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父親,載沣爲何會同意溥儀退位,背後的隱情是什麽?

夢沉古道 2024-03-19 20:38:12

公元1912年12月12日,繼位僅三年的六歲皇帝溥儀頒布退位诏書,清朝進入退出曆史舞台的倒計時。如果說溥儀作爲小皇帝不懂事,不知道退位意味著清朝徹底離開曆史舞台,愛新覺羅的“祖業”將徹底沒有了,那麽,年齡已接近30歲的溥儀生父攝政王載沣不清楚這個道理嗎?他爲何不組織皇族和清朝遺老全力抗爭一下呢?

其實,載沣不是不想,是實力不允許。如果以武力拒絕退位,很有可能是雞飛蛋打。曆史的車輪不能倒過來走,封建專制制度已經不適合20世紀初的中國,清廷退位是早晚之事,誰也阻擋不了。

公元1644年,清軍在吳三桂的指引下入關,並在康熙年間逐步統一天下,建立了真正的大一統王朝,並在乾隆年間達到了全盛。此後,由于清朝無法實現與近代接軌,逐步落伍于西方國家,進而出現了曆史上著名的鴉片戰爭,清朝可以逐步衰落。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很長時間清廷還是能夠維持內部的穩定的,清廷和漢族地主階層之間的關系還維持在一個平衡狀態,漢族地主階層還是效忠于清廷的,先後出現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漢族封疆大吏,確保清朝苟延殘喘,維系所謂帝國的尊嚴。但是帝國主義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戰爭,還有內部的太平天國、義和團等運動,已經讓清廷疲于奔命,到19世紀末,清朝氣數已盡,滅亡是早晚之事。

1894年開始的甲午戰爭,更是在國內引起了不小的波動,敗于西洋,在當時多少是可以接受的,畢竟西方列強足夠強大。然後東洋之日本,始終被清人認爲是自己的學生,被學生打敗多少有些不甘,就出現了公車上書和維新變法,但由于光緒帝的無權,再加上其不夠成熟,最終被掌握實權的慈禧太後控制局面,光緒帝也被控制在瀛台。八國聯軍進北京及其後簽訂的辛醜條約,徹底宣告了清廷已無論翻盤。

公元1908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後先後因病去世,光緒同父異母的弟弟載沣年僅三歲的兒子溥儀繼位,就是宣統皇帝。宣統帝繼位之時,革命黨人已經開始活動,到武昌舉事之時,南方大部分地區已不在清廷控制範圍。尤其八國聯軍進北京時的東南互保,已經顯現出漢族地主階層已經開始逐步擺脫清廷影響,發展自己的勢力。只是礙于形勢,不得不依附于清廷。在北方,袁世凱通過小站練兵培養了自己的勢力,已經出現尾大不掉的情況。而清朝入關依仗的八旗子弟已經完全腐化,缺少替清廷賣命的戰鬥力。而武昌前線的局勢實際上也已經被袁世凱左右,袁世凱在爲自己的上位,和革命黨以及清廷討價還價。

載沣貴爲攝政王,實際上並無實權。雖然溥儀是其親兒子,但慈禧太後的臨終遺诏,卻要求載沣軍國大事,都應當按照隆裕太後的意旨辦理。這其實就是告訴載沣,實權在隆裕太後呢那,自己的攝政王是挂名的。隆裕太後並沒有慈禧太後那樣的手段,根本就不是掌控全局之人,在袁世凱的恐嚇下,支持與革命黨議和,這實際上已經進了袁世凱的圈套。而由于前線戰事的失利,被解除攝政王之位,回家賦閑。

作爲一個無權之人,溥儀退位與否由不得載沣說了算,真正說了算的是溥儀的嫡母隆裕太後。清朝光緒帝、宣統帝的皇位正統實際來自于鹹豐帝,鹹豐帝是道光帝明確的繼承人,同治帝作爲鹹豐帝唯一的兒子,是皇位唯一繼承人。同治帝壯年去世後,同治帝生母慈禧太後對于皇位繼承人有絕對話語權,光緒帝和宣統帝都是慈禧太後確立的,而慈禧太後在去世前,雖確立載沣攝政,但決定權仍然在隆裕太後手裏,隆裕太後作爲久居深宮之人,對局勢並沒有很透徹的研究,也沒有萬全之策保住皇位。在袁世凱許諾保留皇室待遇的情況下,爲了自己的安全,支持皇帝退位。在決定清廷命運的關鍵時刻,事實上已經沒有有實力的人爲清朝掌舵了,曾經的同光中興重臣包括李鴻章等均有離世,沒有人能夠斡旋各方,也沒有人能夠組織力量對抗外來反清力量,因此隆裕太後的選擇是無奈中的選擇。

載沣作爲溥儀繼位以來,長期主外之人,在自己的履曆上也沒有什麽光輝。皇族內閣更是其爲政失敗之舉,其優柔寡斷的性格也曆來被後世诟病,因此,載沣就算處于實權位置也沒有辦法破解清廷危局。載沣的能力不足以挽救危局,載沣比說都清楚自己的能力,辭掉攝政王的差事,對他而言反而是解脫。

解決袁世凱就是解決清朝危局的鑰匙,因爲袁世凱的告密,戊戌變法失敗,光緒帝被囚禁,這已經在作爲光緒帝弟弟的載沣和袁世凱間種下了仇恨,因爲這個仇恨,在載沣擔任攝政王初期,試圖說法皇族除掉袁世凱,但此時的袁世凱已經羽翼豐滿,加之新皇登基,除掉舊臣容易引起非議,載沣最終沒有動手。而清朝末期的危機,一定程度上就是袁世凱在搗鬼,袁世凱的力量足以抗衡南方義軍,但是袁世凱爲了自己的利益,密令在前線的部下消極參戰,致使清廷內部人心惶惶。

就處理問題的手腕來講,袁世凱遠比載沣高明,戊戌變法過程抓中,袁世凱不參與光緒帝一夥,甚至告密,是權衡利弊的考慮,袁世凱和光緒帝聯合,並不足以威脅到慈禧太後和清廷的保守力量。況且清廷的正統是慈禧太後,而不是光緒帝,光緒帝得以慈禧太後擁立,屬于法理過繼給慈禧太後的丈夫鹹豐帝,反對慈禧太後的行動不占理。後期,袁世凱敢于挑戰清廷,自認大總統,是後續實力增強的體現。北洋一系的強大,給了袁世凱角逐天下的底氣。

載沣作爲皇帝的父親和曾經的攝政王被排斥在最終議和人選之中,不得不說,袁世凱真的把隆裕太後哄騙好了,如果載沣參與其中,很有可能不會這麽簡單的同意這些的退位诏書。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清廷除了袁世凱的力量外,還有其他可以利用的軍隊,當然如果清軍能打的好點,還可以獲得列強的支持。袁世凱與武昌方面的勾結,一定程度上,讓局勢發生了大的變化,清廷又沒有可以真正可以用的人,列強出于各自利益考慮,紛紛中立,所以清朝滅亡成爲了必然。

載沣和他的兒子溥儀一樣,身處一個王朝的末期,無力回天,就是悲情人物。還在兩個人結局還算不錯,後來生活在新社會,感受了新生活。

1 阅读: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