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仍欠外國7.3億兩白銀,這筆賬毛主席是如何解決的?

史海任我行 2024-05-09 14:33:36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代表伊裏布,英國代表璞鼎查等人在英國軍艦“臯華麗號”上簽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在過去的兩年裏,僅有4000余人組成的英國艦隊擊敗了東方第一大國——清帝國。鴉片戰爭是清政府與西方文明的第一次較量,這場戰爭擊碎了清政府天朝大國的美夢,也讓國人看到了中國與世界的差距。

《南京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英國2100萬銀元,賠償金額雖說不及後來簽訂的《馬關條約》、《辛醜條約》,但這一條約的簽訂是中國屈辱近代史的開端,爲了攫取在華利益,西方列強蜂擁而至。1911年,清王朝覆滅時,中國仍然欠列強國家7.3億兩白銀。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領導中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至于晚清政府欠下的賬,毛主席是如何看待的呢?

債台高築的晚清政府

清朝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7.3億兩白銀的外債必然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首先我們應該先了解一下這筆巨額外債的源頭。

大英博物館的中國館裏,有一封1793年乾隆皇帝寫給英王喬治的一封信,全篇976字,其中有一句話最爲著名:“天朝物産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互通有無。”

乾隆的這封信旨在拒絕英國的通商請求,殊不知當時英國早已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生産力空前發展,現代化的工業制品早已占據了世界各大市場。乾隆的這封信讓中國失去了與現代文明接觸的機會。

乾隆皇帝的認知偏差主要源于明末的海禁政策。海禁政策雖說在防範倭寇、海賊時發揮了作用,但也導致中國與世界徹底隔絕。

康熙年間,爲了防範台灣的鄭經政權,海禁政策被發揚光大,導致清王朝統治階段,中國基本背離了海洋。在這個藍色星球上,背離了海洋,也就意味著背離了文明。

有些曆史學者們比較喜歡用“康乾盛世”四個字來形容清朝中期的繁榮。其實這只不過是曆史學者們的一廂情願罷了。

康熙年間,連年發動戰爭,平三番、收台灣、戰沙俄、西征葛爾丹,雄才大略的康熙雖說奠定了中國的版圖,但也耗空了國庫,尤其是南部省份,餓殍遍野。

雍正執政時期,勵精圖治,國庫財富有所積累,但其子乾隆繼位後揮霍無度,僅七次南巡就耗費了國庫兩千多萬兩白銀。

國庫虧空,清政府必然會加大對底層百姓的剝削,朝廷的剝削加劇了地方官員的腐敗,嘉慶上台初期,四川、陝西等省爆發了白蓮教起義,雖說白蓮教起義被鎮壓,但清政府損失了十萬軍隊,經濟損失更是不可估量。

所以,到了道光年間,英軍用堅船利炮打開國門時,中國已經不再是那個八方觐見的大國了。

2100萬銀元,當時折合成白銀相當于1470萬兩,好在中國國家體量比較大,清政府即便沒落,這筆錢還是拿得出來的,《南京條約》的簽訂雖說是中國國運的拐點,但並沒有讓清政府債台高築。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清政府失去了浙江、兩廣等南方稅收大省,爲了平息叛亂,清政府幾乎掏空了國庫。

1853年,江蘇巡撫楊文定向鹹豐皇帝上奏,請求批准雇用外國船只,並以江海關稅爲擔保,傭金共計12.7萬兩白銀,這是清政府第一次向外國借錢。從此之後,每當清政府資金周轉不開,第一選擇便是從國外借錢。

隨著戰爭強度日益增大,消耗的白銀也越來越多。從1853年到1872年,清政府共借債19次,共計536萬兩白銀。這筆錢成功的幫助清政府平息了太平天國叛亂。

除此之外,左宗棠收複新疆時,也嚴重依賴外債。由于西北地區經濟落後,左宗棠不能從當地籌集軍費,無奈之下選擇向國外借錢。

收複新疆的過程中,左宗棠的西征軍共消耗白銀5237萬兩,其中借款金額爲1595萬兩,年利息爲10%。

洋務運動興起後,中國開始大量引入西方工業設施。僅從興建鐵路而言,由于國內資金有限,洋務派再次把目光投向了海外,爲了修建鐵路,清政府共欠下外債3695萬兩。

洋務運動爲中國帶來了第一批近代工業,但這些工業設施中有大量海外資本的身影,從海外籌集經費時,往往需要以路權、關稅等作爲擔保,清政府無形中又喪失了一部分主權。

當然,除了剛才提到的正當借款,清政府大約八成的外債都源自不平等條約。

以中日《馬關條約》爲例,李鴻章據理力爭之下,中國仍需要向日本支付2.315億兩白銀,其中包括2億兩戰爭賠款、3000萬兩“贖遼費”、150萬兩駐威海屯軍費。

甲午戰爭時期,清政府每年的財政收入只有1億兩白銀,無奈之下,清政府只能從海外借款。雖說支付了《馬關條約》涉及的賠款,但也讓清政府背上了連本帶息3.5億兩白銀的高額債務。

1901年,清政府與列強簽署的《辛醜條約》是清政府陷入債務危機最重要的原因,條約規定,清政府需要向列強支付4.5億兩白銀,須要在39年內還清,年息4%。也就是說,僅《辛醜條約》,清政府就連本帶息共需要支付9.82億兩白銀。

綜上所述,清政府之所以債台高築,主要有兩點原因。外因是帝國主義通過武力,強迫清政府簽下了諸多不平等的條約。

內因是當時的清政府本身就不富裕,受“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當時的中國經濟已經遠遠落後于西方各國。

民國時期的還債之路

1911年10月,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爆發,革命爆發初期,西方列強美其名曰“保持中立”,實則是在坐山觀虎鬥。

當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時,列強們也是采取了相同的態度。由于洪秀全不願與列強妥協,導致列強的在華利益受損,所以西方各國步調一致的支持了清政府。

兩個月後,革命軍占領了中國南部半壁江山,列強們預測這場戰爭短期內不會結束,他們的在華利益也將受損,于是督促清政府與革命軍進行談判。

列強的態度非常明確,如果革命軍不同意議和,將不會承認他們的合法性,並且在經濟上對他們進行封鎖。爲了給革命軍施加壓力,英軍將軍艦開到了長江,並將炮口瞄准了南岸的革命軍駐地。

在帝國主義的淫威之下,資産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體現的淋漓盡致,由于革命軍亟需列強的支持,經濟上對海外的依賴程度也很高,所以只能向列強妥協。

1912年初,孫中山發表了《告友邦人士書》,公開表示:“民國政府尊重各國的在華利益,之前清政府簽訂的各類條約一律承認。”

見革命軍已經表明了態度,英、法、俄、日等國公使與袁世凱相互勾結,逼迫隆裕太後頒布退位诏書。袁世凱領導下的北洋政府對西方列強阿谀谄媚,清政府的那筆巨額外債也繼承了下來。

蔣介石執掌國民政府後,中國處于軍閥混戰的局面,爲了戰勝實力強勁的北洋軍閥,蔣介石同樣需要外部勢力的援助,所以同樣不敢廢除晚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從北洋政府到南京國民政府,中國共向包括日本在內的列強國家支付了近6億兩白銀。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面臨的處境十分艱難,爲了抗戰需要,中國的債務只增不減,每一個中國人都面臨著沉重的負擔。

不承認一切不平等條約

列強與晚清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其主要原因是看中了潛力無窮的中國市場(沙俄、日本除外),外國資本如果能夠進入中國市場,條約涉及到的賠款其實不值得一提。

二十世紀初期,西方國家大多嘗到了對華貿易的甜頭,爲了改善與中國的貿易關系,列強們紛紛抛出了橄榄枝。

1902年,英國政府宣布放棄《辛醜條約》中的賠款,成爲了第一個放棄賠款的國家。美國、法國緊隨其後,也在二十年後返還了這筆賠款,並且還將這筆錢用于建立高等學府、醫院,以及作爲中國留學生的經費。

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在一戰中戰敗,所以也宣布放棄了《辛醜條約》的賠款。

沙俄政權雖說在“二月革命”中被推翻,但後來的蘇俄、蘇聯繼承了沙俄的衣缽。1949年新中國成立,蘇聯第二天與中國建交,所以也放棄了賠款。

以上七個國家主動放棄了賠款,促進了與中國的合作,實現了互利共贏。當年的八國聯軍中,只有一個國家始終堅持索要《辛醜條約》的賠款,這個國家就是日本。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抗日戰爭中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國民政府考慮到中日兩國關系的發展,未向日本索取戰爭賠款。

新中國成立前,除了清政府向西方民間借的錢,7.3億兩白銀中,有很大一部分債權人都是日本政府。

第一次政協會議前夕,個別國家想要故技重施,試探新政權對列強的態度,于是將晚清政府簽下的借條寄給了毛主席,並要求新中國歸還晚清政府簽下的債務。

毛主席給出了十分強硬的回應:“誰簽訂的條約,這筆錢就應該找誰去要。”

領袖的這句話還有一層意思,清政府不能代表中國人民,中國政府不承認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

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大多數不平等條約均是因爲屈服于帝國主義的淫威,有志之士們從未停止探索救國之路。

洋務派、維新派、改良派、資産階級革命派,他們雖說代表著國人的不斷覺醒,但終究不能克服自身軟弱性。

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政權則不同,他們永遠不會向帝國主義妥協,任何損害中國主權的條約均不被承認,新中國的成立,意味著一個全新時代的到來。正如毛主席所說:“沒有哪個人會在新房子中擺放舊家具。”

1955年,經過中蘇雙方的多次談判,駐守在旅大地區的蘇軍分批次撤回了蘇聯境內。

旅順港是亞洲難得的不凍港,蘇軍對此十分不舍,但中方態度堅決,經過五個月的交接工作後,旅大地區終于回歸了祖國。外國軍隊駐紮在中國領土的現象已經成爲了曆史。

當時中蘇關系尚未破裂,蘇聯是中國最重要的合作夥伴,蘇軍撤出旅大地區,讓國際社會看清了新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決心。

之後的半個世紀裏,中國的綜合國力日益強大,香港、澳門先後回歸祖國,清政府喪失的國家主權被一個個收了回來。當《七子之歌》在大街小巷播放時,想必每個中國人都會感到無比自豪。

如今的中國已經成爲了世界的一極,2020年,美國發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一名美國議員拿著一張泛黃的債券,要求中國支付1.6萬億的債務。據悉,這張債券來自晚清時期。

不知這名議員是出于政治目的的作秀,還是對中國曆史的無知,竟然拿出了一張文物級別的債券向中國要錢。

結語

任何一個不平等的條約,背後都是一段心酸的曆史。我們應該吸取曆史帶給我們的教訓,無知導致落後,曾經的中國被迫打開國門,如今的中國展開雙臂,積極迎接經濟全球化的到來。

只有在對外開放的道路上堅定不移的走下去,中國才能與世界接軌,從而更具國際競爭力。

另外我們應該明白一個道理,任何一次外交活動,都要有強大的綜合國力作爲支撐。

“弱國無外交”這句話在當今國際社會依然適用,我們只有銘記曆史,奮發圖強,才能永遠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10 阅读:5494
评论列表
  • 2024-05-09 17:39

    偉人使我們當家作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