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治國理政紀事|加快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4-04-13 20:00:23

◇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走出中南海,把“課堂”搬到了中關村。2019年、2021年、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三次向中關村論壇致賀,強調“中關村正努力打造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和創新高地”“中國支持中關村開展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持續推進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進一步加快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總書記對中關村的要求,蘊含著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長遠謀劃。

◇如今,每年都有一大批創新成果在中關村破土而出,諸多“全球首個”接踵而至。不到5分鍾,就有一家科技型企業在北京落戶、誕生。

◇聰明的車、智慧的路、實時的雲、可靠的網、精確的圖……在中關村亦莊園設立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僅3年多,無人配送、無人零售、無人巡邏等無人駕駛場景紛紛落地。

◇通過出台人工智能策源地和通用人工智能政策,建設中關村人工智能産業集聚區,中關村努力打造人工智能産業新高地。目前全國已備案上線大模型107款,其中中關村47款,占全國備案上線數四成以上。

◇近年來,北京市瞄准前沿科技,加快培育高精尖産業、打造科技領軍企業、釋放産業集群活力,多維度培育壯大新質生産力,中關村無疑是挑大梁者。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中關村的重要使命。近年來,中關村以京津冀高新區聯盟和津冀合作園區爲抓手,加強河北雄安、保定,天津濱海、寶坻等中關村合作園區建設。

◇與春天同行的,還有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這場一年一度的科技盛宴,將聚焦創新發展、合作共贏,立足北京、輻射全國、鏈接全球。

俯瞰北京海澱區“三山五園”曆史文化景區,一片“三葉草”紮根其中,這就是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

創辦于2007年的中關村論壇,以“創新與發展”爲永久主題,已成功舉辦14屆,是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台。4月25日至29日,以“創新: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爲主題的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將首次在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隆重舉行。

一個國家要強盛、要複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爲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作爲中國最具活力的創新高地之一,中關村被寄予厚望。

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走出中南海,把“課堂”搬到了中關村。2019年、2021年、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三次向中關村論壇致賀,強調“中關村正努力打造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和創新高地”“中國支持中關村開展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持續推進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進一步加快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總書記對中關村的要求,蘊含著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長遠謀劃。

2021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支持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開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先行先試改革的若幹措施》,要求中關村要瞄准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最突出的短板、最緊迫的任務,在做強創新主體、集聚創新要素、優化創新機制上求突破、謀創新,加快打造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和創新高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爲根本遵循,堅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聚焦世界前沿科技和未來産業,充分發揮北京教育、科技、人才優勢,在創新驅動示範引領、打造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提升原始創新策源能力、構建全球開放創新生態等方面,加快推動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爲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提供強大支撐。

一組組數字,見證中關村的奮進之路。中關村示範區企業總收入從2014年的3.6萬億元提高到2023年的預計8.6萬億元。2020年,中關村示範區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14萬件,不到四年,這一數量已增長近一倍,突破26萬件。

如今的中關村形成了一區多園的發展格局,空間規模488平方公裏,已經成爲我國原始創新的策源地、自主創新的主陣地和高科技企業的出發地。

錨定“世界領先”,“探路先鋒”北京向新出發、勇毅前行。“著力加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在發展新質生産力上發揮北京優勢。”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殷勇說,我們將加快完善創新生態體系,壓茬推出新的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政策,紮實推進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爲北京高質量發展聚勢賦能。

新使命:“先行先試”引領創新驅動

如果只把中關村當作地名,已很難理解它的本質……從曾經的京郊荒野到如今的國家“名片”,一個“村”的敢爲人先、風雨兼程,見證了一個奮鬥創新的時代。

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電子一條街”,到1988年成爲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1999年成爲第一個國家級科技園區,2009年成爲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關村走過的每一步,都打上了國家戰略的“符號”,擔負著滿足國家重大創新需求、參與全球科技競爭、探索中國特色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新路子的曆史使命。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關村以高質量發展爲主題,以先行先試改革爲動力,以理念領先帶動原始創新,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已成爲我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

以創新爲己任,中關村先後攻克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曙光超級計算機、中文搜索引擎、5G移動通信、石墨烯材料制備、液態金屬增材制造、靶向免疫、高端醫療器械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並催生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

特別是近年來,一批新生代科技企業快速崛起,在人工智能、6G、合成生物、腦機接口等領域走在國際前列,名副其實成爲參與全球經濟科技競爭的前沿陣地。

如今,每年都有一大批創新成果在中關村破土而出,諸多“全球首個”接踵而至。不到5分鍾,就有一家科技型企業在北京落戶、誕生。

創新的動力,源自改革的活力。作爲我國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和成果轉化與産業化的排頭兵,中關村發揮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作用,先行先試並推廣一批輻射全國的改革政策,政策創新更好釋放中關村科技創新的活力。

近年來,中關村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報備即批准”、基礎研究費用“加計扣除”、科技成果先使用後付費、國有企業研發儲備金、支持外資研發中心發展、標杆孵化器培育等方面,出台實施新一批創新舉措。

“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中關村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趙弘談到,通過更爲系統、更有力度的改革,突破一些制約發展的制度障礙,率先把中關村建設好、發展好,加快打造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和創新高地,既是爲北京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支撐,也是助力世界科技強國建設。

位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的一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2023 年 5 月 26 日攝)張晨霖攝 / 本刊

新技術:把握前沿突破創新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解決“卡脖子”問題上,作爲科技創新策源地的中關村勇開新局、擔當作爲。

邁向新征程,因創新而生的中關村,其使命內涵將不斷拓展:在原始創新策源能力上有新作爲、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有新作爲、在未來前沿技術突破上有新作爲。

——夯實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中關村從多方面加強基礎研究的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聚焦國家戰略需求,以重大原始創新和支撐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基礎研究爲主攻方向,下好“先手棋”,強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育機制,深化多元投入的體制機制改革,構築基礎研究開放合作高地,提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推動基礎研究領先發展。

拍攝一張照片,點擊發送鍵,短短幾秒鍾,一張圖片在量子光的運載下穿過光纖,出現在另一個終端的屏幕上,完成信息的安全傳輸。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的量子通信實驗室裏,清華大學教授龍桂魯演示著量子直接通信樣機每秒千比特量級的通信速率。

近年來,世界首台實用化量子直接通信樣機、國際最長的量子直接通信距離、新一代量子計算雲平台等重磅成果紛紛在這裏湧現。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張繼紅說,通過加快顛覆性技術培育發展,北京湧現出國際首個視覺通用分割模型SegGPT、新一代256核區塊鏈專用加速芯片、長壽命超導量子比特芯片、超大規模智能模型“悟道3.0”、國內首個自主可控軟硬件技術體系“長安鏈”等重大創新成果。

如今,北京原始創新策源功能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實力和水平進一步提升。十年來,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增長四倍多,從2014年48.2件提高到2023年262.9件。科技部發布的2012~2022年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有56項由北京地區單位牽頭的項目入選,占全部獲獎項目的51%。

——攻關關鍵核心,破解“卡脖子”難題。2023年11月28日,一場名爲“到中流擊水”的新品發布會上,55歲的龍芯中科創始人胡偉武著一身中山裝,穩步走上舞台中央。這一天,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通用CPU——龍芯3A6000在北京正式發布。

龍芯3A6000采用我國自主設計的指令系統和架構,無需依賴國外授權技術,是我國自主研發、自主可控的新一代通用處理器,可運行多種類的跨平台應用,滿足多類大型複雜桌面應用場景。

“全球信息産業都構建在美西方主導的兩個技術平台上。一個是X86平台,以Wintel體系、Intel(CPU)、微軟(操作系統)爲典型代表;一個是ARM平台,以AA體系(ARM的CPU、Android的操作系統)爲典型代表。而龍芯要努力爲中國的信息産業打造出第三個體系,我們自己的體系。”胡偉武說。

這是中關村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的一個縮影,按照北京市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行動的部署,中關村聚焦9大産業領域,靶向破解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領域“卡脖子”問題,取得系列突破和顯著成果。

張繼紅說,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中關村發布了國內首個軟硬件技術體系“長安鏈”、全球首個FPD—EDA全流程解決方案、全球首個治療肝衰竭的幹細胞新藥等創新成果,誕生了一批技術水平國際領先、實現進口替代或填補國內空白的硬科技成果。

——突破前沿技術,布局未來賽道。車停穩,沒司機。掃碼驗證身份,開門入座,點擊“開始行程”,潘達開始了從北京亦莊去往大興機場的行程。車子自動選擇最優路線,絲滑行駛,快慢相宜。這是北京大興機場線“上新”的自動駕駛版本。

聰明的車、智慧的路、實時的雲、可靠的網、精確的圖……在中關村亦莊園設立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僅3年多,無人配送、無人零售、無人巡邏等無人駕駛場景紛紛落地。累計自動駕駛測試裏程近3000萬公裏,提供常態化出行與生活服務超1160萬人次。

自動駕駛這張“科技名片”背後,是北京前瞻性把握發展的時與勢,超前部署未來産業的生動寫照。

早在2013年,百度就成立深度學習研究院,無人駕駛研發項目同步啓動。2017年7月的“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All in AI”的口號喊出,使百度成爲國內第一個重注人工智能、自研AI技術體系的高科技企業。

研發機構的動作同樣迅速。ChatGPT發布兩年多以前的2020年下半年,北京智源研究院就將研究方向鎖定大模型,並很快聚集了百余人組成的頂尖科研隊伍。5個月後,我國第一個中文語言大模型“悟道”在北京誕生。3個月後,擁有1.75萬億參數的“悟道2.0”發布,這是當時世界最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

在人工智能領域,北京出發最早,步伐也最快。通過出台人工智能策源地和通用人工智能政策,建設中關村人工智能産業集聚區,中關村努力打造人工智能産業新高地。目前全國已備案上線大模型107款,其中中關村47款,占全國備案上線數四成以上。

緊抓前沿技術,著眼未來産業的新成果正在湧現。如今,中關村誕生了寒武紀國際領先的深度學習智能芯片、曠視國際領先的人工智能算法平台Brain++等一批創新成果,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的超高精度定位技術、字節跳動的TikTok推薦算法技術等三項技術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21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2023 年 5 月 26 日攝)張玉薇攝 / 本刊

新産業:瞄准新質生産力

以“質”爲帥,向“新”而行,是中關村培育壯大新質生産力的關鍵詞。

重點發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6G、機器人、商業航天、生物醫藥等産業……近年來,北京市瞄准前沿科技,加快培育高精尖産業、打造科技領軍企業、釋放産業集群活力,多維度培育壯大新質生産力,中關村無疑是挑大梁者。

——加快培育高精尖産業,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2023年我國民營火箭企業的13次商業發射,全部來自北京。

成立于2018年的星河動力,如今已是獨角獸企業。談及落戶中關村的原因,北京星河動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百奇說,中關村擁有完整的企業支撐體系,包括品牌賦能、人才服務、資金支持、知識通道、企業孵化等體制機制。

北京是我國航天事業的發源地,航天領域科技創新資源的富集地。近年來,北京緊緊圍繞商業航天産業的難點堵點發力。2021年初,北京率先發布全國首份支持商業航天發展的專項政策《支持衛星網絡産業發展的若幹措施》。政策扶持、投資護航、生態營造下,北京商業航天産業發展進一步提速,“南箭北星”布局初步形成。“2023中國商業航天企業百強”榜單中,北京企業以51家占據全國半壁江山,近30家企業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稱號。

近年來,北京以中關村爲主陣地,研究制定高精尖産業發展政策措施,出台人形機器人、商業航天、無人機等30余項細分産業支持政策,積極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

張繼紅說,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産力,除了做大做強人工智能、醫藥健康、新能源智能汽車等優勢産業,還要促進新能源、新材料、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加快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打造一批領軍企業。中關村加快構建以企業爲主導的産學研深度融合新範式,推動領軍企業組建24個創新聯合體和20家技術創新中心,加大場景應用供給力度,持續推動底層技術研發和産品創新叠代。

領軍企業象征著經濟發展風向標,成爲衡量地區創新能力和創新生態的關鍵指標。如今,中關村湧現了一批硬核頭部企業,京東、小米等9家企業入選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93家企業入圍國際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

2022年,中關村示範區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6萬家;年收入億元以上企業由2012年的1897家增加到2022年的4245家,超千億元企業從無到有,2022年達到11家;累計上市企業由2012年的224家增加到2022年的487家。

——推動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釋放産業集群活力。位于北京昌平的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聚集600余家創新型醫藥企業,落戶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基地)等科研單位,搭建AI新藥研發平台、北京生物樣本庫等專業平台,以及北大國際醫院、首家研究型醫院高博醫院等臨床資源,一條完整的産業鏈正逐步成型。

聚焦中關村各分園主導産業,北京高品質建設23家特色産業園區,支持中關村一區多園成爲北京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在産業集群發展中,北京市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生物醫藥“雙發動機”作用凸顯。人工智能産業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大數據、信息安全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生物醫藥産業集群聚集了1800余家企業,2022年創新醫療器械、AI三類醫療器械上市品種和數量均居全國第一,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技服務業2個萬億級産業集群,規模近9800億元的生物醫藥産業,2024年有望成爲第三個萬億級産業集群。

在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做實驗 受訪單位供圖

新生態:創新雨林枝繁葉茂

200多家創業孵化機構,近600家聯盟協會和民非組織以及上千家法律、會計、知識産權服務機構集聚,中關村創業大街、智造大街等創業生態圈優化升級……中關村著力打造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雙創服務新生態。

適宜的創新土壤,一流的創業生態,讓中關村示範區成爲全國最具吸引力的創業中心之一。

——集聚培育優秀人才,打造創新人才“生態圈”。2016年,留學歸國的王少康和創業夥伴來到中關村創業,成立推想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短短8年,這家醫療人工智能企業成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

王少康的創業故事,是中關村打造創新人才“生態圈”的生動體現。北京制定實施科研經費28條、“科創30條”等政策措施,探索形成“揭榜挂帥”、科研經費包幹制等改革舉措;爲外籍高層次人才申請辦理永久居留提供“直通車”,落實中關村國際人才20條出入境新政……系列舉措彙成創新創業合力,形成以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爲主要特征的中關村創新創業文化。

高端雙創人才正在加速聚集。2022年,中關村從業人員279萬人,是2013年的1.5倍。其中留學歸國人員6.3萬人,是2012年的3倍。如今,北京擁有55萬余名科研人員、全國近一半的兩院院士。在前沿科技領域,人才優勢尤其突出,像北京的人工智能頂尖人才占全國總量的43%左右。

——深耕孵化載體三十載,營造良好創新服務生態。作爲産業創新生態中的重要樞紐環節,標杆孵化器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加速硬科技企業孵化,促進高精尖産業發展和未來産業培育。

經過30多年深耕厚植,北京在孵化器運營機制、服務模式等方面不斷升級,持續引領全國創新創業升級發展,不斷孕育出一大批優秀科技企業,爲産學研融合、高精尖産業培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等作出重要貢獻。

北京搶抓孵化範式變革新機遇,在全國率先出台《標杆孵化器培育行動方案(2022-2025年)》,並已探索布局建設了首批標杆孵化器,在創業孵化“4.0時代”,高位引領孵化行業專業化、價值化、國際化發展。

2022年,中關村擁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65家、國家備案衆創空間144個、國家技術轉移機構51家。2023年5月發布的《全球城市創業孵化指數》顯示,北京創業孵化綜合全球排名第四、孵化績效單項指標全球排名第一。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融入區域發展大循環。北京向南150余公裏,在保定朝陽北大街,兩棟深藍色“雙子樓”熠熠生輝。2015年4月底,全國首家由中關村在京外設立的創新中心——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投入運營。

截至2023年底,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累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8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00余家,入駐企業累計研發投入超億元,擁有知識産權千余件。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中關村的重要使命。近年來,中關村以京津冀高新區聯盟和津冀合作園區爲抓手,加強河北雄安、保定,天津濱海、寶坻等中關村合作園區建設。

自2023年8月30日揭牌以來,雄安中關村科技園一期入駐率已達90%。這些企業以高新技術、專精特新“小巨人”爲主,主營業務多爲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生物醫藥等。

當前,中關村示範區企業累計在津冀地區設立分支機構超過9500家。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數6758項、成交額784.7億元,比2022年分別增長14.9%、109.8%。中關村與全國26個省區市的77個地區(單位)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共建27個科技成果産業化基地。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尹力說,北京教育、科技、人才資源豐富,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要堅持首善標准,瞄准國際一流,大力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爲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四月芳菲,草木蔓發,春到中關村。與春天同行的,還有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這場一年一度的科技盛宴,將聚焦創新發展、合作共贏,立足北京、輻射全國、鏈接全球。肩負新使命、錨定新目標的中關村,將對標國際、勇攀高峰、逐浪潮頭,繼續當好全國科技創新排頭兵,大步走在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的壯闊征程上。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