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海峽:東海進入日本海的咽喉要道,被日本視爲命脈的南大門

維達說 2024-02-24 15:03:26

在亞洲大陸的東部,自北向南出現了一系列島弧,它們從千島群島、日本列島一路延伸向西南方向,琉球群島、中國台灣島、菲律賓群島,一直到加裏曼丹島、蘇門答臘島,這些島弧仿佛海上的一籬笆,圍就了西太平洋的多個陸緣海,這也使得這些陸緣海要駛向大洋都需要經過一些關鍵海峽,而這些海峽就成了陸緣海溝通外界的通道,這其中朝鮮海峽就是中國東海、黃海進出日本海的唯一通道,地緣價值非凡。

夾峙在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之間

朝鮮海峽,位在朝鮮半島與日本九州島、本州島之間,呈東北-西南走向,長約300公裏,寬約180公裏,一般水深50~150米。由于海峽中央有對馬島存在的緣故,所以朝鮮海峽實際上被分成了兩大部分,對馬島以西的水道被稱爲釜山海峽,寬約46~67公裏,平均水深約90米,最深228米;對馬島以東的水道被稱爲對馬海峽,寬約98公裏,平均水深約50米,最深131米。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朝鮮海峽兩端開闊,不管是東水道還是西水道都是超過24海裏(約44公裏)領海線,所以朝鮮海峽航路較爲暢通,向西南可以直抵東海;向西經朝鮮半島西南部與濟州島之間的濟州海峽通進入黃海;向北出日本海,經庫頁島與北海道島之間的宗谷海峽可到達鄂霍次克海;向東經本州島與九州島之間的關門海峽,可以從濑戶內海進入太平洋。

可以說,朝鮮海峽是西太平洋的日本海與東海、黃海相互溝通的“黃金水道”,是東北亞的海上交通樞紐。但朝鮮海峽卻是地質史上最年輕的海峽之一,早在一億五千萬年至一億年前,當時正值恐龍稱霸地球的侏羅紀與白垩紀。太平洋的波濤還直接拍打著亞洲東岸,朝鮮海峽跟喜馬拉雅山一樣尚且不見蹤影。

不過在浪花翻滾的海水之下,來自大陸的厚層沉積物正在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堆積,朝鮮海峽正在悄悄地孕育。約一億年前的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塊(庫拉板塊)悄悄向西北滑移,潛入歐亞大陸板塊的下方,使亞洲大陸東部邊緣的地幔上隆,逐漸形成近于南北走向的東亞大陸裂谷,如今的松遼盆地、下遼河和華北凹陷就是當初裂谷的軸部。

地震像是最初的胎動,朝鮮海峽開始有了一點點雛形。到了約2800—1600萬年前,隨著太平洋洋板塊繼續向大陸板塊的進一步俯沖和大陸裂谷的進一步擴張,使亞洲大陸的東部邊緣發生破裂和離散,離散的大陸邊緣向大洋方向漂移成爲島嶼,便形成了如日本列島在內的島鏈,在島弧與大陸之間便形成了邊緣海和海峽。

從兩場改變國運的戰爭看朝鮮海峽

朝鮮海峽便是誕生在這漫長的地質時期,所以朝鮮海峽也就成了日本列島與亞洲大陸聯系的海上便捷通道,于是這裏也成爲了航運要道和兵假必爭之地。曆史上發生在這裏最著名的爭奪戰爭無外乎就是16世紀末的朝鮮壬辰衛國戰爭和1905年日俄的對馬海戰。

其中朝鮮壬辰衛國戰爭也被稱爲明朝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1598年),這場持續了六年的戰爭,起于1592年侵朝日軍途徑對馬島跨越朝鮮海峽在釜山登陸,結束于1598年中朝聯合艦隊VS日本艦隊的露梁海戰,幾乎全殲日海軍。此戰後東亞的軍事力量被重新整合,先是日本元氣大傷,豐臣秀吉死後導致德川家康崛起,朝鮮在瀕臨亡國之境中被拉回,明朝也消耗甚巨,成爲明朝對外戰爭最後的輝煌。

至于對馬海戰,則是1905年5月27日日本艦隊以逸待勞,在對馬海峽阻擊從波羅的海出發,跨越半個地球前往海參崴的俄國海軍的一場海戰,日方以損失三艘魚雷艇的代價,摧毀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三分之二的艦船,大獲全勝。這場戰爭的意義不僅局限在軍事上的勝利,更重要的是影響到了日俄兩國的國家命運。

先是這次海戰中證明了戰列艦在海戰中的威力,催生了無畏號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將大艦巨炮主義推向顛峰;而後俄國的慘敗使得其海軍從世界第三淪爲世界三流,激化了俄國內部矛盾,爲沙皇倒台埋下了伏筆,而日本通過此戰,正式進入世界海軍強國行列,而且還從後續的《樸茨茅斯和約》中獲得了南庫頁島以及俄國在中國東北的特權。

這兩場戰爭都充分說明了,朝鮮海峽不僅是日本列島滲透朝鮮半島的必經之地,而且還是東海與日本海溝通的重要海上通道,無論在陸權時代,還是海權時代,對于東北亞而言,都是海上交通的要沖,是中朝俄日四方經略各邊緣海的咽喉。

爲此在朝鮮海峽的韓國一側,在鎮海釜山建有海空基地,而在日本一側,也建有佐世保海軍基地,位于海峽中間的對馬島上亦有不少日本自衛隊駐軍。

上期回顧:日本挖坑埋自己?迎合駐日美軍卻讓中俄有了在津輕海峽的航行自由

備注:本文是《世界海峽合集》的第12章原創作品,僅爲一家之言,轉發請注明【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及出處】,抄襲必究。另文中配圖部分引自網絡,如有版權私聯請刪。

2 阅读:1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