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義泛濫,各地關停政務新媒體賬號,一句話讓人民群衆秒懂

喝啤酒侃感情 2024-04-30 14:21:52

爲落實中央網信委《關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的若幹意見》等文件精神,著力解決政務新媒體賬號發布質量低、傳播力弱、基層負擔重、形式主義擡頭等問題,也爲進一步減輕教師負擔,保障教師潛心從教,教育系統將分階段持續推進校園政務新媒體關停工作,全國一大批教育新媒體賬號正陸續關停。

其實,不只是教育新媒體,各單位也在陸續關停相關賬號。

4月28日,昆明市五華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發布消息稱,根據政務新媒體集約化管理的有關要求,“昆明市五華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微信公衆號于2024年4月30日停止更新並啓動關停注銷程序。

據該局4月24日公告,爲進一步規範政務新媒體建設管理,長沙市“雨花市場監管”微信公衆號從2024年5月1日起停止發布信息,並將啓動關停注銷程序,相關信息資訊、公示、公告等內容將通過雨花區人民政府門戶網站進行發布。

在鄉鎮和街道一級,四川青川縣樂安鎮人民政府微信公衆號“平安樂安”決定于4月25日起停止更新並申請注銷。

4月28日10:51,張家港市第三中學還在發布停用公告。後續更多教育工作信息敬請關注“張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台”網站、“張家港教育”微信公衆號、視頻號,“張家港市第三中學”網站。

針對關停潮現象,張家港當地表示,各學校關停公衆號是該地區的統一部署行動。

相關方面建議學校通過校園網、班級(年級)群,在學校公示欄張貼公告、發放告家長書等形式發布相關招生簡章、每周食譜等內容,獲取資訊的途徑請學校及時告知家長。也就是說,關停公衆號後,學校對外公告信息會更趨于使用傳統的發布形式。

近些年,我們關注的公衆號太多了,根本就數不過來。單就一個縣級單位而言,我們可以看見這樣幾種情況:一、某強權局下面各部門注冊有公衆號,各鄉鎮的派出機構也有各自的公衆號;二、教育局有自己的公衆號,各學校還有自己的公衆號;三、縣裏宣傳部有自己的公衆號,新聞辦公室有自己的公衆號,融媒體中心有自己的公衆號,然後各鄉鎮、各社區甚至各村有自己的公衆號。

各單位注冊公衆號,及時披露有關信息,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受限于崗位設置、人員素養、專業技能、考核需要等因素,各單位更新的內容五花八門,有的甚至漏洞百出,專業不足,業余有余,贻笑大方。

很簡單的一個例子,歲末年初,往往習慣發一個新年賀詞。我們發現,元旦當天或者前一天,當地宣傳部會發一個賀詞,融媒體中心會發一個賀詞,廣播電視台會發一個賀詞。然後,人大還有一個賀詞,政協還有一個賀詞。其他各單位就不說了。

你以爲隨份子呢?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是真少。

本身,這玩意兒就是廢話連篇,無非就是誰的廢話通順一些,誰的廢話生澀一些。一個縣級單位,集中一個單位的名義,向全縣人們發一份致辭,簡單總結一下去年的成績,用幾句客套話展望一下回來,再來兩句生硬的問候,基本就是一個通用且保險的慣例。

搞那麽多幹嘛?不當吃不當喝的。不知道他們是嘚瑟自己的文筆,想要多秀一把,還是其他?

看似非常圓滿。實則,在人民群衆看來,這就是班子不和諧。因爲不夠團結,所以各行其是,爭風吃醋。

試圖邀功,卻努力打臉,這是這件事的典型意義。說到底,還是狹隘的形式主義作祟。

比如,個別學校,將教師活動、學生食譜、安全提醒、致家長的一封信,統統發到公衆號上,內容不加篩選,排版不夠專業,還動不動要求家長關注。

難道這些事在班上說一下不行嗎?在班級群裏公告一下,不夠方便嗎?

事實上,好的宣傳需要專業人員,需要精致的文案,需要專業的攝影圖片,需要集中精力。比如,教育方面,各學校根本不需要單獨注冊公衆號,有宣傳內容直接傳給教育局,教育局由專人審核把關後,根據實際需要上傳、宣傳就可以了。

有些單位根本不懂宣傳。上級下來調研,發的新聞上,吊兒郎當地翹著二郎腿,叼著香煙。領導陪同考察,系著奢侈品的皮帶,戴著明晃晃的大金镯子。

你是擔心他們在這個崗位上待膩了嗎?

“表哥”楊達才,還有人記得嗎?湖北省麻城市原市委書記楊遙,曾佩戴的手表引發媒體誤會,專門解釋,還有人記得嗎?

關于宣傳報道,自己寫、自己發、自己關注,看似把握了自由度。實則,很可能放個屁還要去吆喝一嗓子。這樣的宣傳,有什麽意義?個位數的點擊率,配得上你那一本正經的態度嗎?

說實話,真配不上。如果不看工作內容,只看外表的話,你太帥了。

當然,有人對此作了解釋:我們不需要點擊率,不需要閱讀量。如果閱讀量大了,我們還害怕呢,萬一引發負面輿情怎麽辦?我們只要有少數人關注就可以了。只要主要領導看到了,知道我們做了工作就可以了。

噢噢,哦哦哦,呵呵呵呵。

慚愧,我們誤會了。

茅塞頓開啊!

有人指出,建設政務新媒體賬號,只看有沒有,不看能不能用、有沒有用,無疑也是指尖上的形式主義。

賬號上的閱讀人數和文章內容就擺在那裏,點開一看就能知道這個號是不是在用心運營;糊弄自己、糊弄群衆的內容放在那,就是在打自己的臉。

基層工作人員時間精力本就有限,維護這些根本沒什麽實際意義的賬號,無形中增加了他們的負擔。

群衆想要獲取信息和服務,手機關注一大堆賬號,辦個業務來回切換,何談便民利民?明顯背離設立初衷的政務新媒體賬號,既不能服務公衆,也不能給政府公信力加分,要它何用?

0 阅读:2

喝啤酒侃感情

簡介:寫家鄉、寫小城市的煙火氣,我們更在乎是否有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