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王海容病逝,生前爲副部級待遇,一生未婚,去世那天有點特殊

史海任我行 2024-05-13 14:57:31

提起新中國外交事業的著名人物,很多人可能第一時間都會想到周總理。誠然,周總理對新中國的外交事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他之下還有很多人也不容忽視,就比如著名的“五朵金花”。

五朵金花,指的是當年外交領域的五位傑出女性外交官,她們分別是章含之、唐聞生、齊宗華、羅旭和王海容。

其中,王海容是十分特殊的一個人,因爲她的來曆很不“尋常”,一生的經曆同樣精彩,最後的離開也很巧合。

著名外交官的不尋常來曆

之所以說王海容的來曆不尋常,不僅是因爲她來自名門大家,更是因爲她其實是毛主席的親戚。

毛家與王家的關系得益于毛主席的外婆文家,文家有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毛家與王家,因而這兩家才成爲親戚。

換句話說,王家就是毛主席的姨媽家,王海容的祖父輩是毛主席的表兄弟,而她自己是毛主席的表侄孫女。

在這裏,就不得不提王海容的爺爺王季範了,王老爺子正是毛主席的表哥,而他同時也是近代曆史上一個很有名氣的人物。

王季範在近代教育界是數得上的名人,即便你沒聽過他的名字,但他的學生你肯定聽過,其中有蔡和森、蔡暢、李維漢、蕭勁光、宋希濂、李默庵、周立波、潘力生等等名人,老先生稱得上是桃李滿天下的名師。

與王季範關聯最深的名人還得是毛主席。盡管是親戚關系,但王家是書香門第,毛家卻是農民出身。

毛主席的父親毛順生一心要把兒子培養成商人好賺錢養家,但毛主席只想讀書當教員,二人矛盾越來越深。

最後,多虧了這位表哥的勸說,毛順生才同意讓毛主席繼續讀書,而且是讀新式學堂。

不僅如此,在後來的求學過程中,王季範還一再爲毛主席提供資助,並在“驅張運動”後讓毛主席免于被學校開除。

就此而言,王季範對毛主席是有大恩的,或者可以說沒有王季範就沒有後來的毛主席。

而王季範對毛主席的恩情還不止這些,他還在革命年代掩護過毛主席一家從韶山撤離,讓他免于被軍閥逮捕,對毛主席有救命之恩。

王季範不僅對毛主席有恩,也對國家有義。抗戰中,王季範曾自費印發《從軍詩》、《勵雪恥》等宣傳作品,抨擊國民黨並號召人民奮起抗日。

解放戰爭後期,正是在王季範等人的活動下,促成了陳明仁與程潛通電起義,最終和平解放湖南。就此而言,王季範就當得起“愛國志士”四字。

不得不提的是,王季範爲了抗日事業還犧牲了一個兒子,也就是王德恒。

王德恒是湖南大學經濟系畢業的高材生,在當年是十分寶貴的人才,原本有著十分遠大的前途。但面對國破家亡的局面,王德恒毅然選擇了從軍報國,然後他就來到了延安。

1942年,王德恒被派到了湖南益陽參加南下支隊,但他卻在參加一項秘密任務時被國民黨特務殺害,年僅二十九歲。

王德恒之死不僅讓王季範痛斷肝腸,更讓毛主席追悔莫及,後來兩人重逢于北京,毛主席還對王季範說:“德恒之死,我難辭其咎。”

王季範雖然難過,但他知道這件事不怪毛主席,于是說:“德恒死得其所,重于泰山,自當含笑于九泉之下。家人也以他爲榮,夫複何憾?”

王德恒雖然犧牲了,但好在他已經成家立業,並留下了一對兒女,其中長女就是王海容。

在參加革命期間,王德恒將子女養在了老家父母身邊,王海容正是在爺爺奶奶的愛護下長大的,她的名字也是王季範所起,來源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句古語,足見他對孫女的期望。

事實證明,王海容並沒有辜負父輩的期許,她在後來的成就足以讓王季範爲她驕傲。

“外交之王”的不平凡經曆

在1950年,毛主席邀請九哥王季範到北京做客,而王季範在臨行之前就問年僅十二歲的王海容:“你有什麽要對毛主席說的嗎?”

王海容于是就寫了一封信,並在裏面說自己想要一個籃球。

後來王季範與毛主席見面時,兩人說了很多話,那封信也被遞給了毛主席。只不過,由于毛主席太過忙碌,就把送籃球這件事給忘了。

過了三年,已經是大姑娘的王海容和王季範一起進京拜訪毛主席。在中南海的菊香書屋,毛主席看到這個小小年紀卻絲毫不怯生的小姑娘,頓時來了興致,就笑呵呵地問:“你這個娃娃,怎麽一點都不怕我?”

誰知王海容毫不示弱,竟說:“爲什麽要怕你,我當初還寫信找你要籃球,你還沒給我呢!”

毛主席聞言哈哈大笑,說:“這個海伢子,可愛得很,這是找我來討債來了。那麽,我欠你的籃球馬上還你好不好?”

王海容聽了也是痛快地點頭,這讓房間裏一下子充滿了衆人的歡聲笑語。

後面的日子裏,王海容也留在了北京讀書,不過她的學習成績很平常。于是在王海容中學快要畢業的時候,毛主席有一次和她聊天:“畢業後有什麽打算啊?”

王海容直言道:“我的學業平平常常,不一定考得上大學。如果考不上,我就去當工人、農民......”

毛主席聽了她的話大爲贊賞,于是對一旁的王季範說:“九哥,你生了個好兒子,又養了個好孫女!”

1957年的高考中,王海容果然名落孫山。以王家的家庭背景,當然還是希望後輩能繼續讀書,而王季範向來重視清譽,不屑于托關系走後門,于是就鼓勵王海容好好學習,明年再考一次。

哪知王海容是一個敢說敢幹的人,還真就找到北京化工廠報名當工人去了。

化工廠的日子對王海容影響極大,讓她真正認識了勞動群衆,有感而發的王海容結合自己的經曆寫了一篇鼓勵知識青年參加勞動實踐的文章。

這篇文章引起了毛主席的興趣,于是就幫她潤色修改,並以“徒工王波”的名義發表在了《中國青年》刊物上,這在當年引起不小的轟動。直到四十多年後人們才最終醒悟,原來那個神秘的“王波”就是王海容。

因爲總是到毛主席家“蹭飯”,王海容還是有著不少與毛主席交流的機會。在一次交談中,毛主席就曾勉勵王海容說:“你還小,要多讀書。”

有了毛主席的鼓勵,再加上家人的壓力,王海容最終還是重拾對學習的興趣,她在後面的日子裏一邊工作一邊複習,希望有朝一日能重回校園。

最終,王海容的努力在1960年的高考中收獲了回報,她被北京師範學院錄取。而在祖父王季範的建議下,她選擇了就讀俄語專業。

“二戰”的成功改變了王海容的人生軌迹,將她從“化學工程師”的軌道上拉了回來。

不過,王海容並非從一開始就以外交事業爲自己的求學目的,她原本要去當老師,畢竟北京師範學院的培養目標就是爲北京城鄉各中學提供優質的師資力量。

但在1964年的夏季,剛剛得到分配單位的王海容就接到了一個驚人的通知:上級要她去北京東城外交部街三十三號報到!

要知道,這個地址的所在單位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被外交部“BOSS直聘”,這在當年的北京師範學院可以說是爆炸性新聞,讓衆人豔羨不已。

王海容此刻還不知道,這個調令正是來自周總理的親筆。而不等王海容踏足自己在外交部的辦公室,她再次接到第二個命令:去北京外國語學院進修英語。

同樣的,這個命令也是出自周總理的安排,或者說二者都是毛主席的授意。

不僅如此,在王海容進修的這一年中,毛主席還讓秘書找到了北外英國文學系的章含之,要她爲王海容每周補兩次課。

就這樣,王海容度過了一年緊張而充實的進修時光,專業技能大爲增長,能夠應付外交部的工作,隨後她才來到外交部辦公廳工作。

最動人的曆史巧合

王海容在六十年代前後的經曆可以說十分曲折而離奇,毛主席需要一個十分親近且值得信賴的人在身邊工作,而王海容顯然是一個十分合適的人選。

首先她的父輩是革命先烈;其次她的祖父是毛主席的表親和恩人,自身也和毛主席有不少交集,關系上和毛主席很親近。

最後是她的教育背景和才能也很好,剛好滿足了充當毛主席身邊工作人員的需求,因而才有了後來的事情。

王海容在來到外交部後進步飛快,尤其是在1974年被任命爲副部長,就此成爲建國以來第一位外交部女副部長,而當時的她才三十六歲。

這一成就的取得固然得益于王海容突出的能力,但最重要的是她對毛主席的作用。

晚年的毛主席身體很不好,眼睛也幾乎失明,包括王海容在內的身邊工作人員就是他了解國內外大事的主要助手,因此王海容實際上是毛主席安置在外交部的特殊代表,起著溝通毛主席與其他黨內領導人的作用。

在中央黨校進行了三年多的學習後,王海容在1984年離開了工作二十年的外交部,重新到國務院參事室工作,擔任副主任,並繼續享受副部級待遇。

2006年,王海容順利離休,過上了恬淡的晚年生活。由于沒有結婚,王海容一直是孑然一身,顯得有些孤寂。至于王海容終身不婚的原因,裏面也有很多說道。

最初在北京師範學院的時候,有一個很優秀的男青年對她表白過,但那時的王海容一心只有學習,便直接拒絕了。

後來大家知道了王海容的背景,驚歎過後紛紛有了敬畏之心,誰也不敢再給她表白了。

等到王海容到外交部工作,官至外交部副部長,更讓那些愛慕她的男青年望而卻步,一時間也找不到合適的對象。

毛主席去世後,王海容盡管才三十八歲,但沒人敢于和她談戀愛。就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王海容也就放棄了對愛情的追求,專心過好自己的人生。

人生的最後曆程中,王海容一直是和弟弟一家一起生活,幫助照顧家中的晚輩,倒也樂得自在。

而在此時,不斷有出版社和書商找到王海容,希望她能寫一本回憶錄,只是無一例外都遭到了拒絕。

後來毛主席的外孫女孔東梅找到了她,提出了同樣的要求,而王海容只是答應提供資料,仍舊不願意執筆。

在這裏要提說的是,毛主席的家人與王海容依舊保持著密切地聯系。

早在1979年的時候,王海容就去拜訪過毛主席的長女李敏,當時李敏七歲的女兒孔東梅對著王海容叫“阿姨”,李敏還笑呵呵地糾正說:“她不是阿姨,和你是同輩,要叫姐姐。”

孔東梅自此記住了這個“海容姐姐”,兩家人來往頻繁,使得毛王兩家的情誼得到延續。

在2017年的9月9日,王海容七十九歲因病離世。細心的朋友已經注意到了,王海容和毛主席的逝世日期是同一天,這一切或許就是命運最好的安排。

結語

王海容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人,其從一個普通的化工廠工人成爲了外交部曆史上最著名的女外交官之一,人生轉折跨度之大十分少有。

這固然得益于毛主席的“照顧”,但其本人的能力也是不容忽視的,畢竟只有自己是塊材料,別人才能雕琢成美玉。

正如原統戰部胡治安所說的那樣:“她是個實實在在幹事情的人,黨內黨外的館員和參事提到她都很服氣。”正因如此,王海容的金花風采將永留新中國外交事業的曆史圖卷。

1 阅读: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