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彌想當“緬甸王”,引起軒然大波。蔣介石:你趕緊回來吧

非非空 2023-03-30 12:00:54

上世紀五十年代,一位英國記者在泰國曼谷采訪了國軍將領李彌,突然問道:

“聽說你當年准備做雲南王,不知是否有此事”?

李彌搖了搖頭,說:

“雲南王可做不了,但想當緬甸王倒輕而易舉,就看我想不想做了!”

他沒有想到,這番話一經媒體報道,頓時引起了軒然大波,緬甸政府方面更是對此強烈不滿。人家爲這事還專門跑到了聯合國,說他在侮辱一個國家的尊嚴。

老蔣迫于壓力,趕緊把李彌及他的部隊從金三角召了回來。

那麽,李彌身爲國民黨的將軍,怎麽想著去做“緬甸王”呢?

李彌是雲南盈江人,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投靠蔣介石之後,從任南京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警衛團連長做起,曆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副軍長,深受蔣的器重。

1944年,李彌隨遠征軍入緬作戰,因克複松山有功,晉升爲第8軍軍長。從此,他更加死心塌地的爲蔣政權賣命。

解放戰爭時期,他積極幫蔣打內戰,被提升爲第13兵團司令。1948年11月,我軍發動淮海戰役,邱清泉、李彌兩兵團被我軍圍困在了永城東北。

不久後,他的第13兵團全被殲滅,李彌叫上了一名親近的護衛,換上傷兵的衣服出逃。他一路僞裝成傷兵,首先來到砀山縣一戶地主家裏,自稱是國民黨軍醫,藏了一段時間之後,一路輾轉逃到了浙江奉化。

正在老家的蔣介石召見了他,仍讓其擔任重建的第13兵團司令兼第8軍軍長,率部開入雲南。然而,在他剛到雲南不久,盧漢宣布起義,將其扣押了。

不過,盧漢審時度勢,爲了解除國民黨軍對昆明的圍困,又將李彌放走了。結果李彌離開昆明後,將他手下的部隊撒到滇南的開遠、蒙自一帶,准備重整軍隊,圖謀反攻。

畢竟大勢已去,國民黨軍已兵敗如山倒,李彌也不能改變曆史。1950年1月,李彌受命去了台灣,他所指揮的部隊除少部分出逃至緬甸外,大部被殲滅在境內。

當時李彌雖說逃到台灣,可他的太太卻留在了昆明,故終日思念不已。加上在台灣的日子不好過,他每天郁郁寡歡,借酒消愁。恰在此時,李彌聽到有一股國民黨的殘軍在金山角一帶活動,眼睛瞬間就亮了。

這支殘軍來源複雜,當中有的是什麽隊長,還有的是什麽司令。他們還有一些是特務組織成員,比如戴笠那個系統的、陳立夫陳果夫那個系統的人。還有一些是鄉紳編組的隊伍,帶著家人逃到了緬甸。

這些烏合之衆,被一個叫李國輝的團長整合了之後,共計千余人。他們有槍有炮,在緬甸、老撾、泰國的交界處越做越大,又收編了很多土匪惡霸,很快擴充到了3000多人。

緬甸政府軍曾經對其進行圍剿,可他們絲毫不怵,硬生生把政府軍打了回去。這“戰績”驚動了蔣介石,因爲李國輝原是李彌的部下,許多士兵也曾經爲他所屬,蔣隨即讓李彌去了緬甸。

結果李彌去了之後,成了金三角的“土皇帝”,甚至驚動了聯合國。

李彌到了緬甸之後,最初並沒有打算長駐緬甸,而是爲實施蔣的“反攻大陸”計劃。他率部曾一度攻勢迅猛,連奪雲南4個縣城。但在3個解放軍師的包圍下,李彌差點被捉,只好再次退回到了緬甸。

可緬甸也是一個主權國家,人家哪能允許一支隊伍長期在自己國土上生存呢?

于是李彌的部隊和緬甸政府軍發生大規模沖突,他們很聰明,聯系、拉攏當地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一同對抗政府軍。爲籌集經費,李彌指使手下搶劫當地百姓,還種植並販賣鴉片。

手裏有了錢,他的隊伍越來越壯大,後來漸漸發展到了七八千人。

這種行爲對緬甸的主權和安全構成了越來越大的威脅,緬甸軍方在撣邦各地區實施軍事戒嚴,並于12月取消了撣邦土司制度,直接施行軍政管理,以斷絕李彌部隊的後援力量。

1953年初,緬甸軍方見時機已然成熟,遂決定向李彌及緬北勢力發動軍事攻擊。不過,由于這些人神出鬼沒,戰役再次以緬甸軍方失敗而告終。

緬甸方面忍無可忍,准備下血本,說什麽也得消滅這些國軍殘兵。政府出動了八千人的軍隊,又花重金從印度雇傭了四千名有二戰經驗軍隊,決心把李彌趕出緬甸。

一萬兩千多人的軍隊不宣而戰,本來認爲打李彌這幾千人根本就不在話下。可沒想到,還是讓李彌給打得落花流水——4000多印度雇傭兵最慘,只剩下了幾十個人。

這次戰役後,緬甸單方面再也沒有能力剿滅李彌的部隊,李彌在緬北的勢力也達到了巅峰時期。

此時的李彌已經控制了佤邦、撣邦、科康和景棟個地區的鴉片生産加工生意,並且獲得了在當地有實權的一些土司的依附,實力確實不容小觑。

李彌和他的部隊名氣很大,英國記者慕名采訪了他。面對英國記者,李彌口出狂言:“我當個緬甸王,還是易如反掌的。”

接受英國記者采訪之後,各國媒體紛紛報道這支異域孤軍的事迹,李彌名聲大噪,成爲赫赫有名的金三角霸主。許多人民把李彌稱爲“大李將軍”,將李國輝稱爲“小李將軍”,二李成爲了緬甸軍隊的噩夢。

緬甸政府可不幹了,認爲這是公然對其進行挑釁。打不跑他,緬甸方面就只好選用外交方法解決。

1953年三月,緬甸外長藻昆卓正式向聯合國秘書長提出控訴台方侵略一案,希望聯合國安理會能夠宣布李彌部隊侵犯緬甸領土主權非法,並且立即采取措施停止這種侵略行爲。

聯大很重視這件事,很快通過了一項決議,譴責外國軍隊對緬甸領土主權的侵犯,要求其必須放下武器接受收容或立刻離開緬境。

迫于壓力,蔣只好將李彌及手下的軍隊召回台灣——李彌所謂的“緬甸王”之夢,也只能是一枕黃粱。

據資料記載,從1953年11月7日到1954年5月9日,在六個月期間,李彌部隊共撤退6572人,其中官兵5699人,家屬873人。

可以看出,李彌當時的實力確實不俗,難怪令緬甸官方忌憚。

李彌被蔣召回台灣之後,他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被免除了一切職務實權,當了一個有名無實的“雲南綏靖公署主任”。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李彌更加失勢,每天郁郁寡歡,于1973年抑郁而終。

上世紀90年代,台灣一位導演以此事爲藍本拍了部電影,名字叫《異域》,將這夥人塑造成了有家歸不得的異域英雄!

這部電影由劉德華、柯俊雄、庹宗華、王靜瑩等人聯合主演,規模宏大。影片中,緬甸方面擁有幾十萬英國裝備的軍隊,竟然被一群衣衫褴褛的敗軍一而再、再而三的擊敗,重金禮聘的金牌部隊也落了個全軍覆沒,指揮官自殺的結局。

這些人在李彌指揮下,爲自己打出了一個生存空間——金三角,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迹,也將戰爭打出了輝煌的色彩。

最後,緬甸只好依靠聯合國,向仍在代表中國的蔣介石政府提出抗議,要求英美主持公道,李彌等人才撤回。

影片中,由羅大佑創作的歌曲《亞細亞的孤兒》非常好聽,至今仍在流傳。

由于是台灣導演拍的電影,當然會對這幫人加以美化了,難免會對曆史進行部分歪曲。

1 阅读: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