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指出阿拉法特三大失誤,對方一句未聽,造成巴勒斯坦的苦難

陶陶讀曆史 2024-05-14 19:48:20

自1948年巴以分治以來,古老的迦南之地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大戰一番,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成千上萬的無辜百姓倒在血泊之中。

從正義的角度看,巴勒斯坦人的反抗合情合理,建國訴求天經地義。但從實際的觀感來看,巴勒斯坦解放運動卻有一種四面楚歌、孤立無援、四分五裂之感。

爲何這麽說?

首先,1993年奧斯陸和平協議後,法塔赫得到了約旦河西岸的管轄權,依然初具國家規模;2003年,以色列總理沙特實施單邊行動,將加沙“歸還”給了巴勒斯坦。

按照常理,巴勒斯坦早就應該建國了。然而直到今天,法塔赫依然只是個“准國家組織”。建國依然遙遙無期。

其次,巴勒斯坦明明只有彈丸之土,卻分裂成法塔赫與哈馬斯兩部分。法塔赫控制約旦河西岸,哈馬斯則在加沙占據優勢。

明明大敵當前,法塔赫和哈馬斯卻鬥得不可開交。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在加沙戰役期間,法塔赫竟然暗助以色列,爲以軍維持加沙治安,活像是巴勒斯坦版的“維持會”。

再次,巴勒斯坦的抵抗運動竟然沒有得到阿拉伯兄弟的廣泛支持。與巴勒斯坦接壤的約旦和埃及,或明或暗地站在了以色列一邊。

以埃及爲例,加沙三面被以色列包圍,一面靠近埃及的西奈半島。以色列圍困加沙時,埃及竟在埃巴邊境設置隔離牆、摧毀哈馬斯挖掘的地道。埃及軍隊陳兵于邊境,並非爲哈馬斯助威,而是防止巴勒斯坦難民入境。

比埃及更過分的是約旦,約旦不僅封鎖了邊境,禁止巴勒斯坦難民進入,而且還發射導彈,攔截了伊朗的導彈。

曾幾何時,中東列國以埃及爲核心團結一致,共同抗擊以色列入侵,在第四次中東戰爭時一度將以色列逼入絕境。而如今,連阿拉伯的兄弟們都不再關注巴勒斯坦之事。沙特等海灣國家口號喊得震天響,卻從不付諸行動,甚至暗地與以色列勾結。

反而是“非阿拉伯民族”的伊朗人,對巴勒斯坦問題最積極,援助也最及時。但遠水解不了近渴,伊朗和巴勒斯坦相隔幾千公裏,如何能及時支援。

除了阿拉伯國家外,其他國家對于巴勒斯坦抵抗運動的態度也極其分裂。甚至很多國家將哈馬斯的“阿克薩大洪水行動”看成恐怖襲擊。公開站隊以色列的,僅有美國、阿根廷等區區數國;其他大多數國家不過處于“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狀態。

如今巴勒斯坦的兄弟阋牆、四面楚歌的孤立局面並非一朝一夕的形成的。這種局面的形成,與巴解組織的創始人——阿拉法特有著極深的關系。他是巴勒斯坦革命的發起者,但也爲巴勒斯坦長期的悲劇種下了苦澀的種子。而這一點,老革命家周恩來早就洞若觀火,早在數十年前就警告過阿拉法特,但阿翁並沒有聽從……

自二戰以來,阿拉伯國家興起了“泛阿拉伯運動”。運動的核心訴求便是統一所有的阿拉伯國家,重現當年阿拉伯帝國的榮光,讓阿拉伯人在世界上占據終于的一席之地。這種思潮在阿拉伯知識分子中十分流行。

阿拉法特曾是信仰“泛阿拉伯主義”的青年學生,曾在埃及開羅大學就讀,是一個激進的阿拉伯民族主義分子。

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法特加入埃及軍隊,並隨埃及人攻占了加沙。1956年又在埃及參加了第二次中東戰爭。

其後,阿拉法特發現埃及、約旦等阿拉伯國家並不可靠,認爲巴勒斯坦問題應該由巴勒斯坦人自己解決。

由于以色列的入侵,大批巴勒斯坦人流落海外成爲難民。因此在科威特秘密籌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簡稱“法塔赫”)及其軍事組織“暴風”突擊隊,並以“武力奪回巴勒斯坦被占領土”爲己任,于1965年打響了對以色列武裝鬥爭的第一槍。

阿拉法特一度崇尚“從河流到海洋”的政策,即不承認以色列的合法地位,將猶太複國主義者推下海。他帶領自己的遊擊隊,多次與以色列人作戰,屢建戰功,從而在阿拉伯世界聲名鵲起。

阿拉法特曾對自己的阿拉伯兄弟寄予厚望,然而埃及等國的無能給他上了一課。1967年,以色列先發制人,發動第三次中東戰爭,阿拉伯聯軍一敗塗地、喪師失地,約旦河西岸、加沙、西奈半島、戈蘭高地均爲以色列所占。由此,巴勒斯坦全境爲以色列所占,巴解組織在自己的本土再無立足之地。

阿拉法特曾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曾希望能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耶路撒冷則將是這個偉大國家的首都。因此巴勒斯坦是否建國、是否獨立,都無所謂。

因此巴解組織一開始並沒有考慮建國,也沒有建立正規化的組織。其對以色列的反抗,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不擇手段。因爲以色列軍隊過于強大,難以硬拼,因此法塔赫將目標轉向手無寸鐵的平民。由此,巴解組織開始頻繁劫機、劫船。

1970年2月21日,瑞士航空330號航班由蘇黎世經特拉維夫飛往香港。兩名巴解組織成員在飛機上放置炸彈,飛機起飛後不久爆炸墜毀,造成47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遇難。

1972年2月22日至23日,巴解組織成員劫持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的649 航班。最終,在西德政府同意向該組織支付500萬美元贖金後,被扣押的所有人質才全部獲釋。

同年5月30日,巴解武裝分子和日本赤軍旅成員相互配合,在以色列盧德國際機場,即現在的本-古裏安國際機場,發動恐怖襲擊,瘋狂掃射導致現場26人死亡、78人受傷。

在當年的奧運會,法塔赫又制造了“黑九月”事件,殺死了11名以色列運動員……

法塔赫的這些行動,並沒有給以色列軍隊造成任何損失,反而殺害了與巴以問題完全沒有任何關系的其他國家平民。因此這些行動非但沒能打擊以色列殖民者,反而削減了巴解運動的正義性,讓法塔赫聲名狼藉。很多國家都將法塔赫視爲恐怖組織,將阿拉法特以及今天巴勒斯坦的總統——阿巴斯視爲頭號和二號恐怖分子。

法塔赫的不擇手段不止針對以色列以及其他國家的平民,同樣也針對自己的阿拉伯兄弟。

法塔赫失去在約旦河西岸的據點後,將總部搬到了約旦。法塔赫勢力增長飛快,在約旦領土建立了自己的國中國,控制了多處戰略要地,包括紮爾卡(Az Zarq)附近的煉油廠。1970年6月開始與政府公開作戰。並策劃刺殺約旦國王侯賽因·賓·塔拉勒,侯賽因國王因被保镖推入路邊水溝,並用身體舍命保護,幸免于難。

就這樣,法塔赫將曾經支持自己的約旦推向了對立面。侯賽因國王立即投向美國和以色列的懷抱,並在以色列摩薩德特工的護送下複位。隨後,約旦集中空軍和裝甲兵,擊敗了法塔赫主力。阿拉法特不得不在1971年6月率領2000多名戰士轉移到黎巴嫩重建根據地。

駐紮黎巴嫩期間,法塔赫再次成爲該國的“國中之國”,並且激發了該國的矛盾。最終,黎巴嫩內戰爆發,造成了巨量的人員傷亡。1982年,以色列軍隊北上黎巴嫩,並且占領了貝魯特。阿拉法特帶領殘部被迫遠赴突尼斯。

更雪上加霜的是,作爲“泛阿拉伯”核心的埃及率先跳反,和以色列簽訂了戴維營協議。這個阿拉伯最強的國家,第一個與以色列實現了關系正常化。這也使法塔赫變得更加孤立,也讓阿拉法特意識到,“統一阿拉伯”的夢想已經破滅了。

失去了強援和根據地,阿拉法特急病亂投醫。1991年薩達姆入侵科威特,阿拉法特爲了獲得支持,竟冒天下之大不韪站在了侵略者一邊。這樣一來,就將巴解組織潛在的金主——海灣國家全部得罪了。

事實上,如今巴勒斯坦解放運動的四面楚歌,實際在阿拉法特時期就已經種下了。

對于巴勒斯坦的窘境,中國的革命家們實際早就洞若觀火。自第二次中東戰爭以來,中國堅定地站在反帝抗暴的阿拉伯國家一邊,與以色列斷絕了一切關系。

著眼于這一點,阿拉法特曾多次訪問中國,向中國求援。從1964年起,他在有生之年對中國進行過14次訪問。

周恩來曾多次接見阿拉法特,並依據中國革命的經驗,給阿拉法特提出了很多建議。周恩來注意到,阿拉法特至少有三點失誤。

首先,周恩來提出,阿拉法特從“河流到海洋”的夢想是行不通的。周恩來說:

“以色列已經成立,把它消滅和趕走是不行的;承認以色列在中東的存在,反對“把以色列扔到大海裏”的口號;應當把反對以色列當局的侵略擴張政策和種族主義同宗教仇恨相區別,把以色列統治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相區分,不能凡是猶太人都反;阿拉伯民族和猶太民族聯合起來,兩個民族平等、和平相處。”

在周恩來看來,以色列平民是無辜的,猶太平民也是可以爭取的力量,並不能將他們完全推向對立面。

其次,革命必須講究手段,決不可使用劫機、綁架、暗殺、爆炸等手段,這樣做很難獲得國際社會的支持。

周恩來曾經領導我黨的特科工作,他最反對的就是無差別的殺害平民,以不道德的方式進行革命。周恩來曾強調,決不可使用爆炸、美人計等手段。周恩來很清楚,革命必須有正義性,而恐怖活動無疑會削減這樣的正義性。

最後,周恩來曾多次告誡阿拉法特,必須鞏固與阿拉伯國家的關系,決不能孤立自己。在武裝反抗期間,巴勒斯坦還必須盡快推進建國工作。

然而事實證明,阿拉法特一句話也沒聽進去。

阿拉法特持續發動恐怖襲擊,搞壞了和阿拉伯兄弟的關系,對于建國也長期沒有推進。直到巴解組織流落突尼斯,巴勒斯坦革命陷入低潮,阿拉法特才想起了周恩來對他的告誡。

首先,阿拉法特宣布法塔赫從此放棄恐怖襲擊,轉而謀求以和平手段解決巴以問題。

其次,阿拉法特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不再追求將以色列推下海。其領土要求不過是恢複到1967年的控制線。

1993年,阿拉法特和以色列總理拉賓簽訂《奧斯陸協議》。以色列勉強同意法塔赫在約旦河西岸立足。

同時,阿拉法特還提出一個“奇思妙想”。即取消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分野,將兩國、兩民族合並爲統一的新以色列國。這無疑也源于周恩來“阿拉伯民族和猶太民族聯合起來,兩個民族平等、和平相處”的構想。這一構想,無疑讓以色列人驚慌失措、進退失據。

然而阿拉法特的醒悟實在太晚了。

首先,法塔赫“恐怖主義”的印記太深,也是以“恐怖襲擊”式的反抗贏得了巴勒斯坦其他組織的認同。如今法塔赫“上岸”了,哈馬斯、傑哈德等組織自然不會認同。這也爲法塔赫未來與哈馬斯的分裂埋下了伏筆。

其次,法塔赫掀起周邊國家內亂、支持薩達姆,將埃及、約旦以及海灣國家徹底得罪。雖然這些國家承認了法塔赫的合法性,但是他們仍對巴勒斯坦反抗組織以及巴勒斯坦難民充滿了戒心。

最後,巴勒斯坦建政太晚,以色列已經站穩了腳跟,導致如今巴勒斯坦正式建國遙遙無期。

如今巴勒斯坦“裏無糧草,外無援兵、內部分分裂”的窘境,實際就是阿拉法特的錯誤造成的。2004年,阿拉法特因病離世。

他本該是個民族的解放者,結果卻在死後遭到了極大的質疑。阿拉法特的老婆家人均在國外,過著揮金如土的奢侈生活。有人評估,阿拉法特至少有30億美元的私人資産。其嬌妻一身名牌與加沙人民的衣衫褴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作爲巴勒斯坦革命運動的元勳,阿拉法特本該做得更好,如果他認真地接受了老一輩中國革命家的建議,何至于到今天的境地。他曾頗爲感慨地對中國外交人員說:

“偉人之所以偉大,就在于能夠准確地預見未來,周總理就是這樣一個能預測未來的人。”

12 阅读:3220
评论列表
  • 2024-05-30 15:38

    沒有石油,阿拉伯人還得牽著駱駝到處找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