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900萬一個的航天級零件,美國只要幾百元,到底差在了哪裏?

宇宙天文館 2024-05-07 22:42:46
前言

“馬克思用的航天級CPU,只需要幾百塊錢人民幣就能搞定,我們北鬥衛星和以前相比已經便宜幾倍了,大概需要900萬人民幣……”

是不是聽著很誇張?這並非無稽之談,這話出自北鬥三號衛星總設計師林寶軍之口。

此話一出,瞬間點燃了互聯網輿論,我們都已經獨立造出世界唯二的空間站了,證明我們的航空航天技術不應該是很先進的嗎?爲什麽中美航天技術差距如此懸殊?

根本原因:中美開啓航空航天研究的時間差異

早在2012年,中國工程院的戚發轫院士就在采訪中表示,我國航天技術與美國相比仍有20年左右的差距。戚發轫院士是我國的“神舟之父”,早期的東風系列、東方紅衛星、神舟飛船等都有戚院士的身影,他的評論含金量可見一斑。

我國現在是航天大國,並非是航天強國,我們一直在追趕美國的步伐,但還沒有真正實現超越,起步晚是航空航天發展的致命因素。

1970年4月24日,通過東方紅一號衛星,《東方紅》樂曲從遙遠的太空傳到了世界各地,全國一片喜氣洋洋。從1958年宣布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到發射成功,這一路我們走了12年。

那麽美國呢?

早在1958年1月31日,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已經發射升空,光是人造衛星的發射時間上,美國就領先了我們12年。

當我國還在追趕發射人造衛星的腳步時,美國已經在計劃將人類送入太空。

說起來美國人進太空,大多數人的印象估計是“阿波羅登月計劃”。其實早在1962年2月5日,美國宇航員格林乘坐“友誼號”飛船成功進入太空,並在5小時內繞著地球飛了3圈。

時間來到2003年10月15日,這天“神舟五號”飛船成功發射,搭載著我們熟知的航天英雄——楊利偉。終于,浩渺的太空中,也有了中國人的身影。

從1962年到2003年,整整相隔了41年,時間是不可跨越的鴻溝。

在蘇美大搞軍事競賽,對航空領域不計資金、人才成本投入的時候,我國航空領域的探索還處在蹒跚學步的階段。

對于當時一窮二白的新中國而言,最關鍵還是要讓人民群衆填飽肚子。

對于燒錢的航空領域來說,沒有資金投入,沒有人才投入,想要趕超美國發展幾十年的成就談何容易?

決定性因素:中美投入和研發能力的差異

我國與美國對于航空航天領域研發的投入簡直是天壤之別,美國每年向 NASA投入巨額經費,用于支持該機構的航空航天技術研發,以促進國家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

美國給NASA的研發預算是每年將近200億美元,這個金額還是經過削減後的,我國據說只有20億美元。

航天是個吞金獸,而美國航天投入是中國的10倍,單靠微薄的資金投入,想要提升研發實力超越美國,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長時間大量資金的投入,美國在航空航天飛速發展,並且擁有衆多優秀的航空航天企業和研究機構。他們不斷開發新技術,研發出最新的産品,創造出了許多在國際上占據領先地位的技術和産品。

例如,波音公司的787夢想客機和737 MAX系列客機,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F-35閃電II戰鬥機等,都是世界領先的産品。

那麽我國的研發之路是什麽樣的呢?

SpaceX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曾評價:一些新生的發展中國家還在努力的還原美俄兩國60-70年代的産物,這裏的新生發展國家指的就是中國。

當然這些話說的有點兒誇張,但也確實點出了中國航空航天技術發展的現狀。從1956年開始搞“兩彈一星”到20世紀90年代,嚴格算起來,中國全力搞研發的時間其實也只有10年。

當時所有的注意力基本在盤活經濟,高投入、高風險的科技領域並不被看好。錢花了,有沒有成果卻不一定,因此大家都認爲不如直接買外國的技術,何必要付出那麽高的成本進行自主研發?

“造不如買”的思想盛行,導致後來中國在許多關鍵領域上,都遭遇了“卡脖子”的難題。

直到進入21世紀,隨著“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的實施,航空航天技術才迎來快速發展,但是距離趕超美國還是很遙遠。

破局關鍵:航空行業市場化

北鬥三號衛星總設計師林寶軍曾說過,航空航天想要突破瓶頸,再上一層樓,只有兩個字——市場。只有像馬斯克這樣把市場激活,才能促進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迎來新的繁榮。

如今,美國的航空航天産業擁有完整的産業鏈和廣泛的市場需求,這個行業已經形成了良性循環,最經典的例子便是馬斯克創辦的SpaceX。

2008年,SpaceX瀕臨倒閉,在這個艱難時刻,NASA雪中送炭,直接給了SpaceX一份價值16億美元的軌道運輸服務合同,同時也派出了大量技術骨幹,包括設計師、機械師、工程師等,以幫助它從發射失敗中恢複過來。研發成果、核心技術直接餵到了SpaceX嘴邊,SpaceX也因此被戲稱爲NASA“親兒子”。

那麽美國爲何這樣做呢?

因爲按照美國的推算,只要將航天産業成功實現民營商業化的轉變,那資本所取得的利潤就可以抵消掉技術研發的高昂成本。資本得到了好處,就會不斷投入研發成本,獲取新的技術,形成雙促循環,生生不息。

相比之下,中國的航空航天産業仍處于初級階段,産業化規模較低,航空航天企業和科研機構大多由國家投資和管理,民用航空領域少的可憐,競爭也相對較弱。

另一方面就是生産水平與美國相比還是有不小的差距,這也是爲什麽中美材料價格如此懸殊的原因。

市場化和商業化是航空航天發展的必經之路,不過不能完全照搬複制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發展模式,我們要走適合我國航天發展的道路。

面對巨大的差距,還是要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前進,相信我國航空航天領域會越來越好。

對此,你怎麽看呢?

參考文獻:

·《中國航天事業的60年》.劉紀原

·美國航天産業發展研究[D].沈汝源.吉林大學.2015

·中國航天産業政策研究[D]. 萬青.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

1 阅读:56

宇宙天文館

簡介:宇宙天文館,不止有宇宙天文,萬物皆可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