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冰新片票房將破6億!資本贏麻了,可一件更糟糕事,也正在發生

皮皮電影 2024-05-06 13:34:09

這個五一檔,電影市場的火爆,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大盤一路沸騰,兩天不到,總票房就突破了8.2億元。

但細看幾部影片,竟都有一種一時語塞的感覺。

最大贏家《維和防暴隊》,維和警察題材,黃景瑜、王一博、鍾楚曦、歐豪主演。

首日斬獲1.36億,連續三天單日票房第一。

可遙遙領先的成績,也與豆瓣上的一星、兩星短評,形成鮮明對比。

而五一前在各大平台想看數高居第一的《哈爾的移動城堡》,目前卻境況慘淡。

排片一直在10%上下浮動,累積票房還不到8000萬。

聯想不久前宮崎駿另一部新片《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剛拿下近8億票房,前後10倍的差距,讓人捉摸不透。

古天樂等一衆港星主演的《九龍城寨之圍城》評分達到7.5,口碑同樣不俗,但排片還是難以超過10%。

最讓人驚訝的,是賈冰、譚卓、小沈陽主演的喜劇片《末路狂花錢》。

從片名、故事、畫風到演員配置,都像極了一部網絡大電影。

但上映後的票房,卻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

兩天收獲1.74億,打破了五一檔喜劇片首日票房紀錄。

排片也從15%連續漲到了20.3%,大有逆跌向上,拿下五一檔票房冠軍的勢頭。

這就有點奇怪了。

上映前,很多觀衆都預言,《末路狂花錢》是來“搞笑”的,會成爲檔期裏第一個炮灰。

難道是觀衆錯戴了“有色眼鏡”?

它的實際質量又到底如何?

帶著層層疑問,皮哥也走進影院,觀看了這部新片。

01、諧音梗電影的狂歡,10天花完100萬有多難?

喜劇在如今的電影市場,越來越討巧。

這也讓幾乎所有的電影,都想往喜劇上靠一靠。

之前春節檔的“三巨頭”,就無一例外都打著“喜劇”的旗號。

喜劇人到處趕場客串,片中笑點老梗應接不暇,觀衆收獲了歡樂,電影收獲了票房,資方收獲了利潤,似乎實現了共贏。

而五一檔熱度最高,話題度最高,上座率最高,票房或許也是最高的這部《末路狂花錢》,也是一部喜劇片。

我們先看影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如果讓你10天時間花完100萬,你會怎麽花?

這看似是一個老套的設定,畢竟《西虹市首富》中,完成這個命題的沈騰,是頂著“億”級的財富去花錢的。

可當這個任務落到了一個勤儉持家一輩子,廁紙都要扣一半的人身上,事情就變得有意思了。

賈有爲,古希臘掌管摳搜的神。

牙膏得用擀面杖“榨幹”,早飯從不點豆漿,甯可身體受點罪,也要配一杯臨(過)期牛奶。

出行騎著老古董二八大杠,去超市一波掃貨,打折優惠券都用上,最終怒花8毛5分錢。

惜財如命的賈有爲,平生最大的願望,就是省下100萬,過上躺平生活。

就這樣活了大半輩子,他突然迎來了晴天霹雳。

一次普通的檢查,賈有爲被確診爲腦瘤晚期。

生命剩下10天時間,人要死了,錢沒花了。

賈有爲父母早逝,母胎單身,爲了省錢從不過社交生活,就連平時的照顧,也被鄰居拒絕。

咋整?

花呗!

他想起自己小時候的拜把子兄弟,于是骨折價賣了自己的老破小,湊夠了100萬,准備帶著三個兄弟,一起走上人生巅峰。

《末路狂花錢》的笑點,也因這種反差而起。

當一個十足摳搜的人,面對“余命”和“余額”哪個先歸零的問題,他爆發出來的能量,是相當強悍的。

賈有爲用一套絲滑小連招,輕松拿捏大哥氣質。

每個撒幣的動作,都透著以前摳搜的自己,所沒有的盛世狂歡。

先是八千八一晚的總統套房,安排四兄弟直接入住。

遊戲廳的遊戲幣,一人推一車潇灑狂歡。

KTV請所有服務員炫啤酒,就爲了聽那一聲大哥。

海鮮商城左邊帝王蟹右邊澳龍,大手一揮通通放生。

這還不算,電影加入了不少“東北特色”,擁有“老鐵喜劇”的獨特風格。

搓澡文化,無處不在。

爲了死後有一個好去處,賈有爲給自己買了“一套”豪華墓地,只因銷售是小時候的白月光。

爲了感受死亡的過程,還要親自體驗整個流程。

生前大澡堂,死後殡儀館。

搓澡洗臉剃胡子統統安排,白背心紅褲衩,喜感透出屏幕。

爲了完成小時候的願望,帶女神到豪華商城購物。

上身試過的全部打包,還能爲她和追債的大打出手。

兒時的夢想實現得差不多了,晴天霹雳再次襲來。

腦瘤是誤診。

錢,卻花完了。

面對家徒四壁的三兄弟,和已經漸行漸遠的女神。

賈有爲的人生,又陷入了另一個極端。

圍繞著“花錢”和“省錢”,《末路狂花錢》湊足了兩個小時的電影劇情。

有些地方,確實能讓人會心一笑,尤其是喜歡東北地域梗的觀衆,更能從電影中收獲樂趣。

但這些笑點和梗,值不值一個破紀錄的喜劇片冠軍?

這樣的劇情和演繹,又值不值在五一檔,掀起這麽大的觀影浪潮?

對不起,皮哥或許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02、賈冰、小沈陽四兄弟,20年爲何不走動?價值觀崩塌了?

不得不承認,《末路狂花錢》確實有些橋段,有讓人發笑的能力。

除了網絡老梗,對小沈陽15年前小品的情懷call back,賈冰舉著紙殼子在高架下面倒賣“軍火”的那個場景,出奇地有黑色幽默的感覺。

但這些,也僅僅是靈光一現罷了。

作爲一部院線喜劇片,《末路狂花錢》遠沒有達到一部破紀錄喜劇的水准,甚至質量本身,也在及格線以下。

電影的主創,本就是微短劇出身。

導演烏日娜,至今爲止執導的作品,僅有兩部微短劇《生活對我下手了》。

這種跨步式發展,也導致了,《末路狂花錢》在制作上,總是差點意思。

無論在剪輯、節奏還是內核上,都有點含糊不清。

我們暫且忽視電影中那些不符合現實生活的邏輯和行動,只在人物和內核本身上,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電影的笑料,大部分集中在賈有爲確診絕症後,和自己童年時期“拜把子”的三位兄弟之間的互動裏。

但疑惑的是,他們四個人,本身就沒有任何感情基礎,更沒有生活互動的支撐,完全就是爲了硬花錢,而湊起來的草台班子。

一個現實中的摳搜老單身漢,會在絕症後突然“良心發現”,找到二十年未聯系的幾個中學同學,花光積蓄爲他們實現願望嗎?

幾乎不可能。

因爲沒有情感的支撐,賈有爲誤診之後的一系列行爲,便成了一種廉價的自我感動。

在他的世界裏,已經沒有了可以關心的人和事,爲了省錢他割舍了自己的全部社交。

而在臨死之際,爲了證明自己的價值,卻又要通過霍霍錢財這種“舔狗”的方式,去刻意迎合這三位熟悉的“陌生人”。

這讓賈有爲這個人物本身,變得自相矛盾,沒有說服力。

如果說他們四個本身關系就親如兄弟,情同骨肉,親密到賈有爲這個大哥,願意花掉救命錢供他們消遣娛樂,那爲什麽二十多年沒有聯系和走動?

反過來,如果說他們的關系本就沒有那麽好,那賈有爲實現自己價值的方式,爲什麽不能是捐款,贊助福利院或者留一個自己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

導演自始至終都沒有說明和解決這個問題,導致賈有爲一開始的動機,就是懸浮的。

這種懸浮貫穿始終,讓電影的很多橋段,成了小品式的搞笑段子,沒有內在的邏輯支撐。

尤其是賈有爲知道自己被誤診後,天橋下四兄弟的後半段的矛盾,更像是無源之水。

上一秒他們還要好如親兄弟,三個人對花掉大哥的錢毫無羞愧感。

下一秒就大打出手,因爲幾句再普通不過的罵娘,就徹底決裂。

可以理解,這是一部電影的必備橋段,沒有“決裂”戲碼,賈有爲誤診後的四十幾分鍾劇情,就無從談起。

但這種簡單粗暴的處理,讓電影明面上的“高潮”,成了一種水時長的方式。

在我看來,還不如在誤診之後徹底結束,還能讓這部影片,保留一點可以稱之爲喜劇的特點。

加上這個不倫不類的高潮,以及後面刻意的煽情和願望實現的剪輯,反而給這份快餐,徒增了不適的口感,變成了食之無味的雞肋。

最後,也是最大的問題。

影片給人一種極致的不舒服感。

這種感覺的來源,是從電影開始,導演對賈有爲省錢摳搜的主觀導向,就是負面的。

在導演的鏡頭中,賈有爲過分省錢的種種行爲,從始至終都是被嘲諷,被調侃的。

這些嘲諷並不是一種正確的導向和價值觀。

因爲賈有爲的省,全都來自于自己,無論在道德層面還是法律層面,他沒有影響或傷害任何人。

省錢摳門沒有錯,大方慷慨也沒有錯,勤儉持家更沒有錯。

反而是那些利用他省錢心理,讓他出血甚至出醜的朋友和同事,更爲人不恥。

這一層主觀濾鏡導致的,是電影必須朝著一個方向發展才能自圓其說:

那就是,賈有爲在得知自己絕症後,必須變得慷慨大方,爲兄弟花錢,爲女神買單,才會成爲一種大家坦然接受的政治正確。

一個省錢男主的人生目標,不應該是爲別人服務,這太過殘忍。

整個故事的觀感,比較像是主創想出了一個“省錢、發現絕症、拼命花錢”的段子。

一夥人一合計,覺得要不整個電影試試,于是又加入了很多周邊角色,填充故事線。

所以很多橋段設計,都有種強行往上堆的感覺。

無論作爲主創還是觀衆,我們都不該戴著有色眼鏡,去批判某一類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這一切,讓《末路狂花錢》失去了一部喜劇電影的本真。

03、資本贏麻了,可一件更糟糕的事正在發生

其實,細看這兩年的“喜劇片”,讓人心涼。

包括這部《末路狂花錢》,其實稍稍對比,我們就能發現,國産喜劇,已經陷入了完完全全到套路化,公式化和快餐化。

先橫向對比。

看到“末路狂花錢”這個諧音梗滿滿的片名,心頭難免湧出一種不適。

如果說《夏洛特煩惱》,還算是有點創意。

那後來的《李茂扮太子》《絕望主夫》《這個殺手不太冷靜》,幾乎把諧音梗電影名,釘在了恥辱柱上。

而“專業人士”對這種量産的公式化喜劇,是很有商業運營經驗的。

翻拍結合諧音梗片名,主角離奇遭遇加小品式沖突,黃金配角露臉結合詐騙式營銷,一部票房過億的喜劇産品,就這樣被産出了。

這幾年,隨著短視頻段子和微短劇的興起,一些網紅光速入場。

《末日狂花錢》的導演烏日娜,就是微短劇的導演;

而片中的李宗恒、張百喬、老四……都是千萬級的大網紅。

這群人渴望進入到另一個圈層,價格確實也不高,還能帶來實實在在的粉絲和真金白銀的票房。

但能否支撐得起電影人物塑造,恐怕確實得打一個問號。

再縱向對比,國産喜劇,正在快餐的路上一去不返。

這些年,每一部爆款喜劇,都有固定的公式。

賈玲,主打一個小品式搞笑、情緒化鏡頭和反轉式結尾。

陳思誠,熟悉各式各樣的融梗,各類元素的混搭和現成作品的翻拍。

《滿江紅》又炸出一個張藝謀,明星的堆砌,喜劇元素的填充和爆燃式的結尾。

而五一檔的《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兒》,則是“張藝謀公式”的最大繼承者。

好歹《滿江紅》還是在一個大院裏拍的,

《火鍋》直接將故事框在一個老舊的戲院裏,全憑幾個人對話就攢出了一部電影。

電影市場上的這種風氣,像什麽?

大家可能已經有所感受,妥妥像外賣裏的預制菜。

電商平台統計,我國外賣裏預制菜的占比,已經超過了70%。

而中國電影市場裏的這種快餐式“預制電影”,占比可能更加驚人。

固定的食材,固定的比例,甚至固定的烹饪方法,只需要一套簡單的流程,就能投餵給食客和觀衆。

長此以往,這種現象導致的後果,是很可怕的。

首先,當公式流行,套路遍地,各大檔期就會出現大批量同質化的“好電影”。

這些電影,雖然演員不同,但劇情類似,不靠創作吸引人,主打一個情緒價值,讓你又哭又笑,完了還要誇是好片。

可看完了,似乎什麽都沒有留下。

當大衆樂于觀看這種電影,劣幣必然驅逐良幣。

賺錢的方式簡單了,大家會蜂擁而至,最終擠壓的,是真誠創作者的生存空間。

其次,當電影只有一種,觀衆會被規訓,電影審美將會倒退。

馮小剛說,垃圾觀衆制造垃圾電影。

這話聽著刺耳,也有一定的道理。

當垃圾電影越來越多,觀衆對電影的審美,會被固化和規訓。

他們會覺得,只有這種快餐式的電影,是好電影,甚至再也沒有耐心,去欣賞一部具有電影藝術美學的好電影。

長此以往,電影和觀衆相互影響,全社會的電影創作生態,會被徹底毀壞甚至顛覆。

最後,是中國電影的美學和浪漫,富有詩意化的表達,或許會逐漸消失。

整個社會都可以短平快,唯有電影不行。

電影是光影的藝術,也是表達的藝術。

曾幾何時,我們的電影美學,征服了全世界。

從《大紅燈籠高高挂》到《臥虎藏龍》,從《霸王別姬》到《三峽好人》……

雖然電影美學是個寬泛的概念,但在世界電影創作體系中,中國電影曾獨樹一幟,是區別于所有文化産品的存在。

但現如今,中國電影的美學表達,正在消失。

當商業片大行其道,當“美”無法賺錢,當“詩意”成了財神爺的攔路虎,

任何美學,都是可以犧牲的,任何表達,都是可以給商業化讓路的。

創作密碼一旦産生,跟風者會如約而至。

電影的美學藝術則被束之高閣,快餐吃完後,商人賺得盆滿缽滿,中國電影,則只會留下一地雞毛。

沒有深度的電影,就沒有深度的思考。

沒有唯美浪漫的表達,就沒有電影藝術的文化瑰寶。

所有藝術的産生,都是“慢”的。

而當下,在營銷刷分,粉絲擁趸,流量爲王,快餐投餵的大背景下,中國電影其實正在淪爲一條精心設計的流水線。

羅曼蒂克,真的在漸漸消亡,中國電影已進入了“快餐時代”。

據大平台數據預測,賈冰這部《末路狂花錢》票房最終會破6億。

竭澤而漁,殺雞取卵之後,中國電影美學,將跟國足一樣,只留下那幾抹高光,可供回憶。

這是每個觀衆都不願看到的事。

但無可奈何的是,這件事,確實正在發生著。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蜉蝣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1 阅读:681
评论列表

皮皮電影

簡介:每天推薦一部精彩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