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加分會說漢語就當縣官遇缺就補這三個政策讓漢軍八旗甯死不退

千年論戰 2024-05-05 19:36:42

滿清皇帝最看不起的就是漢軍八旗,雍正乾隆等人動不動就說“漢人習氣”不好,不要滿洲八旗沾染(這裏說的漢人就是漢軍八旗),對李興元等忠心耿耿的奴才也非常涼薄(雲南按察使李興元在三藩之亂爆發時死于吳三桂之手,家中人口幾乎死絕,直到乾隆年間,他的後代才有了烈士待遇)。但就算是這樣,漢軍八旗依舊對八旗主子們忠心耿耿,原因有三點。

這第一點就是,當年主子們給得實在太多了。順治二年九月份多铎、阿濟格大軍北撤後,整個江南的滿洲八旗軍只有江甯的2000人到3000人(原有兵力是左翼四旗滿洲 、 蒙古二千名,後來增兵1000人),京口的漢軍八旗“2060名”,蘇州的數千八旗軍主力也都是漢軍八旗(沒有任何滿洲、蒙古八旗將領的名字),整個江南賦稅重地,八旗軍總共只有萬余人的兵力,滿洲八旗才占了三成左右。多铎等人改編的綠營軍兵力可是有23萬8300名,總兵就有33個。綠營兵力是正牌滿洲八旗的足足100倍,爲了控制、裁剪綠營軍,多爾衮等人就把綠營軍的指揮權逐步移交給了漢軍八旗。

在順治、康熙年間九成以上的綠營指揮官都是漢軍八旗擔任。滿清用2000正牌滿洲八旗守護江甯,用數千滿洲八旗守護西安,然後用上萬漢軍八旗守護蘇州、福州、廣州(乾隆年間被滿洲八旗接管)三大財富要地,再用漢軍八旗人員控制了三十多萬南方綠營部隊,完成了精妙的軍事布局。

多爾衮選擇漢軍八旗當官的原則很簡單,會說漢語、能給主子報信就行,這樣的“人才”就能在南方當縣令。順治六年,滿清剛剛拿下西南地區,就在漢軍八旗軍中海選人才,它公考的條件就是“漢軍八旗通曉漢文,無論俊秀、閑散……以州縣補用”,那年的滿清公考也是中國曆史上錄取人數最多的一次,幾乎所有參賽者都被錄用,而且立刻授予了地廳級、縣處級官銜。那次公考送出了323個地級市和縣級市的一把手名額,等于送出了滿清四分之一的縣級行政單位(清朝早期只有1300多個縣,後來變成1700個)。

漢軍八旗的子弟要是略有文采,能幫助主子在南方拉攏人心,能在江南替多爾衮壓榨出軍費,那他的前途就更好了。李成梁家族的李蔭祖25歲後就在直隸、山東、河南三地總督任上打轉,在這種優待下,他就忘了當年的血海深仇。在順治和康熙初年,九成的總督、巡撫都是漢軍八旗成員擔任,他們給主子辦事、撈錢,自然也不會忘了自己的那一份。

漢軍八旗的第二個好處就是公考“加分”,當官渠道多樣化。漢軍八旗只要“識滿、漢字者”就可以考筆帖式,只要考中就是八品官待遇,如果混得年頭久了,他們就可以和漢人進士們搶奪知州的官缺。漢軍八旗成員還能參見科舉考試,在科舉考試中專門給他們留了30個進士名額,滿清總共進行了112次科舉考試,而上億的漢人每次只能奪取100多個進士名額(滿清每次科舉錄取人數就是200出頭,再扣除八旗滿洲、蒙古、包衣奴才的60個名額,漢人其實就是百十個進士名額),這麽一比較漢軍八旗成員自然就死活不出旗。

最後漢軍八旗遇到漢人“缺”能搶,遇到八旗缺(比如直隸總督、山西巡撫等就是八旗成員的專職)也有資格錄取。他們是被滿洲主子瞧不起,看在考公、升遷的一系列優待上,他們就把戶口簿上的旗人一當到底,直到自己也變成了滿洲人……

4 阅读:1687

千年論戰

簡介:談古論今,說千年戰爭,預測戰爭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