了這時,當年換出去的、緊挨著天然屏障高黎貢山的江心坡,就起到了一個緩沖區的作用,從而避免緬甸的爭端沖突,影響到我國西南邊區的安甯。

再從外交層面上來看,維持好中緬關系的和平,對于牽制印度這個不穩定炸彈,有著極爲重要的意義。

畢竟,比起一個小而自身混亂的緬甸,又大又煩的印度,才是真正讓我們頭疼的目標。

緬甸無論再亂,也頂多只是騙一騙中國人的錢,絕對不敢對著中國邊境領土動手的,但印度可就不一樣了,雖然印度完全不是咱們的對手,但時不時跳出來騷擾一下我們的邊境領土,也讓我們煩得要死。

所以,通過讓步一個江心坡,來換取中緬關系的穩定,對于壓制印度來說,確實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如今印度正准備奉美國之命,挑咱們中國的事兒時,卻發現早已被咱們給圍死,就少不了中緬友好關系的功勞。

再者,由于江心坡失去太久,此前已經在緬甸手裏待了幾百年,江心坡的人民對于中國早就沒有啥歸屬感了,都默認自己是緬甸人,而非中國人,這種情況下,咱們中國就算是強行占有了江心坡,也很難實現對江心坡的穩定控制。

總的來說,咱們中國在邊界領土爭端問題的處理上,確實已經做到了該爭取的絕不退讓,該放下的絕不貪戀,一切從長遠大局出發。

時至如今,隨著中國的實力不斷強大,我們也更加有了不退讓的底氣,現在我們雖然沒辦法拿回這些土地,但不代表我們已經忘記了。

13 阅读: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