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德國拉下水後的奧斯曼土耳其在加利波利戰役擊敗50萬英法聯軍

史海撷英 2024-03-11 18:02:26

19世紀中葉,曾經稱雄一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淪爲“西亞病夫”。到了20世紀初,別說是歐洲列強了。就連一衆小國,如塞爾維亞、希臘,也能把土耳其打得大敗。

不過話又說回來。衰落歸衰落,土耳其畢竟還是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有著3700萬人口的區域大國。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協約國和同盟國便不約而同地想拉土耳其入夥。

土耳其由于海軍師從于英國,陸軍采用德式訓練。貌似與兩大陣營的關系都還不錯,加入哪邊都有可能。但就在土耳其還猶豫不決時,幾件小事,影響了曆史走勢。

一戰前,土耳其向英國訂購了兩艘戰列艦。而且已經預先支付了費用。結果戰爭爆發後,英國海軍征用了這兩艘軍艦。至于理由嘛,當時還是海軍大臣的丘吉爾說大英現在軍艦不夠用,暫時征用一下,等仗打完了再歸還。然而這不過是敷衍之詞,真正的原因其實是英國擔心土耳其加入同盟國。

本著未雨綢缪的思維,丘吉爾命令英國海軍用刺刀接收了這兩艘軍艦。

對此,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五世很憤怒。這不是逼自己站隊嗎?英國佬滿口契約精神,一旦涉及利益,翻臉比翻書還快。而就在這時,兩艘德國巡洋艦“戈本”號和“布雷斯勞”號在偷襲阿爾及利亞後,遭到英國海軍圍追堵截,逃入黑海海峽。土耳其陸軍中的德國顧問見狀,趕緊向穆罕默德五世尋求庇護。德國高層尋思,反正這兩艘軍艦也回不來了,便連人帶船送給了土耳其海軍。

穆罕默德五世

穆罕默德五世白得兩艘巡洋艦,自然很開心。但到底跟誰結盟,他還是打不定主意。

看到土耳其猶豫不決,德國參謀部使了個陰招,密令已經挂上土耳其軍旗的德國軍艦炮擊沙俄港口城市塞瓦斯托波爾。俄軍猝不及防,一艘掃雷艦被擊沉,一艘驅逐艦遭重創,港內的彈藥庫也被摧毀。

俄皇尼古拉二世本就觊觎黑海海峽和伊斯坦布爾。只是英國爲了維持近東均勢,庇護土耳其,一直找不到出兵借口。現在借口有了,俄軍遂出動5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12艘驅逐艦,與土耳其海軍在索契角海域大戰一場。既然已經撕破了臉,土耳其也不再猶豫,正式加入同盟國,並對沙俄宣戰。

宣戰之初,形勢對土耳其非常有利。俄軍剛在東線戰場被德軍殲滅40萬人。在與奧匈帝國的作戰中,俄軍也有不小損失。土耳其這時參戰,等于是讓俄軍進入了一挑三模式。

1914年11月,急于立功的土耳其總參謀長恩維爾策劃了一場軍事行動。打算從帝國東部的亞美尼亞攻擊沙俄的高加索地區。

高加索山脈山勢陡峻,海拔大都在3000米以上,夜間溫度可以低至零下20度。土軍選在冬季翻越這一天塹,談何容易?對此,德國軍事顧問和土軍前線指揮官深表顧慮:這與送死有什麽區別?但恩維爾卻一意孤行。爲了達成奇襲目的,恩維爾甚至命令士兵輕裝行進。結果,15萬土軍還沒看到敵人長啥樣,就凍死、凍傷三分之一。剩下的10萬人,好不容易抵達戰場,又因爲疲憊不堪,被以逸待勞的俄軍重創。此役,史稱“薩瑞卡莫什戰役”。

在短短兩個月內,土軍累計傷亡超過九萬人。

事後爲了推卸責任,恩維爾一口咬定是因爲亞美尼亞人通俄,才遭致慘敗。並以此爲借口,挑起亞美尼亞大屠殺,導致150萬亞美尼亞人慘死。

薩瑞卡莫什戰役期間,確實有亞美尼亞士兵在作戰不利時臨陣倒戈,投降俄軍。但戰爭失利的責任,亞美尼亞人可不承擔。由此,參戰不久的土耳其就陷入了內部動蕩。

見此情形,遠在千裏之外的丘吉爾決定給土耳其送溫暖。

爲了減輕沙俄的壓力,早在1914年11月,丘吉爾就提出憑借英國海軍的絕對實力打開達達尼爾海峽,然後在加裏波利半島登陸,直取伊斯坦布爾的構想。

1915年2月,經過兩個月時間准備,英法投入62艘戰艦以及大量輔助船只,浩浩蕩蕩殺向土耳其。

客觀而言,丘吉爾的計劃相當高明。一旦成功,土耳其必然會退出戰爭。說不定還可以開辟南方戰線,威脅同盟國的南部,簡直完美!但丘吉爾沒想到,他的計劃在落實過程中,卻搞得一團糟。

加裏波利之戰示意圖

2月19日,英法艦隊兵臨城下,12艘英國戰列艦和4艘法國戰列艦一字排開,炮轟達達尼爾海峽兩岸的土軍要塞。加裏波利之戰就此拉開序幕。

六天後,英法艦隊開進達達尼爾海峽。

面對強大的英法聯軍,土耳其政府嚇壞了,一度打算遷都。但沒多久,消息傳來,因爲忌憚海面上的水雷,敵人撤退了。

事前,英法聯軍想到了土耳其人會在海峽布設水雷,只是沒想到會那麽多。爲了避免不必要損失,英國地中海艦隊司令卡登上將下令撤退。

不過,卡登對此並不在乎。他自信地認爲:土耳其海軍無論裝備還是戰力,都與英法艦隊不在一個檔次。只要掃清水雷,至多三天就能拿下伊斯坦布爾!

但事實證明,卡登顯然低估了掃雷的難度。因爲每當英軍掃雷艇深入海峽作業時,岸上的土軍都會開炮阻撓。從2月下旬忙到3月上旬,英軍才勉強開辟了一條水路。

期間,爲了翦除岸上的土軍要塞,卡登派出幾千陸戰隊強行登陸。土軍在德國顧問的指揮下,起初隱忍不發。待英法聯軍攀登懸崖時,突然開火,聯軍死傷無數,首輪登陸行動宣告失敗。3月13日,卡登因爲指揮不利,加之精神崩潰,被解除了指揮權,艦隊副司令德・羅貝克上將接替指揮。

五天後,德・羅貝克下令總攻。

英軍4艘戰列艦並肩排成一排,轟擊海峽兩岸的土軍要塞。轟擊半小時後,戰場上鴉雀無聲。隨即,德・羅貝克又命令16艘軍艦強行闖入達達尼爾海峽。

搞笑的是,由于不確定土軍要塞是否被完全摧毀,德・​羅貝克讓4艘法國軍艦先走。而法軍爲了所謂的“進攻前鋒”榮譽,居然同意了。結果,沖在最前面的法軍“布維”號戰列艦撞上水雷,一眨眼的工夫就沉了,艦上600多人陣亡。就在德・羅貝克還在慶幸讓法國人趟雷時,英軍的“不屈”號戰列艦和“不可抵抗”號戰列艦也先後中招。“不屈”號觸雷後,當即沉沒。見場面混亂不堪,德・羅貝克趕緊下令撤退。但聯軍在退至海峽入口時,又有英軍一艘戰列艦觸雷受損。

之前不是宣稱已經開辟了一條水路嗎?怎麽突然又冒出這麽多水雷?說來也挺逗的。英軍此次遠征,因兵力不足,臨時雇傭了一批有掃雷經驗的漁民。臨時工拒絕冒險,卡登只能趕鴨子上架,讓海軍現學現賣。可這幫二把刀作業時,顧前不顧後。3月8日,趁著英軍不注意,一艘土軍布雷艇悄悄潛入已經清除水雷的安全水域,又投下了26枚水雷。英軍毫不知情。

莫名其妙損失三艘戰列艦,德・羅貝克慫了,不敢再發動海上進攻。

但實際上,岸上的土軍此時已經彈盡糧絕。而海峽中的水雷也所剩無幾。也就是說,只要聯軍當時發動登陸戰,土軍根本抵擋不住。

海軍拒絕出戰,英法只得在埃及和希臘倉促集結7.8萬遠征軍。其中大部分是由澳大利亞人和新西蘭人組成的“澳新軍團”。指揮官則是有著“詩人將軍”之稱的英國陸軍上將伊恩・漢密爾頓。

另一邊,爲了應對協約國軍隊的登陸,土耳其新組建了一個集團軍,有8.4萬人。指揮官是德國軍事顧問奧托・利曼・馮・桑德斯。

在桑德斯的指導下,土軍趁著協約國軍隊發動進攻前,在加裏波利半島修建了一道新防線。此外,土軍還緊急裝備了82門岸防炮和230門克虜伯榴彈炮。

4月25日晚上,英軍和澳新軍團在達達尼爾海峽靠近歐洲這一側登陸。澳新軍團士兵沒有接受過夜間登陸訓練,再加上不熟悉地形,偏離了登陸點。英軍登陸也不順利,剛一上岸就被居高臨下的土軍死死壓制在沙灘上。法軍在海峽對面,也就是達達尼爾海峽亞洲一側登陸。同樣遭到阻擊。

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

經過一夜血戰,法軍指揮官發現部隊無法有效展開,便果斷撤退,與英軍會合。可兩軍會合後,登陸部隊還是無法建立穩固的灘頭陣地,隨時都會被趕下大海。澳新軍團的情況更糟,阻擊他們的是土軍第19師。而這個師的師長,就是後來的土耳其國父凱末爾。

一戰爆發初,凱末爾曾堅決反對土耳其加入同盟國。但既然上級已經拍板,作爲軍人,他也只能服從命令。加裏波利戰役打響後,凱末爾抱著必死之心,向全師下達“赴死”命令:我不是命令你們進攻,而是命令你們去死。直至我們戰死爲止。

俗話說得好:將勇則兵膽壯。凱末爾不畏死,士兵受其影響,也願意爲國捐軀。隨後的幾天,土軍在戰壕內嚴陣以待,協約國軍隊則借助艦炮掩護,不斷向岸上輸送兵力。但這種強行登陸無異于送死,許多新兵在登陸的一瞬間,就永遠倒在了沙灘上。

5月1日,土軍轉守爲攻。

協約國登陸部隊火力不足,呼叫英軍艦隊提供支援。

此時,德國派來了幾艘潛艇支援土耳其,英國毫不知情。結果英軍的“凱旋”號和“威嚴”號戰列艦,相繼在戰鬥中被德軍潛艇擊沉。另一艘“歌利亞”號戰列艦被土耳其海軍的一艘驅逐艦用三枚魚雷擊沉。

一天之內又損失了三艘戰列艦,德・羅貝克這下更慫了,撤走了大批艦只。

失去海軍支援,已經登陸的協約國部隊被徹底困在海灘上動彈不得。戰況也由此陷入僵局。

5月中旬,因戰事不利,英國首相阿斯奎斯免除了丘吉爾海軍大臣的職務,改任爲蘭開斯特公爵郡大臣。

在英國內閣中,蘭開斯特公爵郡大臣排名第五,僅次于首相、財政大臣、外交大臣和內政大臣。但這是個名譽虛職,沒什麽實權。丘吉爾要面子,憤而辭職。

丘吉爾辭職時,正值夏季,戰場上屍橫遍野,導致痢疾、腹瀉、腸熱等疾病流行。協約國士兵出現大量非戰鬥減員。但英國政府爲了贏下戰爭,又向加裏波利增援了3個師的英軍。與此同時,桑德斯也拼命集結土耳其軍隊,准備迎接新一輪的進攻。

8月6號,增援而來的三個英軍師在蘇弗拉灣登陸。這裏防守薄弱,英軍登陸期間,未遇到太多抵抗。但英軍上岸後,行動遲緩,既沒有擴大登陸場,也沒有搶占制高點。

趁此機會,2萬土軍搶先沿著蘇弗拉灣構築了一道臨時防線。等到英軍回過神時,土軍已經穩住陣腳,戰事隨之又陷入僵局。

到了9月,協約國登陸軍隊達到9萬人。但這9萬人就只能龜縮在狹小的灘頭陣地上,看不到任何勝利希望。

面對這種不利局面,漢密爾頓因爲堅持反對撤兵被解職。隨後,察爾斯・門羅接替其指揮。

門羅也是倒黴催的,剛一上任,天氣就急劇變冷。這時候,瘟疫減少了,可凍傷又開始在部隊中蔓延。約有1.6萬協約國士兵凍死、凍傷。

仗打到11月,英國國防大臣基欽納元帥前來視察。基欽納一看,部隊疲憊不堪,這要是再打下去,搞不好就嘩變了。于是從12月開始,9萬軍人分批秘密撤離加裏波利。

由于保密工作到位,土耳其人不知道。在整個加裏波利戰役中,撤退居然是協約國最成功的行動,傷亡不到10人。

加利波利戰役曆時近一年,協約國累計投入50萬兵力。據統計,約有4.4萬人在戰鬥中喪生,9.7萬人負傷。英國損失最大,近2.1萬人戰死,5.2萬人負傷。

尼古拉二世・亞曆山德羅維奇

這一戰,英國是爲了減輕沙俄壓力而挑起的。可縱觀全程,尼古拉二世卻在一旁冷眼旁觀。

在尼古拉二世看來,如果自己得不到伊斯坦布爾,也不能讓給英國。所以英軍栽了跟頭,他反倒很高興。由此也能看出,雖然是盟友,但英、法、俄也是相互提防。

土耳其的傷亡有多種說法,有說傷亡2萬的,也有說傷亡20萬的。當然,土耳其毫無疑問是獲勝的一方。此戰也是近代以來,奧斯曼帝國少有的高光時刻。

而對于土耳其民族而言,最大的收獲還是凱默爾。經此一役,凱末爾成爲土耳其人民心中的民族英雄。這爲他後來創造世俗化、現代化的土耳其共和國奠定了基礎。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