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天才與算法:人腦與AI的數學思維筆記15_聲響的數學之旅

躺柒 2024-05-01 22:22:38

1. 音樂1.1. 巴赫的作品以嚴格的對位著稱,他十分中意對稱的結構1.2. 巴托克的作品很多都以黃金比例爲結構基礎,他非常喜歡並善于使用斐波納契數列1.3. 有時,作曲家是本能地或者不自知地被數學的模式和結構所吸引,而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些數學模式的意義1.4. 有時,他們主動去尋找新的數學思想來作爲他們作品的框架2. 有量卡農2.1. prolation canon2.2.  又稱mensuration canon或proportional canon2.3. 在中世紀的一種複調作曲技法2.4. 卡農的不同聲部以相同或相似的節奏(主題動機)、不同比例的速度進行2.5. 這種作曲技法是從一個簡單的節奏開始,單聲部進行;隨後,第二聲部以一半的速度、同樣的節奏加入;再然後,第三聲部以兩倍的速度、同樣的節奏加入3. 雙曲幾何3.1. 是一種獨立于歐幾裏得幾何的幾何公理系統3.2. 也稱羅巴切夫斯基幾何3.3. 也稱波利亞–羅巴切夫斯基幾何3.4. 也稱羅氏幾何4. 歐幾裏得算法4.1. 又稱輾轉相除法,用于計算兩個正整數的最大公約數,應用于數學和計算機兩個領域4.2. 歐幾裏得算法和擴展歐幾裏得算法可使用多種編程語言實現5. 算法和作曲之間5.1. 算法是一組規則,它可以接受各種各樣的輸入,通過將規則應用于輸入的內容,可以得到結果5.2. 初始輸入就是種子,算法是種子生長的方法5.2.1. 新生成的部分與原始的種子有很強的聯系,但它不只是複制原始的種子,或是它的一部分5.3. 算法可以有不同的圖像,通過分析這些圖像,你可以知曉這些算法的內容5.4. 有一些算法可以生成分形圖形:從一個簡單的幾何圖像開始,反複將一個數學方程應用到圖像上,最後就會出現一個複雜的圖形5.5. 作曲家在創作的時候要進行藝術或科學的雙重考量5.5.1. 發明新的算法,用以創作有趣的音樂5.5.2. 選擇不同的種子(即主題動機)輸入到算法當中5.5.2.1. A是兩短一長的節奏5.5.2.2. B是一個長的節奏5.5.2.3. 演奏者可以選擇某一種算法(規則)來組合這兩個主題6. 巴赫6.1. 首位音樂程序員6.1.1. 算法在巴赫創作音樂的過程中發揮了顯而易見的重要作用6.1.2. 巴赫的許多作品可以用數學的語言描繪出來,但其蘊含的算法要比中世紀的複調音樂複雜得多6.2. 《音樂的奉獻》6.2.1. 《音樂的奉獻》源于腓特烈大帝要求巴赫即興創作,但這部作品清楚地證明了上述觀點6.2.1.1. 《音樂的奉獻》開篇的十首卡農分別用了不同的算法,這些算法在數學的層面上對原始的主題進行了發展6.2.2. 1747年,62歲高齡的巴赫去看他兒子時創作了《音樂的奉獻》這部作品6.2.3. 腓特烈大帝給巴赫的這個主題,並不是一個普通的主題6.2.3.1. 這是一個缺乏音樂性的主題,幾個音符之間的音程關系毫無關聯,它們被生硬地堆砌在一起6.2.3.2. 一般人是無法用這種主題作曲的6.2.3.3. 用任何經典的對位規則都無法解釋這部作品6.2.3.3.1. 這不僅僅是單一對卡農模仿。6.2.3.3.1.1. 20世紀的作曲家阿諾爾德·勳伯格(Arnold Schoenberg)6.2.4. 此故事有另一個版本6.2.4.1. 腓特烈大帝和巴赫的兒子編造了這個困難的無旋律性的主題,來挑戰巴赫6.2.4.2. C.P.E.巴赫是巴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即J.S.巴赫)的次子,因爲巴赫在音樂界的影響甚大,他厭惡一直以來都活在父親的光環之下6.2.4.2.1. 他認爲父親的作品是老派的,他想創造一種新的音樂風格6.2.4.2.2. 即興作曲也許是暴露他父親作曲風格和方法中缺點的機會,好讓他出醜6.2.4.3. 巴赫用這個怪異的主題,即興創作了令人驚歎的三部賦格曲6.2.5. 巴赫創作的這部套曲裏的十首卡農都是以腓特烈大帝所給的主題爲基礎的,構成每一首樂曲的都是基礎的主題動機和一個數學規則或算法6.2.5.1. 每一首樂曲都像是一道數學題,演奏者必須解開這道數學題才能進行演奏6.2.5.2. 算法的內容是:將譜子上下顛倒過來,按照譜面所記演奏出一條旋律,然後再將這條旋律和原有的旋律同時奏出,這樣就得到了一首二聲部的鋼琴曲6.2.5.3. 該算法是應用于原始旋律主題的規則,目的是爲原始聲部添加額外的聲部6.2.5.3.1. 正如圖像識別的算法適用于任何照片一樣,只要有一個基礎的主題動機旋律,這個音樂算法也可應用其上6.3. 賦格曲6.3.1. 是一種更複雜的卡農或輪唱,很多人在學校裏應該唱過這種歌6.3.2. 卡農的唱法6.3.2.1. 一半的同學先開始唱,幾拍過後,另一半同學再開始唱同一首歌6.3.2.2. 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個聲部,直到最後的一個小節6.3.2.3. 最後的一個和弦,歌聲融合在一起,給人以一個神聖的意境6.3.3. 《倫敦大火》(London’s Burning)和《雅克兄弟》[1](Frère Jacques)都是很好的例子6.3.4. 這裏所使用的算法非常簡單,具有非常明顯的幾何性質6.3.4.1. 創作旋律導句是卡農的基礎,你需要把它寫在五線譜上6.3.4.1.1. 算法是一個規則,這個算法應用在旋律導句上生成一首和諧的曲子6.3.4.2. 該算法的工作原理是先獲取旋律導句的副本,然後在時間軸上向右移動,重複相同的樂句6.3.4.3. 這種算法選擇模仿導句進入的時間不同會産生不同的效果6.3.4.3.1. 這有點像罐子上的條形圖案,可以複制、移動和重複6.3.4.3.2. 就像罐子上的圖案,輪唱曲也可以在第一聲部、第二聲部之後再添加第三聲部6.3.5. 賦格在卡農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成爲多聲部多主題動機的多聲複調作品6.3.5.1. “裏切卡爾”(ricercar)6.3.5.1.1. 一部六聲部的賦格曲6.4. 巴赫在作品中喜歡使用的一個手法是不僅在二聲部的時間上做延遲,還對二聲部的主題做音高移動的處理6.5. 在作品中運用對稱規則:二聲部可能是將主題旋律反過來使用,就像鏡面反射一樣6.6. 結合所有這些規則,人們可以構建一種算法,來應對如腓特烈大帝故意爲難巴赫這樣的難題6.7. 我們的大腦一邊緊張地識別樂曲進行的模式,一邊分析這個模式的運行規律,但未來是未知的,所以在分析的同時我們對樂曲接下來的進行模式做出預測是異常困難的7. 骰子音樂7.1. musikalisches würfelspiel7.2. musical dice game7.3. 遊戲算法,使用一組骰子生成16小節的華爾茲舞曲7.3.1. 使用這個系統可以生成1116種不同的華爾茲,即約4600萬億(45 949 729 863 572 161)首華爾茲7.3.2. 早期的“算法藝術家”會使用這樣的技巧——將預先設定的結構和隨機性元素結合7.3.3. 並非所有的變化都是悅耳的,有些組合顯然比其他組合的效果更好7.4. 莫紮特被認爲其有一套類似于C.P.E.巴赫的算法來譜寫華爾茲舞曲7.4.1. 莫紮特的作曲遊戲精妙地將176小節(固定結構)和擲骰子(隨機性)結合起來,無論怎樣都能拼合成令人信服的華爾茲圓舞曲7.4.2. 莫紮特並沒有給出評價拼合作品的標准7.4.2.1. 這是開放式算法的問題之一
0 阅读:0

躺柒

簡介:書既能讀薄也能讀厚,輸出才能檢驗輸入,完成才能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