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雪龍”號!中交與南極科考的40年

中國基建報 2024-04-15 00:54:17

今年是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

4月11至13日

我國首艘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 “雪龍”號

停靠在中交人建成的青島奧帆中心

面向公衆開放參觀

其實

中交與南極科考的緣分

不止于此

40年來

中交人持續發揮交通基礎設施

設計咨詢、水工建設、裝備制造

等方面優勢

爲我國極地事業發展

持續貢獻力量

中交建造—打通運輸動脈

1984年11月

中國首次開啓南極科學考察

科考隊員們

風餐露宿、不畏嚴寒

把中國第一座南極考察站

長城站

豎立在喬治王島上

掀開了中國南極科考新篇章

長城站建設初期

只有一個用油桶填上碎石混凝土建成的

僅供小型船舶卸貨使用的臨時碼頭

爲了能停靠運送更多物資的大型船舶

中交人扛起了

建設一座標准化碼頭的任務

1997年

一航局建設者

帶著水泥、木材、鋼筋

等施工材料和設備

登上了“雪龍”號科考船

航行月余

來到了南極洲

然而

正好遇上南極近3個月沒有潮位

無法進行碼頭施工

中交建設者因地制宜

決定將碼頭頂面改爲漸變式

碼頭後方高度不變

向前斜線擡高1米

解決了碼頭端部水深問題

中交人頂風冒雪、連續作戰

僅用兩個多月時間

就在南極大陸築起了一座嶄新的碼頭

趕在極夜來臨前

完成了建設任務

長城站碼頭的建成

爲中國更多科考物資設備進站

打通了運輸動脈

其他國家的科考人員紛紛

前來長城站參觀留影

長城站碼頭成爲一道靓麗風景

中交設計—打造全能基地

2005年

我國的第22次南極科考隊伍中

就有三航院設計人員的身影

三航院的任務是

開展現場勘察

完成中國另一座南極科考站

中山站的碼頭工程施工圖設計

這就是南極著名的“熊貓碼頭”

它的建成使得中山站功能更加齊全

也爲各國科考隊提供了極大便利

成爲一座國際性碼頭

是中國人爲和平利用南極

作出的積極貢獻

2010年和2019年

三航院設計人員又兩次跟隨科考隊

完成了中山站至內陸隊出發基地

道路規劃設計

以及直升飛機停機坪選址

丹鳳島附近碼頭位置選址

等勘察任務

▲三航院設計人員在南極勘察

三航院還爲中山站設計了衛星地面站

對供電等系統進行了升級

具有南極特色的設計方案

既滿足環保要求

又升級了科考站功能

此外

三航院還承擔了

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工程總體設計

這座基地位于上海

是我國極地考察“十五”

能力建設的重要分項目

▲“雪龍”號從上海基地科考碼頭啓程

2007年11月

“雪龍”號從國內基地的科考碼頭啓程

開赴南極開啓科考任務

這裏也成爲了我國赴南極科考

的基地和起點

中交裝備—助力穿風越雪

南極素有“風暴王國”之稱

暴風雪天氣是這裏的“家常便飯”

2018年

在我國第35次南極科考中

振華重工研制的

標准雪橇、大型雪橇

油囊滑板雪橇

助力科考隊穿風越雪

其中,大型雪橇和油囊滑板雪橇

均爲當時國內首創

低于零下40度的

極寒天氣裏

振華重工技術人員全程隨隊

全力做好裝備保障

更好地服務科考活動

2019年

振華重工研發了極地抗風雪安全屋

安全屋設計爲半球形

具有良好抗風保暖性能

屋內可同時擺放三張床墊

供隊員躺臥休息

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

當年10月

振華重工還爲中國極地研究中心

提供了一套應急救援系統

和一套低溫儲存系統

中國極地考察40年來

一代代極地工作者

勇鬥極寒、辛勤工作

取得了豐碩成果

在認識南極、保護南極、利用南極

的科考征途中

中交人也將一如既往

持續貢獻智慧和力量

(中交集團)

0 阅读:9

中國基建報

簡介:中國基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