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簡史:作爲最有錢的王朝,北宋爲什麽還會積貧積弱?

南笙舞娛 2024-05-10 13:31:34
前言

人們一提起中國古代最富有的朝代,那麽答案毫無疑問是宋朝,如果只看它的經濟總量,彼時的宋朝在世界上也是毋庸置疑的第一富庶的國家。

但是擁有遠超秦、隋、唐等大一統王朝的宋,在軍事上卻並沒有什麽亮眼的表現,相反,已經在經濟上取得壓倒性優勢的宋朝,還是和遼國成了兄弟之邦,宋每年要“贈送”遼國白銀十萬兩。

到底是什麽原因讓宋落入這樣的處境?明明經濟領先的宋爲什麽會如此的積貧積弱?

北宋建立

宋太祖趙匡胤並不是一個軟弱的人,他本來出生在一個軍人世家,從他的曾曾祖父趙朓一直到他的父親趙弘殷世代爲官,而且趙弘殷年輕的時候也是武官,小時候就以骁勇善戰著稱,他曾被趙王王镕任命率領五百骁騎增援李存勖的唐軍,在他的支援下大破後梁軍。

趙弘殷還在後漢時期還帶領士兵參加西征王景崇的行動,他親自帶兵斬殺了敵將首級打的蜀軍四散而逃,因爲戰功一直升遷到了鐵騎第一軍都指揮使,之後更是一路做到了監軍。

趙匡胤作爲他的兒子,加上從小就生活在軍事氛圍濃厚的家庭,所以趙匡胤年青的時候就成了那種個性強橫、好賭博、愛打抱不平、嫉惡如仇的孩子,他對武術有了非常濃厚的興趣,經常練習騎射,和自己的朋友練習排兵布陣,舞刀弄槍。

後來柴榮禦駕親征,防衛契丹、北漢入侵,柴榮遭遇了北漢的軍隊身陷重圍,趙匡胤得到消息立刻帶著兩千精兵殺出重圍救出了柴榮,之後進攻北漢都城,他作爲先鋒沖在前面,之後他還跟隨柴榮奪取四州、針對南唐的一系列行動他都鞍前馬後、沖鋒陷陣,立下了無數功勞。

但是趙匡胤不願久居人下,之後在設計發動了陳橋驿兵變,因爲那時他已經是檢校太尉了,加上他受命帶領軍隊出征防禦契丹和北漢聯兵,作爲軍隊最高指揮的他帶領軍隊脫離了中央的勢力範圍,趁著皇帝還小,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兼備了,他終于抓住機會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帶領軍隊回到開封 。

《宋史》

這次兵變非常的成功,趙匡胤幾乎沒有遇見什麽抵抗就拿下了開封,文武百官直到趙匡胤手握重兵,他們也只聽命的份了,960年,趙匡胤在開封崇元殿正式登皇帝位,以宋爲國號,北宋成立。

但是北宋成立之初的時候還沒有統一全國,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割據勢力依然存在,之後趙匡胤就開始了東征西戰的生活,先後滅亡了南平、後蜀、南漢,之後集火消滅了實力雄厚的南唐,最後滅亡北漢統一全國。

其實由此就可以看出,其實北宋初年的時候,軍隊的戰鬥力還是非常的強悍的,不僅是因爲趙匡胤本身就非常的骁勇善戰,將領的素質和軍隊的硬實力都是過關的。

宋太祖深知兵權的重要

建立北宋之後趙匡胤可沒有絲毫覺得放心,他作爲兵變成功上位的人,自然是知道軍隊、軍權才是自己稱王最大的依仗,沒了兵權或者手下的兵力超過了他,那他辛辛苦苦建立的王朝還是會易主,所以他後來做了很多事情來保證自己的統治。

他先是通過威逼利誘(也就是杯酒釋兵權),讓那些高級的將領把自己的軍權交了出來,同時不在重用禁軍將領,把他們都外放地方,讓他們遠離中央當個節度使,同時還繼續削弱地方節度使的權力,這樣一番折騰下來,那些曾經手握重兵的大將幾乎是徒有其名而毫無實權了,再也不會威脅中央。

之後他還在軍事體系上改革,讓樞密院主掌各種軍國大事,樞密使專掌軍事政令,調動禁軍,但是,所有大事都要提前向皇帝彙報,其實最後的決策還是在他皇帝的手中,更方便自己管理軍隊了。

之後他爲了平衡文武官員的勢力,還提出了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主張,導致文武官員的重心開始向文官傾斜,雖然不是趙匡胤直接提出的“重文輕武”,但是他這樣的祖訓也確實深刻的影響了後世的官員選拔,導致武官在朝廷的地位越來越低。

文官不僅可以參與甚至主導軍政大權,還可以直接主持軍務,加上自己本就可以在地方或中央擔任要職,俸祿待遇遠比武官好的同時還能左右他們的決策,想當武官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

同時,武官的培訓體系也逐漸的僵化,不僅出征打仗遵循朝廷預授的陣圖,指揮權和戰術靈活性受到極大的限制的同時,自己的實際權力還要受到約束,那些文官還可以來橫插一腳。

同時科舉制度的改革也讓文人的地位上升,進士的地位空前的提高,整個社會尚文風氣很濃厚,大家都願意讀書考取功名,沒人願意走武官的路子,不僅待遇遠遠不及文官,權勢也小。

久而久之北宋的經濟和文化就這樣蓬勃的發展,但是將領的素質確實是越來越低,軍隊操練士兵也刻板、敷衍,就導致北宋的經濟文化和軍事力量極度的不平衡,埋下了積弱的禍根。

與之對應的是宋代幾百年間誕生的著名將領也不少,像嶽飛、曹彬、李繼隆等等人中呂布一樣的將領也有很多,但是大多數人都因爲朝廷的大方向或多或少受到牽制,無法發揮自己的全部實力。

加上後來北宋和遼國爲了爭奪燕雲十六州打的不可開交,中間爆發了多年的戰爭,從宋太宗趙光義開始一直到宋真宗在位的時候,才終于打贏了遼國,但是讓人意外的是宋並沒有借機吞並遼國,反而是結成了兄弟邦國,當然這只是名義上的,宋國必須每年上繳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來安撫遼國,之後又增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以此來換取邊境的安定。

官場腐敗嚴重

相信我們都聽說過宋代的冗官冗兵冗費現象非常的嚴重,因爲北宋的都城在開封,這裏是廣袤的平原地區,雖然客觀上定都這裏有利于農商的繁榮,但是因爲地處平原,沒有什麽天險可供防守,加上北宋的國土範圍並沒有秦漢廣闊,首都距離遼國很近,一旦對方集中兵力進攻,開封很容易淪陷,所以從趙匡胤開始,這裏就一直常備大量的守軍。

趙匡胤的政策一直被後代繼承,皇帝都堅持養兵的策略,到趙祯在位的時候中央禁軍的人員占比能達到全國軍隊的六成以上,同時爲了因爲禁軍的人員要求太大,所以他們不得不拓寬招生源,很多流民、犯罪者都被招進來,導致養軍費用很高,同時軍人的素質也是參差不齊、能力地下,戰鬥力自然就弱了。

加上宋代的科舉改革,不僅使得士大夫、進士等人群的社會地位很高,同時擴張了科舉考試的人數,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十分的濃厚,當官之後每年的俸祿優渥,老年之後還有國家提供補貼,以及蔭補制度、官職分離的影響,就導致宋代的官員人數相當多,這也就埋下了冗官冗費的禍根。

結語

北宋的積貧積弱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從趙匡胤開始,全國就逐漸走向了重文輕武的一面,文武官員的待遇相差懸殊,加上整個社會風氣都偏向文,導致武官的培養和發展都十分困難。

此外官場和兵場冗員現象相當嚴重,每年供養這些冗官、兵都要消耗大量國力,甚至還要向遼國進貢大量的財物換取安定,各個方面都導致雖然北宋的財力空前雄厚,但是仍然逃不過積貧積弱的

信息源:《宋史》

0 阅读:4

南笙舞娛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