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人的老書記走了……

牡丹晚報 2024-04-26 13:46:58

菏澤報業全媒體記者 潘若松 姜培軍

4月23日,省政協原副主席、黨組原副書記,原菏澤地委書記周振興同志逝世,享年97歲。當年,在菏澤,以他爲代表的一批幹部憑著堅定信念、責任擔當、非凡勇氣,拉開了菏澤農村土地改革的序幕。

改革精神,首創難忘。也許歲月能改變山河,但周振興勇于擔當作爲、奮力開拓進取的精神永遠不會失落;也許時間能沖淡記憶,但他領導700多萬菏澤農民搞土地承包、讓老百姓吃飽飯的責任擔當將被人們永遠銘記。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朵朵白菊寄哀思

哀樂低回,白菊含悲。4月25日14時許,省政協原副主席、黨組原副書記,原菏澤地委書記周振興遺體告別儀式在濟南市殡儀館舉行。中共菏澤市委、菏澤市人大常委會、菏澤市人民政府、政協菏澤市委員會代表,出席周振興遺體告別儀式。

遺體告別儀式現場莊嚴肅穆,橫幅上“沉痛悼念周振興同志”幾個大字格外醒目,橫幅下懸挂著周振興的彩色遺像,遺體上覆蓋著中國共産黨黨旗。現場排起了送行的長隊,有親屬,有同事,有朋友,有白發蒼蒼的老人,也有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均面色凝重,流露出依依不舍之情。大家的心中,都有一個周振興,一個擁有堅定信念、責任擔當、非凡勇氣的共産黨員。40多年前,周振興任菏澤地委書記期間,領導700多萬菏澤農民搞土地承包。菏澤由此走進了改革開放的春天。

“聽到老書記逝世的消息,我和廣大小井群衆內心都非常悲痛,是他當年帶領我們分了地,讓我們吃飽了飯。”76歲的退休幹部、時任東明縣小井鎮小井村黨支部副書記的李鵬舉悲痛地說。

“當時,小井村歸馬頭公社,地處多個公社交界處,因爲貧窮落後,被戲稱爲馬頭公社的‘西伯利亞’。”李鵬舉回憶道。“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土地鹽堿化,再加上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自然災害,小井村成爲著名的‘三靠村’。”作爲20世紀七八十年代菏澤農村土地改革的親曆者、參與者的李鵬舉解釋,所謂“三靠”指的是吃糧靠統銷、花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

“冬天白茫茫(鹽堿),夏天水汪汪(澇窪),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攜幼去逃荒。”這是當時小井村及附近村莊老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1978年1月16日,時任菏澤地委書記周振興與時任東明縣委書記司黎明來到小井村。“我記得非常清楚,那天是農曆臘月初八,村黨支部書記劉喜堂通知大家說公社領導要過來看看。”李鵬舉回憶,“他走了以後,村支書給黨支部彙報有關情況,我們才知道是地委書記周振興來了。”

在小井村村民的記憶中,這一年的臘八節,因地委書記的到來而變得與以往不同。小井村黨支部書記劉喜堂,後來向黨支部成員通報情況時說,周振興是含著眼淚離開的。離開時,他給小井村黨支部留下三道“思考題”:馬上要過年了,能不能讓社員吃上一頓餃子?別管想什麽辦法,能不能讓社員吃上飯、填飽肚子?過一段時間,他還要來,看看群衆生活有什麽改善?

“周書記接連提出三個問題,大家都沒吭聲,之所以不敢回答,是怕完不成任務。”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李鵬舉感慨萬千。

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正是從這三道“思考題”發端,一場史無前例的變革在小井村乃至整個菏澤悄然萌動。

一記穿越時空的耳光

“驚聞我終生敬仰的老書記周振興同志不幸病逝!瞬間痛心疾首,淚落成行……”4月25日下午,得知周振興逝世的消息,原曹縣廣電局局長、曹縣電視台原台長王澤坤,向記者發來一篇情真意切的短文。

2018年,他以筆名“天闊”在菏澤日報發表散文《書記的耳光》。隨後,這篇短文迅疾被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各大媒體向全國推發。改革開放初期的一個仲春時節,王澤坤作爲曹縣人民廣播站記者,隨時任菏澤地委書記的周振興,到曹縣革命老區韓集鄉紅三村看一位楊得志將軍當年的老房東、老共産黨員伊巧雲老人。

伊巧雲當時已重病在身,當周振興握住老人枯瘦的手詢問還有什麽要求時,老人猶豫了一下,說“就是想吃半碗肥中帶瘦的豬肉。”說完,老人又後悔了,用另一只手拍打著周振興的手背,“也就是這麽一想,周書記別當事。”曆來以雷厲風行、低調工作作風著稱的周振興,一下子淚流滿面。他雙手握住老人的雙手:“怪我,怪我們啊,老人家,對不起您。”他抹了一把臉,回身掏出自己衣袋中的一沓錢,遞到趕來的鄉鎮書記手中,縣、鄉領導紛紛掏自己的衣袋,被周書記一把按住了。無用言說,老人當天就吃上了肥中帶瘦的肉。

隨後,周振興在一個彙報會上眼含熱淚地講了一段話:“伊巧雲老人今年83歲,爲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她犧牲了丈夫和三個孩子。抗戰時期,在抗戰堡壘紅山村做楊得志將軍的房東時,爲接待來往的將士,她曾一天做過9頓飯。爲讓將士吃飽吃好,她變賣了家中所有值錢物件和娘家陪送的嫁妝。現在,在我們領導下,生重病了,竟吃不上半碗肥中帶瘦的肉。同志們,我們還有臉當他們的書記嗎?”說著,周振興突然擡手扇了自己一個耳光,“我們這些大大小小書記的臉還叫臉嗎?”

這是一記穿越時空的耳光,一直響到今天。“情不自禁的一耳光打醒了多少麻木的心,打岀了共産黨書記至高無上的威望。”王澤坤說道。

讓老百姓吃飽飯就是“好主義”

“如果沒有老書記當年推行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小井的村民不知道還要過多少年才能吃上餃子。”4月25日,東明縣小井鎮一級主任科員、具有多年基層工作經驗的劉先周說。

菏澤位于魯西南大平原,有黃河沖積出來的肥沃土壤,有豐富的黃河水灌溉,本是最適宜種糧的好地方,但1976年全區糧食畝産只有250斤,1977年全區社員平均口糧只有300斤,現金分配1.63元。專門種糧的農民,卻吃了國家調撥的國庫糧食700多萬公斤。

菏澤爲啥這樣窮?菏澤農業發展爲啥上不去?從1977年秋天,剛剛主持菏澤地委工作的周振興,抛開雜務,進行了爲時三個月的實地調研。

1978年1月16日,周振興、司黎明在小井村調研後,回到東明縣城,立即召集縣委常委會,一直研究到淩晨2點。“小井村周圍十幾個村子情況都差不多,多爲鹽堿地,老百姓年年逃荒要飯,我們決定成立一個公社。”2018年7月14日,周振興在接受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回憶,當時成立公社要經過省裏批准,他就想了一個辦法,成立工作組,縣裏派幹部,辦公用具自己帶。

“當時給出的‘特殊政策’就是,誰開墾荒地就是誰的,那時候沿黃有10萬余畝鹽堿地,我說分給老百姓。”周振興回憶,當年莊稼就獲得了大豐收。讓農民自己有地種,此舉成爲東明以至菏澤包産、包幹到戶的濫觞,從此一發而不可收。

“土地包幹現在說是從小井開始的,實際上和小井同時進行的有很多,像東明縣沙窩、馬頭,菏澤佃戶屯,定陶馬集,曹縣韓集、闫店樓這些鄉鎮都先後實行了土地承包。”周振興回憶,菏澤的土地承包與安徽的不同之處在于,安徽的土地承包發端于小崗一個村,而菏澤幾乎是10個縣同時開展的。

1978年9月2日,周振興在菏澤全區三級幹部會議上講道:“道理很簡單,人是要吃飯的,不論幹什麽事情,都要吃飽了飯才行,吃飯是第一件大事,民以食爲天嘛!”

這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半年多以前,一個共産黨的地委書記,積個人30多年革命經驗,根據對社會生活實際的觀察思考,舉起了“實踐標准”和“生産力標准”的旗幟。

大包幹推廣後,農民勞動有積極性了,生活也豐富多彩起來。“那一年過年,我在村裏調研,老百姓歡天喜地,貼春聯,放鞭炮。”周振興回憶,“直到今天我不後悔,最起碼那幾年我讓老百姓少挨餓。”

1981年,菏澤一舉由糧食淨調入地區變成了淨調出地區。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占山東人口不到十分之一的菏澤,提供了全省六分之一的商品糧,成爲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職高爲國用,權重爲民行,這是老書記幾十年的爲官座右銘,也是他領導過的百姓對老書記長久的念想!”王澤坤說道,“老書記雖然走了,但他打響的耳光,將永久的刻入千百萬共産黨人爲民的初心;他勇于擔當、嚴于律己、將人民捧在手裏的作爲,爲我們樹立了永久的榜樣!”

1 阅读:352
评论列表
  • 2024-04-27 10:36

    好幹部!

  • 2024-04-28 10:01

    周老書記菏澤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好領導,周老書記永遠活在菏澤人民心中。

  • 2024-04-28 17:38

    一路走好菏澤人民感謝您

牡丹晚報

簡介:菏澤最大的生活類日報,每日提供菏澤最新新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