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百度百科App

電商報 2024-04-25 11:44:36

百度百科App即將下線

現在的互聯網大廠是越變越小了。

日前,百度百科官方宣布,其將于2024年6月30日關閉百度百科App的服務,而相關功能將遷移至百度App中的“百度百科”小程序。

圖源:百度百科

也就是說,自6月30日起,百度百科App停止運營,用戶只能通過百度App中的“百度百科”小程序繼續享受相關服務。

據了解,百度于2006年4月20日率先推出了百度百科的測試版,經過兩年的打磨,在2008年4月21日發布了其正式版。

作爲繼貼吧、百度知道之後,百度推出的第三個基于搜索平台打造的社區類産品,它被譽爲百度的一部內容開放、自由的網絡百科全書。

截至目前,百度百科收錄了超過2800萬個詞條,吸引了超過780萬用戶參與編輯,幾乎覆蓋了所有已知的知識領域。

憑借其強大的知識積累與共享能力,百度百科App在華爲應用市場、小米應用商店、百度手機助手等應用下載平台收獲了近1800萬的累計下載量。若將App Store的下載量也納入統計,自上線以來,百度百科的累計下載量已超2000萬次。

從這些數據中不難看出,百度百科的實用價值顯著,受到了不少用戶的青睐。

那好端端的,百度爲什麽要下線百度百科App呢?

其實,說到底,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就是其盈利狀況不佳。

作爲一款典型的工具型應用,百度百科App由于無法與電商、遊戲、廣告等盈利性業務實現有效結合,難以直接通過用戶付費獲得收益,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百度的長期“輸血”才能保持正常運營。

然而,在百度需要降本增效的情況下,這類産品往往首當其沖,成爲優化成本的犧牲品。

最新財報顯示,2023年百度核心收入1034.65億元,同比增長9%;歸屬百度核心的淨利潤爲274億元,同比增長38%。

2021-2023年百度收入

這份財報成績乍看之下頗爲可觀,但實則並非如此。

主編進一步剖析數據發現,2023年第四季度百度的收入爲349億元,盡管同比增長了5.7%,但環比增長率僅爲1.4%,與前兩年的第四季度相比,同比增幅幅度有所減小,顯示出旺季營收並不旺盛的態勢。

對于任何一款産品而言,若無法創造足夠的商業價值,都將給公司的運營帶來沉重壓力,這無疑是導致百度百科App被迫下線的核心因素。

與此同時,百度App還呈現出月活用戶萎縮的趨勢。數據顯示,2023Q2月活6.77億後持續下降,2023Q4跌至6.67億。

面對這樣的形勢,百度選擇將百度百科的相關功能整合至百度App中的“百度百科”小程序,不僅優化了資源配置,也更有利于提高百度App自身的月活用戶數量。

更何況,百度百科App的下線對百度整體運營影響甚微。相較于百度App,該App的下載量並不突出,即便下線也不會對用戶群體造成太大的影響。

無論出于何種考量,關閉百度百科App服務的決策都是基于百度當前的發展狀況作出的選擇。這個決策不僅符合百度降本增效的需求,還有利于公司的長遠發展。

如此看來,百度下線百度百科App這事兒,雖然一開始讓人覺得有點意外,但仔細想想,也是合情合理的。

互聯網大廠加速做減法

時間回溯到2022年9月,百度因業務調整所需,宣布終止百度糯米的服務與運營,並將其從各大應用商店中下架。

究其原因,同樣可以歸結爲三個字——“不賺錢”。

那個時候的百度糯米,由于高額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給整個集團帶來了沉重的壓力。

對百度來說,不賺錢就是原罪。百度糯米App和百度百科App的下線,正是源于這一核心問題。

事實上,放眼整個互聯網行業,選擇調整或關閉部分業務以減輕自身負擔的大廠並不只有百度。

騰訊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自2022年騰訊提出降本增效戰略以來,已經有多項業務被調整或關停,包括小鵝拼拼、搜狗地圖、“VUE VLOG”、騰訊WiFi管家、騰訊遊戲管家PC端以及企鵝FM等。

圖源:企鵝FM

此前,馬化騰也曾明確表示,對于非核心業務,如果其管理成本和精力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那麽應該果斷砍掉,不應過于留戀。

另一邊,阿裏也在積極瘦身。

近期,阿裏動作頻頻,不僅對小鵬汽車股份進行了多次減持,更是將B站的全部股份悉數出手,同時還傳出賣掉銀泰百貨的消息。

這些業務對于阿裏而言,多數處于虧損狀態,屬于典型的虧本買賣。通過這樣的調整,阿裏顯然能夠更加專注于電商和雲計算這兩大核心業務,進一步提升運營效率,增強市場競爭力。

除了BAT之外,抖音也在優化自身業務布局。

去年11月,抖音集團旗下的VR部門Pico在微博就裁員爭議發文回應稱,公司將對短期投入和相關團隊規模進行縮減,此次調整涉及員工300余名,整體占比約23%。

圖源:微博

同月,抖音宣布旗下遊戲業務朝夕光年,將進行大規模業務收縮。當時抖音表示,對于已上線且表現良好的遊戲,公司將在確保運營穩定的前提下,積極尋求剝離的機會;而對于尚未上線的項目,除少數創新項目及相關技術項目外,其余均將關停。

此外,抖音旗下的在線辦公平台飛書近期也傳出了裁員的消息。

抖音的種種行動表明,優化資源配置、實現更高效的發展已成爲一項緊迫的任務。

用抖音集團CEO梁汝波的話來說,公司變大之後,有時候自己都覺得公司的效率如果比其他優秀團隊低30%都不意外,甚至低50%也不震驚。

他表示,“這種不震驚本身是讓人“出冷汗”的,因爲這意味著自己的標准在下降。”

就現在而言,隨著寒冬席卷整個互聯網行業,大廠們不得不加速瘦身,以求輕裝上陣,更好地應對市場的挑戰和變化。

大公司病要怎麽治?

經常關注互聯網大廠的小夥伴們應該都知道,最近幾年,大廠的“大公司病”可謂是相當嚴重。

所謂“大公司病”是指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通常指員工人數超過300人),在管理機制和管理職能等方面出現種種問題,這些問題阻滯了企業的發展,使企業逐步走向倒退甚至衰敗的一種綜合病症。

簡單來說,就是由于員工數量衆多、組織架構繁雜以及業務線多樣化,導致集團運營陷入混亂的現象。

在這種“大公司病”的拖累下,集團的發展步伐變得遲緩,對市場的敏銳度和反應能力也大幅下降。

舉例來說,擁有複雜龐大組織架構的京東近年來連續出現低增長現象。數據顯示,2023年,京東營收增速放緩至3.7%,核心業務經營利潤率下滑至2.6%。

面對這一問題,劉強東在內部信中深刻反思道:“出現這麽多問題,當然是我管理不善,非常自責。但是無論如何,我不會躺平,也希望兄弟們絕不躺平,現在組織龐大臃腫低效,改變起來確實需要時間。”

反觀拼多多,憑借其獨特的扁平化、高效運作的管理模式,不僅持續保持著高速增長的強勁勢頭,更成功超越了京東,直逼阿裏的電商老大寶座。

這一對比驗證了一個道理:對互聯網大廠來說,包袱越重,走得越慢。

目前看來,在互聯網行業中,身患“大公司病”的大廠不在少數,治療這一病症已迫在眉睫。

接下來,大廠們如何精准地對症下藥,仍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作者 | 李響

0 阅读:31

電商報

簡介:電商行業信息服務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