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出口第一大國!同爲14億人口大國,印度爲何不懼糧食危機?

宇宙天文館 2024-05-12 14:00:24

2022年初以來,受疫情影響,印度多個地區持續遭遇幹旱、洪澇、蝗蟲等自然災害,農作物産量下降。

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出預警:如果印度政府不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幹旱等問題,2022年全球饑餓人數將達到1.18億人。

然而讓人出乎意料的是,印度在糧食大面積減産的情況下,糧食出口竟然還上升了27%,達到了曆史最高水平。

印度這一波反向操作讓人摸不著頭腦,家裏都沒余糧了,怎麽還往外送?是印度政府不顧百姓死活,還是其中另有隱情?

印度的糧食多嗎?

印度的耕地面積占到了1.43億公頃之多,占其國土面積的一半左右。

不誇張的說, 印度遍地可種糧。不僅僅是家裏有地,而且耕地質量和分布情況也是相當好。

印度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則是高原,平均海拔有六百到八百米,地勢十分平坦,非常適宜大規模的種植糧食。

同時,印度還擁有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

其地處熱帶,擁有豐富的光、熱、雨等資源,非常適合稻米、糧食等各種糧食的生長,糧食基本上可以做到一年三熟。

印度的耕地地利用率高,氣候條件好,糧食産量自然也就水漲船高,這也給了印度大量出口糧食的底氣。

在世界糧食危機愈演愈烈的情況下,各主要糧食出口國紛紛收緊了糧食出口數量。

印度卻反其道而行之,僅僅在2021年,印度就出口大米2140萬噸,同比去年增長了足足45%,占據了當年全球大米出口的50%。

從這年開始,印度也因此榮升了全球大米出口第一的寶座。

現在,印度作爲世界第三大糧食出口大國,大米第一出口國,小麥第二大出口國,在世界糧食市場呼風喚雨。

世界人民餓不餓,還得看印度出口多不多。

印度如此大手筆的出口糧食,不禁讓人産生一種錯覺:印度家大業大,糧食充足有余。

其實並不是這樣。印度雖然擁有全世界最多的耕地面積,但是也擁有著全世界的最多的人口。

根據FAO公布的一個新的數字:2022年印度的糧食産量爲3.16億噸。而中國的産量爲6.828億噸。兩國在人口體量差不多的情況下,糧食産量足足相差一倍。

此外,中國的人均糧食産量爲483.5公斤,印度卻只有200公斤,而國際的人均糧食安全線是400公斤。

印度如此低的人均標准,甚至一度被聯合國列爲“重度饑餓”地區。

根據2021年的全球饑餓指標指數排名顯示:印度在被抽查的116個發展中國家中排名101位,甚至排在了一些以饑餓混亂著稱的非洲國家後面。

正因如此,印度也成爲了全球饑餓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大約有2億人處于饑餓狀態,這個人數也和印度出口大米的數量一樣,居全球之首。

印度國內的糧食情況,可以說並不是簡單的吃不吃的好或是吃不吃的飽的問題,而是有沒有飯吃的問題。

國內百姓都沒飯吃,印度政府爲何還年複一年的提高糧食出口數量,如此枉顧國內的糧食安全,棄百姓的溫飽而不顧究竟是爲何?

這不得不從印度奇葩的國情說起。

印度爲何要將糧食大量出口?

印度在糧食出口方面的狀況其實和幾十年前的中國有些相同。

由于印度國內的工業産品在國際市場上不具備巨大的競爭優勢,購買國外技術和産品時,又需要大量的外彙。

衆所周知,印度軍隊的武器是“萬國造”,手頭上沒點外彙,軍隊後勤分分鍾就跟不上了。

印度政府爲了獲取大量的外彙,就只能將糧食大量的出口。

與中國當年出口多余糧食換取外彙不同的是,印度是勒緊褲腰帶,甚至搶百姓的口糧去出口。這是印度常年保持大量出口的一個根本原因。

當時間來到2022年,一些突發的嚴重問題和機遇,更是促使印度在糧食大面積的減産的情況下,繼續保持大幅度糧食出口。

首先是印度的貨幣危機。

自疫情以來,由于世界産業鏈的調整,印度的貿易逆差越來越大,由此造成了外彙嚴重不足的情況,由此産生了嚴重的通脹,銀行系統幾近崩潰。

2023年1月,印度盧比的彙率再創曆史新低,一度跌到亞洲的倒數第二,幾乎喪失了國際貨幣支付能力。

與此同時,印度在國際合作中還欠下了5900億美元的外債。

本國貨幣貶值,而美元的依舊強勢,這就使得印度的外彙在一夜之間蒸發了830億美元。

印度的工業産品不能帶來巨大的外彙收入,但是眼見外彙嘩嘩的往外流,如果不加以阻止,印度的經濟可能面臨全面的崩盤,印度政府只好繼續走之前的糧食換外彙的老路。

其次,隨著俄烏沖突的加劇,最爲主要糧食出口國的烏克蘭,終止了大批量的糧食出口。

要知道,烏克蘭可是有著“世界糧倉”之稱。一旦全球出現了世界性的糧食危機,再加上全球各地屢遭極端天氣和疫情的影響,帶來的影響可不是一星半點。

各主要糧食出口國的産量紛紛減産,其中美國和加拿大的小麥的産量分別下降了17%和18%,俄羅斯的小麥産量下降了15%。

外加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大化肥生産國受到戰爭的影響,紛紛宣布暫停化肥等農用産品的出口,這對全球糧食種植業産生了巨大影響。

在這樣的背景下,小麥的價格暴漲了一半左右,全球的糧食價格創十年最高。各國爲了保護國內的糧食安全,紛紛終止了糧食出口。

一邊是國際糧食市場價格狂漲,一邊是國內吃不飽飯。糧食只有一份,拿去還錢還是讓百姓吃飽?

根據統計,印度大約有80%的人從事農業生産,農業所創造産值占了國內産值的30%以上。

毫不誇張的說,農業是印度的立國之本。如果在減産的時候,提高糧食出口的産量,將會對印度的農業經濟産生毀滅性的影響。

最後,印度政府還是決定提高糧食出口,來換取大量的外彙,以壓制國內嚴重的通縮。

截止2023年3月,印度在糧食減産的情況下,依然出口了1300萬噸小麥,同比增長了116%。

到了四月份,印度大米價格出現大幅度的上漲,熟米一度達到了389美元每噸。

印度總理莫迪甚至宣布:只要世界有需要,只要世貿組織准許,印度將無限度的出口糧食,以滿足世界糧食缺口。

國際上印度糧食價格強勢,爲印度創造了大量的外彙。但在印度國內,小麥、小麥粉等基礎糧食價格大幅度上漲,通貨膨脹進一步加劇。

印度百姓的糧食結構以谷物爲重,現在主糧都拿去出口了,普通人的生活成本不斷上升,最苦的是印度的農民,他們原本是種糧人,現在卻面臨著斷糧的風險。

一邊是外彙,一邊是民生,可以說印度政府是在進行一場賭博。

爲了挽救國家脆弱的經濟,從國民手中搶走了口糧。印度政府在賭國民的忍受力,在賭充足的外彙能否迅速將即將崩潰的經濟拉回來。

印度政府不畏懼糧食危機而瘋狂出口的原因,並不是印度糧食充足,而是印度政府並不把底層人民的命當命。

畢竟在一個高出生率的國家裏面,人更像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數字,印度政府准備用底層人民的命來換取經濟的暫時安穩。

中國如何對待糧食安全?

中國和印度的很多情況都非常想象,差不多的人口巨量的糧食産量。

但在糧食進出口問題上,以及對待糧食安全問題上,兩個國家的完全沒有可比性。

印度是糧食出口大國,中國卻是第一糧食進口大國。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中國年度的糧食進口量爲5.32億噸,占世界1/3以上。

與此同時,我國也是全球第一大谷物進口國。根據 FAO的預測,到2025年中國進口谷物和其他糧食總量將達到2.1億噸,較2015年增長近一倍。

此時你可能會好奇:中國有著比印度還多的耕地面積,爲何還如此依賴糧食進口?這會不會對中國的食品安全構成巨大的威脅?中國會不會因爲過度依賴糧食進口而發生糧食危機?

其實,我國大量的進口糧食,恰恰是我國不會發生糧食危機的體現。因爲我國進口的糧食當中,大部分是大豆、玉米等用于牲畜的餵養的加工糧食,只有少部分是用于改善國內的糧食供給結構食用糧食。

也就是說,中國進口糧食並不是吃不飽,而是我們不夠用了。

我們糧食戰略也和印度相反,我們始終把飯碗抓在自己手上。印度依靠糧食來進行“饑餓出口”換取外彙,我國卻是每年花上千億元來補貼農民種田,嚴守耕地紅線,確保糧食安全。

另外,我國在人口不相上下,耕地面積比印度少的情況下,在耕地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情況下,卻創造了比兩倍于印度的糧食産量。

這離不開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重視,離不開袁隆平等老農學家的對提高我國糧食産量的傑出貢獻。

現在中國已經實現了糧食十二增,糧食産量穩定在1.2萬億斤,人均占有量超過了940斤,過去是吃不飽,現在是吃不完,要吃好。

印度之所以無懼糧食危機而瘋狂的出口,是以底層百姓的生存爲代價。而中國之所以不畏懼糧食危機,是因爲政府始終重視三農問題,把人民的飯碗放在心上。

爲了讓人民吃飽,我們的國家做出了種種努力,以杜絕糧食危機在華夏大地發生。

如此你怎麽看?可以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見解!

參考資料:

萬寶瑞.印度農業科技體制的組織框架、運行機制及其啓示——印度農業科技體制考察報告[J].中國農村經濟,2007.9.

楊衛路《我國與印度糧食市場比較分析》

1 阅读:148

宇宙天文館

簡介:宇宙天文館,不止有宇宙天文,萬物皆可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