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國企擔當】鄭州數字城市建設開啓“倍速模式”

鄭州日報 2024-05-14 08:20:19

向“新”提“質” 以“質”催“新”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國企擔當】

系列報道·鄭州數智科技集團

數智築基 向“新”而行 以“質”謀遠

鄭州數字城市建設開啓“倍速模式”

核心提示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

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鄭州正加快布局、積極行動。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安偉指出,鄭州正處于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現代産業體系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加速成型的關鍵窗口期,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把握住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大契機。

爲充分展示重點企業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鄭州實踐,本報今起推出 “向‘新’提‘質’ 以‘質’催‘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國企擔當】系列報道”,深入采訪我市在發展及培育新質生産力方面躬身入局、主動擔當、有爲有位的代表性國企,展現我市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具體舉措與成就,爲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現代化建設蓄勢增能。

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五月的鄭州,處處湧動著創新創造的熱潮。

以雲、數、網、智、安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爲基礎,鄭州市新型智慧城市視聯網項目緊鑼密鼓地建設,爲發展新質生産力夯實數智根基。

在數智創新聯合實驗室,與嵩山實驗室、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院校所聯合開展的科技創新項目有序推進,多方高端創新資源在這裏集聚,看不見的創新動能澎湃奔湧。

…………

推動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數算産業,是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抓手,作爲我市國企重組改革“9+1”布局中唯一的科技創新企業,鄭州數智科技集團以打造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陣地爲牽引,搭平台、建項目、育産業,賦能數字鄭州建設,爲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數智支撐”。

“鄭州數智科技集團將充分發揮市屬國有科技型企業創新引領作用,向‘新’而行,以‘質’謀遠,加強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加速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助推鄭州成爲全國數字民生服務高地、數字治理高地、數字産業發展高地,賦能鄭州‘智能體城市’建設開啓‘倍速模式’。”鄭州數智科技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蘇文傑表示。

立足使命 推動政府、社會、經濟數字化轉型

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實現經濟社會數智化轉型是核心要義。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以廣泛深刻的數字變革,賦能經濟發展、豐富人民生活、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

“作爲‘1245111’數字鄭州建設總體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鄭州數智科技集團緊緊圍繞數字化轉型主線,高標准實施了20余個數字鄭州建設項目,大力推動政府、社會、經濟數字化轉型。”蘇文傑告訴記者。

在數字政府方面,加大黨建引領網格化基層治理、城市大腦三期等項目投入,研發上線30余個系統,開創了“一格管全面、一屏觀全域、一網統全局、一線通上下、一鍵全處理”的數智治理新格局,産品先後獲得“全球智慧社區數字治理大獎”“河南省大數據優秀解決方案”“河南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知名産品”“數字化創新標杆産品”等榮譽。

在數字社會方面,打造“鄭好辦”城市綜合服務平台,不斷接入公共服務和民生領域的高頻、重點事項,累計上線小學入學線上報名、青年人才驿站等各類服務事項2912項,還實現了與開封“汴捷辦”、新鄉“放新辦”、洛陽“洛快辦”互通互認、異地通辦,助力鄭州市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邁入全國第一方陣,目前平台注冊用戶已突破1900萬。

在數字經濟方面,打造“鄭好融”金融綜合服務平台,構建“1+1+N”普惠科創金融服務體系,爲鄭州市普惠、“三農”、科創企業、個體工商戶提供了智能化、便捷化的融資服務,平台累計注冊用戶超86萬,授信超321億元,帶動鄭州市普惠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到3350.3億元,貸款利率較2023年全省普惠小微貸款加權平均利率低0.3%,推動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助力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平台已成爲國內一流普惠性金融平台。

數智賦能 打造“智能體城市”

建設鄭州市新型智慧城市視聯網項目,推動建成全市通用、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的視聯網平台;謀劃建設城市安全大腦(一期)、城市算力網、鄭州市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一期)等項目;打造具有鄭州特色的AI大模型應用……

數智賦能,讓城市更聰明,讓生活更美好。圍繞助力鄭州高水平建成“智能體城市”,鄭州數智科技集團充分發揮市屬國有科技型企業創新引領作用,通過項目建設築牢智能體城市的數字化底座。

據悉,該集團初步規劃了“1+1+N+3”的智能體城市架構,以大模型建設爲核心,加強原創性引領性技術攻關,打造智能體城市的智能中樞,目前已在市域社會治理、國企經營管理、政務辦公等領域落地AI小鄭、數智AI企業經營管理助手、政務辦公智能助手等創新應用,突破2項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實現技術自主可控。逐步推進大模型在工業、醫療、教育及物流等領域的探索,構建城市AI技術應用體系,打造具有鄭州特色的AI大模型應用。

此外,謀劃搭建全市統一的大模型開放平台,打造開放的生態,吸引頭部廠商共建,爲模型開發者、應用廠商、科研院所等提供多種生態合作模式。圍繞城市大模型運營,謀劃開展“一賽一會一中心”,牽引生態聚合,加速推動鄭州人工智能産業高質量發展。

産業爲基 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

日前,鄭州數智科技集團成功將自研的數據産品計入無形資産——數據資源會計科目,成爲鄭州市首家實現數據資産入表的國有企業,標志著我市數據資産化邁出了實質性一步。

在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數據作爲關鍵生産要素,也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以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爲動力,鄭州數智科技集團與行業龍頭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在全省先行先試、率先破題,探索形成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鄭州模式”,開出了河南省首張數據元件發票,數據交易合同額累計突破5000萬元,實現鄭州市公共數據交易“零”的突破,助推鄭州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獲得全國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最佳範例城市”、河南省數據要素市場培育試點城市。

“新質生産力,依托新科技,落腳點在新産業。” 鄭州數智科技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孟旭告訴記者,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圍繞城市算力網建設、數算産業融合發展等領域,該集團緊抓國家東數西算戰略和鄭慶哈城市算力網建設契機,聯合河南省投資集團、鄭州市高新區共同組建成立了合資公司,推進鄭慶哈城市算力網實驗場、區域算力網等建設和市場化運營,助力鄭州市打造全國數算産業創新高地,加速從交通樞紐向數字樞紐轉變。

創新驅動 夯實高質量發展硬支撐

凝“新”聚“智”,組建技術研究院,成立數智創新聯合實驗室;與嵩山實驗室、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等合作,集聚高端創新資源,構建開放創新生態;成功獲批河南省城市數智應用工程研究中心,目前已擁有3個市級以上科研平台……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也是鄭州數智科技集團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據該集團副總經理李鑫均介紹,集團研發投入強度達11.45%,累計申報CMMI五級、DCMM三級、ITSS二級等技術資質45項,獲得軟件著作權、發明專利、商標等自主知識産權200余件,在軟件研發、數據管理等領域已達到國內行業先進水平。

發展新質生産力,人才驅動是必要支撐。鄭州數智科技集團堅持“放眼全國,尋找最具先進思維、最有先進技術的領軍專家,立足河南,尋找最有家鄉情懷、最勤奮踏實、吃苦耐勞的老鄉”,大力推進柔性引智,包括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高級研究員等人才8人。

同時,建立市場化靈活用人機制,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本地回歸、外地加盟,2023年累計引進各學科人才88人,集團現有員工碩士以上學曆占比42%,專業技術人員占比80%以上,通過鄭州市各類人才計劃認定90余人,已成爲河南信息化人才回歸和外省人才反吸附的重要平台。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入選國務院國資委“科改企業”,成爲鄭州市唯一一家“科改企業”;榮獲河南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河南省創新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十大創新企業……一系列榮譽,見證著鄭州數智科技集團向“新”而行、以“質”謀遠的擔當與投入。

培育新質生産力 建設現代新國企

——訪鄭州數智科技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蘇文傑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如何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産關系,營造發展培育新質生産力的良好生態?鄭州數智科技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蘇文傑表示,集團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論述,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以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爲契機,強化改革和創新雙輪驅動,推動創新鏈、産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謀勢蓄勢、久久爲功,朝著建設國內一流國有科技創新集團闊步前行,爲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提供“數智樣板”。

鄭州數智科技集團1號員工——數智AI企業經營管理助手“數小智” 本報記者 李莉 攝

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激發組織新活力。作爲國務院國資委“科改企業”,集團將在深入推進科改行動的基礎上,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推動黨建工作與生産經營、科技創新工作深度融合,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保障集團高質量運行。完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加快推動集團及子公司董事會應建盡建、配齊配強,健全董事選聘、管理、考核、評價、退出等機制,提高董事會科學決策水平。按照市場化、差異化和契約化原則,全面實施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更大力度推行中層管理人員“四制”改革。優化收入分配機制,更大力度推行全員競爭上崗、末位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制度,真正實現按照現代企業市場化機制運營。

完善科技創新機制,鍛造發展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聚焦國家、省市重大戰略需求和新興産業重點領域,充分發揮“一院二中心”研發平台作用,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努力取得更多原創性、叠代性、顛覆性科研成果,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深化與鄭州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嵩山實驗室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積極承擔更多高層次的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研發項目,推動産學研用有效貫通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完善科技創新激勵機制,探索實施股權、分紅、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享等中長期激勵,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優化産業結構布局,提升發展新質效。貫徹落實《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聚焦數字化轉型主責主業,加大內部各子公司、各業務板塊的有機整合,做大做強數字新基建、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數字經濟、數字文化、數字生態、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和科技創新八大板塊,力爭未來五年培育1~2家專精特新企業,推動實控企業上市。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牽頭組建鄭州數字産業生態聯盟,構建數字化産業鏈和生態圈,打造數字經濟培育的組織平台。積極前瞻布局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元宇宙、區塊鏈、算力等前沿産業,著力打造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發展“主力軍”。

加強科技人才引育,培育競爭新優勢。深入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建立完善科技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剛柔並舉引才借智,立足全球視野,通過重點項目聯合攻關、顧問技術指導、産學研聯盟等形式,力爭未來5年引進高水平人才不少于10名。完善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爲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機制,賦予領軍人才在技術路線確定、科研團隊組建、項目過程管理、經費使用等方面更大自主權,健全多渠道晉升的崗位序列體系,強化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努力培養一批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本報記者 李莉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