鈎沉丨時光穿越中的河北博物院

河北新聞網 2024-02-22 09:10:29

2月4日,河北博物院北區“盛世修典——‘中國曆代繪畫大系’河北特展”現場。 河北日報記者 史曉多攝

自“盛世修典——‘中國曆代繪畫大系’河北特展”1月9日在河北博物院正式開展以來,觀展者絡繹不絕,也讓河北博物院一度火“出圈”。

作爲河北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河北博物院已走過了71年發展曆程,其珍藏的21萬件藏品,記錄了河北200萬年來連綿延續的人類發展史。

河北博物院經曆了怎樣的發展曆程?河北博物院的藏品又是如何日漸豐富的?

從白手起家到初具規模

“看,這幅《九龍圖》構圖飽滿,墨色淋漓,多有氣勢!”

“《千裏江山圖》太震撼了!”

…………

2月12日,春節假期,河北博物院北區“盛世修典——‘中國曆代繪畫大系’河北特展”(以下簡稱“特展”)現場人頭攢動,人群中不時發出贊歎之聲。

作爲河北博物院近年來舉辦規模最大、展出展品最多的展覽,特展通過傳統水墨丹青與現代數字技術融合的方式,將中國曆代繪畫精品以打樣稿形式完美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春節假期期間對外開放的不只有北區的特展。博物院南區是由《石器時代的河北》《戰國雄風——古中山國》《大漢絕唱——滿城漢墓》《名窯名瓷》等常設陳列組成的三層展廳。漫步于南區展廳內,一件件精美絕倫的文物讓河北文明史變得可感、可觸。

“河北博物院主院區由南、北兩個區域組成,共有藏品21萬件。置身其中,不僅可以感受到博物院建築之巍峨,還能領略到藏品之豐富精美。這更讓人感慨70多年前博物館初創時的不易。”河北博物院黨委副書記謝榮泉說。

時間回溯到1950年6月,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省文管會”)成立,正式開啓新中國河北文物保護的征程。當時的省文管會除開展文物收集、考古等工作外,還負責博物館建設工作。

1953年4月,河北省博物館籌備處成立,館址位于保定市古蓮池院內西南角松鶴園的灰磚二層小樓。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河北建設的第一座博物館。

初創時的省博物館只有4個展廳、11名工作人員,館舍面積1200平方米,藏品寥寥無幾。爲了推進相關工作,首要任務就是征集文物,以豐富館藏。

省博物館先是接收了省政府、原冀南行署、原冀中古物保管委員會在戰爭年代搜集的文物1000余件。

1954年,省博物館又接收了位于北京下斜街的直隸同鄉會畿輔先哲祠收藏的直隸名人遺物300余件以及古籍圖書600余冊。同年,省文管會在曲陽修德寺遺址發掘出土2200余件北魏至唐代的佛教造像,除100余件送北京故宮博物院修複外,全部入藏省博物館。熱河省撤銷後,省博物館又接收原熱河博物館文物2000余件。

自1956年開始,爲貫徹首屆全國博物館工作會議精神,省博物館開展了革命文物和社會主義建設實物資料的征集工作,共征集相關文物資料1萬余件,同時在民間收購了大量流散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省博物館建館初期,受張伯駒等愛國人士向國家捐獻文物的影響,省內外愛國進步人士不斷向省博物館捐獻私人收藏的文物。其中,劉秀臣先後兩次共捐獻清版和民國版省志、縣志及其他古籍234種、文物60余件、古錢幣2622枚。馬本齋的家人捐獻了馬本齋的圖章、軍刀、指揮棍和馬母被捕後坐過的小推車。愛國民主人士谌厚慈捐獻書畫220余件以及數千張碑帖、墓志拓片等。

1964年,是省博物館發展史上的重要一年。當年,省文物工作隊撥交給省博物館出土文物1萬余件。“這批文物爲省內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時代跨新石器時代至宋元時期,地域涵蓋了全省範圍,從時間上到空間上均爲館藏文物打下了堅實基礎。”原河北省博物館副館長周筠介紹。

同年,省博物館還清理和入藏了聞名海內外的保定市永華南路小學元代瓷器窖藏。這個窖藏出土了10余件元代瓷器,包括青花瓷器、藍釉描金瓷器和樞府釉瓷器,可謂件件皆精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窖藏出土的青花釉裏紅镂雕開光蓋罐,器型碩大,發色濃豔,裝飾繁複精美,燒制工藝高超,代表了元代青花瓷器的最高水平。

它不但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爲國寶級文物,也是如今河北博物院的“十大珍寶”之一。

在不斷豐富藏品的同時,省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工作也在積極推進。

建館初期,省博物館工作人員克服各種不利條件,先後舉辦河北省出土文物展覽、曆史文物展覽、河北省農業七年成就展覽、革命文物流動展覽等。

到改革開放之前,省博物館通過征集文物、舉辦陳列展覽,初步建立了河北文物藏品體系,培養了一批博物館研究和管理人才,獲得了一批研究成果,爲之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河北博物院“十大珍寶”之一——長信宮燈。 河北日報資料片

從借館展出到形成體系

1982年,省博物館遷至石家莊,辦公室位于石家莊市高柱村南文博大院。由于沒有自己的展館,搬遷初期的省博物館只能借用河北省展覽館的場地舉辦展覽。

“當時,省博物館剛從保定遷過來,借用了省展覽館的四個展廳,其中兩個展廳用作展覽,兩個展廳用作文物庫房。”1984年剛剛大學畢業的周筠到省博物館工作,她對于這段40年前的往事記憶猶新。

1968年建成的省展覽館,建築風格仿照北京人民大會堂,其廊柱環繞四周的設計不但豐富了建築造型,體現了建築物高大、挺拔的氣勢,也有利于防震。在建成後很長時間內,省展覽館都曾是石家莊的地標建築。

省博物館租用省展覽館展廳後,先後舉辦了《漢中山靖王及王後墓文物》《清代皇帝皇後生活文物》《秦始皇兵馬俑》《河北省古代科學技術文物》等展覽,取得了不錯的社會效果。

1986年12月10日,河北省委召開常委會會議,討論了原省文化廳關于省博物館的建設方案,決定撤銷省展覽館,將其合並到省博物館。

1987年10月1日,省博物館開放典禮在石家莊舉行。

“那天場面很熱鬧,人們打出了‘熱烈慶祝河北省博物館開館’的條幅。博物館工作人員都很開心,因爲這是我們期盼已久的。”周筠回憶。

合並後的省博物館展廳面積從此前的1300平方米擴展爲10000平方米,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館舍陳舊狹小等問題。在開放典禮當天,《河北古代簡史》《河北革命史》《滿城漢墓複原陳列》《館藏書畫、文物珍品》4個陳列和《祖國在我心中》展覽也向公衆同步開放。

省博物館從此開啓新的發展篇章。

隨著硬件設施的改善,省博物館的藏品收集和曆史資料的搜集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20世紀80年代末,交通工具還不發達,也沒有網絡,要搜集資料常常得往村裏跑。我和同事一般先坐公共汽車到縣城,再租輛自行車騎到村裏找。”回憶當年搜集清初思想家顔元相關資料時的情景,周筠感觸頗深。

滿城漢墓文物,是這一時期省博物館最重要的文物入藏。

滿城漢墓,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王後窦绾同墳異穴的兩座巨大的洞室墓,該墓發現並發掘于1968年,出土文物1萬余件。其中,劉勝夫婦的兩件金縷玉衣是我國發現最早、等級最高、保存最完好的玉衣,與長信宮燈、錯金銅博山爐、西漢透雕雙龍高鈕谷紋白玉璧一同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爲國寶級文物。

這些文物出土後,一直由發掘單位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保管,20世紀80年代交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管,于1987年劃歸省博物館。

1994年下半年,省博物館整修工程啓動。在館舍維修方面,重新噴塗、粉刷了主樓內、外牆,修建了東部通道,制作了大型雕塑“雙翼神獸”和“燕趙古韻”“太行忠魂”兩幅大型鍛銅壁雕。在陳列展覽方面,制定了包括古代河北、近代河北、當代河北的一個完整的陳列體系。

1997年7月,《神秘王國——戰國中山國》陳列對外開放,展覽面積1300平方米,內容分爲曆史、疆域、都城、宮室、田獵、征戰和王陵7個單元,通過230余件文物,上百件照片、文獻、壁畫及部分複原場景,生動地展現戰國中山國曲折的曆史、精美的文物、豪華的宮室、骁勇善戰的遊牧民族特色和巨大的國王陵寢。

1999年,省博物館舉辦了《河北省文物事業50年成就展》,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河北省文物工作的突出成就。

2001年1月,《古代河北》《近代河北》兩個陳列同時開展。修改後的陳列更加突出了河北地方特色,選用了大量文物精品展示河北曆史的閃光點,爲公衆提供了一個全方位了解河北曆史與文化的平台。

2002年,省博物館舉辦《當代河北》大型展覽,宣傳了河北省經濟建設成就。至此,省博物館《古代河北》《近代河北》《當代河北》陳列體系得以完整實施。

2023年7月航拍的河北博物院。 河北博物院供圖

從博物館到博物院

進入21世紀,到省博物館的參觀人數逐年增多,原有的館舍設施已經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展覽需求和觀衆人數。2006年,河北省委、省政府決定改擴建河北省博物館。

省博物館擴建部分總建築面積33100平方米,總投資6.28億元,設計上追求新舊二館完美統一,同時表現時代精神。

新館的設計巧妙地采用了與老館相似的“中”字形平面布局,實現了新舊建築之間的順暢過渡。連接新舊兩館的是一個裝有玻璃頂棚的宏偉陽光大廳,這個大廳不僅能夠展出高大的展品,而且在外觀上將新老建築的二樓融合爲一個和諧的整體。如今的河北博物院南區,便是經過擴建的院區。

在省博物館改擴建過程中,另一項重要升級也隨之而來。

2012年,經省委、省政府批准,原河北省博物館、河北省民俗博物館、河北省文物出境鑒定中心、河北省文物交流中心四個機構合並組建爲河北博物院。

由“館”到“院”,一字之差,卻蘊含深意。

在文博業內,博物館一般指單體建築,博物院則多爲建築群,突出整體環境和規模。此外,除展覽、展示功能外,博物院的研究功能也更強。

2013年6月8日,落成的新館試運行開放。2014年6月9日,河北博物院舉行挂牌儀式,並正式對外開放。

新組建的河北博物院不但在硬件上得到了升級,藏品數量也更加豐富——隨著省民俗博物館的合並加入,民俗博物館所藏宋代鈞窯天藍釉唇口盤、明永樂青花阿拉伯文無擋尊,以及一批明清瓷器和玉器精品悉數並入河北博物院。

此外,省民俗博物館成立後,還成系列征集了具有地方傳統特色的現代民間工藝品,如易縣絞胎陶瓷、蔚縣剪紙、香河琺琅、王習三內畫鼻煙壺、郭氏鐵板浮雕畫以及泊頭火花和民國老月份牌等。

在確立河北博物院建制過程中,博物院文物保管部門還接收、登記了省文物局統一組織的全省配合南水北調工程考古發掘出土的11472件文物。這批文物時代跨度大、地層可靠、種類豐富,其中許多文物曆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都很高。如贊皇李氏家族墓地出土的成批多品類、高質量的北朝青瓷,證實在北朝時期北方青瓷燒造技術已經爐火純青,絲毫不輸于南方青瓷。

在展覽方面,新建成的河北博物院也進行了更新與整合。

自2013年新館試運行以來,河北博物院陸續推出十大常設展覽,分別是《石器時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慷慨悲歌——燕趙故事》《戰國雄風——古中山國》《大漢絕唱——滿城漢墓》《北朝壁畫》《曲陽石雕》《名窯名瓷》《抗日烽火——英雄河北》和《“樂享河北”非遺會客廳——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成果展》。

“這十大展覽共展出館藏精品文物5000多件,充分展示了河北省文物資源的結構和優勢,代表了河北曆史文化遺産的精華,彰顯了燕趙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特色。”謝榮泉表示。

除院內的常設展覽外,河北博物院還利用精品文物打造《戰國中山國文物展》《漢代王室文物展》《河北曲陽石造像藝術展》《河北民間藝術三寶展》等原創展覽,推廣到全國20余個省市級博物館,並赴國外展出。這些展覽交流活動,滿足了廣大觀衆高層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幅提升了河北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影響力。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近年來,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爲文物的保護、傳承和利用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爲了讓觀衆有更好的觀展體驗,河北博物院不斷推動展覽數字化,目前河博官網和微信平台數字展館已上線“360°全景展廳”40余個。此外,河北博物院還不斷更新館內展陳多媒體設備,增加全景展廳展示設備、高清三維互動設備、AR眼鏡等多媒體交互設施設備,爲觀衆提供了豐富多彩的交互體驗。

如今,河北博物院已走過71年發展曆程。面向未來,這座文化地標將繼續在展現河北文化積澱、打響燕趙文化品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崔大偉)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