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茶葉,放了一兩年後爲什麽會出現油味,到底哪裏出了問題?

小陳茶事 2024-01-31 09:22:41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大魚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多年前網上開始流行一個形容詞,叫油膩。

是一個男作家發明的。

他在形容部分中年男時,用到了這個詞。

當初,第一次聽到“油膩”這個詞,腦海間立馬想到這樣的畫面。

想到一間年久日深,沒有徹底清洗過的舊廚房。

在那裏面,竈台已經許久沒有擦拭,油膩膩的。

角落裏,也有著一排落滿灰塵與油汙的油鹽醬醋瓶子。

以及被油煙侵染,看不出底色、汙痕斑駁的牆壁。

光是聯想,就讓人倒足胃口。

油膩二字在互聯網上的殺傷力,可見一斑。

本以爲,喝茶期間,茶味的清爽曼妙不論如何也不會跟油膩二字沾上邊。

但近期接到一樁奇怪的反饋。

有茶友稱,他之前在喝岩茶與紅茶時都從中聞出過油味,這究竟是怎麽回事?

背後實情,值得深思。

《2》

聽完,請茶友仔細描述喝茶經曆。

一番了解,得知以下線索。

前陣子在家裏整理大掃除,茶友翻出了閑置許久沒喝的茶。

從中找出了一罐多年前,朋友送來的安徽紅茶,拆開後從茶葉罐子裏聞出油味,心想這不對勁,就沒有接著泡開喝。

而岩茶的油味,則是在一泡陳年水仙葉底裏發現的。

那款水仙,在家裏已經放了3年、4年。

找出來後,幹茶聞著隱約還有點焙火味。

沒返青,也不像跑氣。

于是用沸水泡開試喝,泡出茶湯後,小口慢慢喝下。

期間除了感覺茶湯不夠醇,喝下後嘴巴裏沒有茶香,喉間也沒有回甘出現外。

自我感覺還算過得去,勉強還能喝。

但連續泡了幾沖,無意間打開蓋子,低頭湊近往裏聞了下葉底。

不聞不知道,一聞嚇了一跳。

偶買噶,怎麽裏面會有怎麽明顯的油味?

這一下讓他徹底沒有了喝茶心情,轉頭過來咨詢起來。

《3》

聽完茶友描述,心下已有初步猜測。

岩茶也好,紅茶也罷。

幹茶也好,葉底也罷。

當你從一款茶身上聞出明顯油味,最具嫌疑的地方是過度氧化!

換言之,這些茶被存壞了。

後期儲存期間,存放時間太長,超出了適飲期。

外加上,存茶包裝沒有徹底密封。

密封保護不足,讓內部幹茶能接觸到大量氧氣。

日久天長,逐漸影響下,幹茶內在茶味成分不斷氧化。

由于茶葉本身,含有一定比例油脂。

結合日常生活經驗,歸入山茶科、山茶屬的茶樹,它有一個近親——油茶樹。

油茶樹的經濟效益,並非采了鮮葉制茶,而是取其果實。

將油茶樹的茶籽取下後,可用于榨油。

作爲油茶樹的表親,茶樹雖然沒有榨茶油的價值,但不妨礙它的果實、葉片、茶梗等部位,含有少量油脂。

春茶季在采茶時,紅茶的原料采摘,從只取芽頭(制金駿眉),到一芽一葉、兩葉一芽、小開面三葉、四葉不等。

而武夷岩茶的采摘標准,一言概之是“開面采”,不需細芽嫩葉,專門等著采下具有一定成熟度的鮮葉做原材料,才能經得起後期繁複的做青、焙火加工。

不論紅茶、岩茶,它們在加工時,都存在專門的幹燥處理。

兩者間,岩茶較爲獨特的地方是除了烘幹外,另有焙火加工。

烘幹帶來的熱效應也好,焙火促進的美拉德反應也罷。

都會讓茶葉內部的天然油脂類成分,發生微妙轉變,加持焦香、甜香等獨特香氣。

高溫焙茶後,岩茶還能形成獨特火功香,聞著類似焦糖香、烤瓜子香、烘炒堅果香,頗爲迷人。

吃貨們都深谙一點,諸如炒瓜子、烤板栗、烤花生等炒貨小食,永遠是新鮮出爐刹那,香味最誘人。

放置過久,哪怕用真空包裝密封,那股誘人香氣也會下降。

更別提潦草簡易包裝,期間還大量跑氣+氧化,風味飄散的速度會加快。

類似過期花生、瓜子在嚴重氧化後,內部的脂類物質發生質變,會形成怪異難聞的哈喇味。

茶葉中聞出油味,也是如此。

儲存不當,跑氣氧化的“變味茶”,內部天然脂類成分氧化變質後,容易導致又悶又低沉的不新鮮油味出現。

拿到一袋子茶,剛一拆開湊近聞,幹茶身上就能聞出明顯油味,說明變質問題已經很嚴重,不宜繼續喝。

檢查幹茶時,表面風平浪靜。

但沸水泡開後,葉底聞著帶有悶悶臭臭的油味,這同樣是變質導致,僅是變味程度不及前者嚴重。

兩兩對比,無非是五十步笑百步!

《4》

喝茶追求鮮香爽口,香清甘活。

油味的出現,十分影響喝茶心情。

多數情況下,茶葉裏出現油味、哈喇味、變質花生味等,與存壞變質脫不了幹系。

但此處要申明一下特例,因爲有一種“油味”的出現,純粹與串味沾染有關。

身邊有位老朋友,分享過他的喝茶故事。

早前,他認識的一位熟人請他過去喝茶敘舊。

地點就約在那位熟人的家具店面。

到了地方後,開始泡茶。

但那天喝茶時,發生了件怪事。

請客喝茶的那位熟人,一連拿出了好幾款不同的茶品分享。

有水仙、有肉桂,還有鐵羅漢。

但朋友將茶湯喝到嘴裏後,總感覺不對勁,覺得裏面有一股不新鮮的怪味。

一時間,有些形容不上來。

有些像到外面吃路邊攤宵夜,用不新鮮的大桶食用油炒出來的飯菜,夾一筷子吃下後,總覺得口腔不清爽。

但當著熟人的面,也不便直言。

于是換個了詢問方式:“你有沒有覺得,茶湯裏有股油味。”

熟人渾然不覺,是嘛?我沒唱出來,一直以來喝的就是這個味。

正交談間,朋友無意間瞥見,熟人用來泡茶的白瓷蓋碗,碗內堆了一層發黃的茶垢。

再細細打量了一番茶盤擺設,才後知後覺。

桌面應該許久沒有擦過了,到處都是水痕茶漬。

轉頭再看,偶買噶,前面泡的岩茶裏,清一色都用了桌上的那只茶濾過濾。

而那個茶濾就直接擺在濕泡茶台上,濾網已經辨不出本色,全是茶垢……

打量一圈後,朋友頓時沒了喝茶興趣。

後面幾沖茶湯遞在面前後,忙說自己不渴了,喝不下,找了借口婉拒。

等到出門回來,細想一番,那股茶湯中的油味,大概率是因爲茶具沒洗幹淨,受到陳年茶漬汙垢幹擾破壞導致。

哪怕再好再貴的茶,一想到它們是用髒兮兮的蓋碗直接泡出來的,哪能讓人安心喝下肚?!

《5》

油膩的“油”與好茶的“清”,完全是反義。

兩相對比,判若雲泥。

泡茶喝,茶湯表面可以是油潤的,帶有光澤感;

秋冬季手捧一杯熱茶,熱湯表面漂浮的茶氲似霧似油,亦屬常態;

一泡茶喝到最後,伸手檢查葉底時,泡開舒展的葉片帶有油亮、油潤感,是好茶的鮮活體現……

唯獨不能在茶香、茶味裏,察覺到半點與油膩相關的體驗。

若有,勸你不要盲目喝。

不論成因是茶葉變質變味,還是茶具沒有洗淨,造成串味汙染。

爲了喝到順心順意的茶湯,不喝變味茶,屬于底線!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