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書架|《脊柱微創外科前沿與創新手術叢書》出版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2024-05-16 19:46:01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5月,由劉曉光、周躍、海湧等多位專家擔任主審或主編的《脊柱微創外科前沿與創新手術叢書》由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出版。

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專項規劃項目“脊柱微創外科前沿與創新手術叢書”由脊柱微創專家劉曉光、周躍、海湧、祝斌、楊晉才、李長青、陳博來、張偉、潘浩以及影像專家崔立剛、袁慧書擔任主審或主編。叢書包括四個分冊:《全可視脊柱內鏡技術》《單側雙通道脊柱內鏡技術》《脊柱內鏡輔助下腰椎融合術》《影像引導下脊柱介入技術》,共240余萬字,並附有12小時的手術視頻。

叢書在參考國內外治療指南以及大量文獻基礎上,總結所在醫院及工作團隊創新性的成果和實踐經驗,聚焦我國在脊柱微創領域的領先成果,體現學科交叉、醫工融合,是微創脊柱外科領域創新性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

以下內容節選自《全可視脊柱內鏡技術》前言:

全可視脊柱內鏡技術是一個有爭議的命名方式。它實際上是一部分中國脊柱內鏡醫生在長期的實踐中,爲追求提升減壓效率和擴大適應證範圍而逐漸形成的一種理念和工具組合,是中國脊柱內鏡醫生吸收學習歐美韓的脊柱內鏡手術系統和理念,結合國內需求和醫生習慣而發展出的一套新的手術理念和系統。

以筆者爲例,大概在2014年開始接觸脊柱內鏡手術,開始采用的是逐級環鋸和逐級骨鑽系統,並在大量的實踐中形成了引以爲傲的“手感”,比如“骨破黃不破,鑽在骨中行”,等等。然而一些問題始終困擾著我們,比如側隱窩成形不夠如何進行有效的二次成形,比如重度腰椎中央管狹窄能否進行充分的減壓,比如對透視下頸椎和胸椎骨成形安全性的擔憂,等等。“在目光的監視下,看到致壓的骨和黃韌帶一塊一塊地解除壓迫,並保證硬膜神經肉眼可見的安全”是彼時的願望。實際上歐美和韓國醫生的解決思路是大量使用鏡下磨鑽,在國內因爲費用的問題,直到現在,鏡下磨鑽也沒有真正大量應用。大概在2016年,我第一次接觸到“可視化內鏡”和“可視環鋸”的理念和産品,是一根加長的6.3毫米外徑鏡頭,鏡頭外是7.5毫米的環鋸,再往外是一個保護外套管,在保護外套管內,可以在內鏡監視下看到骨塊隨環鋸轉動,這樣就把過去靠手感和X線透視確定的環鋸突破關節突,變成了可以“看見的”狀態。在接觸的最初一年內,我們團隊對這個新鮮名詞是比較排斥的,依靠經驗發展而來的手感已經可以保證在40分鍾左右完成一台側入路和後入路的脊柱內鏡下椎間盤切除術,對于重度腰椎管狹窄和胸椎病變直接行開放手術就好了。

那再看看現在,各種改型的“外套管-鏡外可視環鋸”系統已成爲國內各大脊柱內鏡品牌的主打工具,甚至連10毫米大通道內鏡都有了鏡外可視環鋸。重度腰椎中央管狹窄的單側入路雙側減壓、內鏡輔助下的腰椎椎體間融合手術、頸後路內鏡手術、胸椎後路內鏡手術成爲很多大型脊柱微創中心的常規術式,這在5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當然,我們在看到基于鏡外環鋸強大的減壓能力的同時,也要注意學習曲線和手術並發症問題,無論是傳統的透視下逐級環鋸 / 骨鑽系統,還是可視化脊柱內鏡系統,其學習曲線都比較“陡峭”。“陡峭”的意思是雖然脊柱內鏡手術難度在脊柱外科手術中整體屬于中等,但是早期爬坡比較困難,傳統開放手術的經驗對脊柱內鏡手術幫助有限。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