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才懂:爲了讓孫悟空歸隊,沙僧跪下磕頭,豬八戒爲何卻不跪

金寶講故事 2024-02-16 10:05:17

《西遊記》作爲中國古典文學的一部不朽巨作,表面上看似通俗易懂、妙趣橫生,但細讀過原著後才赫然發現《西遊記》蘊含了諸多錯綜複雜的關系,這些關系尤其體現在人物之間。

好比唐僧師徒,他們之間既是合作關系,又是矛盾沖突關系。唐僧作爲取經的領頭羊和精神領袖,卻沒有半點法術,還頗有些迂腐與木讷。而唐僧的三個徒弟之前都是窮凶極惡的妖怪,尤其是孫悟空,他500年前以一人之力大鬧天宮轟動了三界,唐僧憑什麽能夠讓孫悟空“俯首稱臣”?

此外,孫悟空和豬八戒、沙僧的關系也是非比尋常,三人既是同甘共苦的隊友,有時候也是勾心鬥角的矛盾關系。

比如在白虎嶺遭遇白骨精的時候,孫悟空就被唐僧、豬八戒聯手趕走,而沙僧全程保持了沉默。可後來爲了讓孫悟空重歸隊伍,沙僧竟朝孫悟空跪下磕頭。

一、沙僧下跪

那時唐僧的取經隊伍被白骨精攪得翻天覆地,只因白骨精憑借精湛的“解屍法”迷惑了唐僧、豬八戒、沙僧的眼睛,讓他們誤以爲孫悟空打死的是無辜的村民。

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卻精准地發現了白骨精的伎倆與手段,但他卻在豬八戒的撺掇之下被唐僧念了一陣緊箍咒之後再狠狠地趕出了取經隊伍。

孫悟空離隊後,豬八戒當即成了取經隊伍裏的大師兄,他在寶象國國王喊出了“降妖除魔第一人”的響亮口號,卻很快被黃袍怪揍得鼻青臉腫。

就算豬八戒和沙僧強強聯手,二人依舊無法救出唐僧,只能任由唐僧被黃袍怪變成猛虎關在了牢籠之中。

唐僧“病假”,孫悟空“辭職”,豬八戒沙僧無法獨當一面,取經隊伍幾近土崩瓦解。幸好在白龍馬的勸說之下 ,豬八戒采取激將法成功地將孫悟空請了回來。

孫悟空果真神通廣大,他輕松擊敗了黃袍怪,卻仍耿耿于懷,不願施法將唐僧變回原形。眼見孫悟空怒氣難消,沙僧竟做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舉動。

書中是這麽寫的,沙僧撲通一聲跪下,對孫悟空求道:“哥啊,古人雲,不看僧面看佛面。兄長既是到此,萬望救他一救。”

形成強烈對比的是豬八戒,他眼睜睜地沙僧跪下朝孫悟空磕頭,自己卻全程直挺挺的站立,畢竟照理來說,孫悟空被唐僧趕走和豬八戒大有關系,豬八戒理應承擔大部分的責任。

二、豬八戒爲何不跪?

是呀,孫悟空若不將唐僧變回原形,就算孫悟空擊敗了黃袍怪,唐僧仍是無法帶著八戒、沙僧繼續取經。

而且對孫悟空來說,他不一鼓作氣營救唐僧也是合情合理的,當初唐僧聽了八戒的讒言將自己攆出取經隊伍,而沙僧就是個和事佬,不願得罪哪一邊,這才保持了沉默,任由孫悟空黯然離去。

因此孫悟空想通過這件事讓唐僧明白,沒了齊天大聖,取經隊伍是寸步難行的。孫悟空也通過這件事敲山震虎,讓八戒、沙僧明白孫悟空是無可取代的。

沙僧前身乃玉帝身邊的卷簾大將,在天庭爲官多年,必然知道孫悟空的心思意念,這才撲通一聲朝孫悟空跪下,一來給孫悟空道歉,二來央求孫悟空大人不記小人過。

不過豬八戒和沙僧都是同一艘船上的,爲何沒有跟著沙僧一起跪下央求孫悟空呢?初讀《西遊記》的時候,我們還是懵懂少年,哪裏知道其中蘊含了何等複雜的人際關系?直到長大之後邁向了社會,曆經了風風雨雨才赫然醒悟。

三、長大後才懂

原來沙僧當年在某屆蟠桃盛會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盞(原著寫的就是玻璃盞,不信的網友可以去查一查),惹得玉帝勃然大怒,徑直將沙僧的腦袋壓到了虎頭鍘下。幸虧赤腳大仙冒死勸谏,沙僧這才留得一條性命。不過沙僧死罪可免活罪難逃,他繼而被玉帝貶到了流沙河,每七日還要接受痛苦難堪的飛劍穿胸之刑。

更讓沙僧備受煎熬的是,流沙河極其怪異,連鵝毛也不能浮,因此水裏寸草不生,也沒有任何魚蝦,讓沙僧又冷又餓。

如果取經宣告了失敗,對沙僧意味著什麽?必是重回流沙河服刑,繼續忍饑挨餓還要接受飛劍穿胸之刑。

這樣分析看來,沙僧會對著孫悟空下跪也是迫不得已,他絕不想重新體會在流沙河的那一段黑暗歲月。

反觀豬八戒,取經失敗,他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回福陵山,那裏有前妻卵二姐給他的一套“房産”。八戒也可以回高老莊找翠蘭,只因按照唐朝的律法,八戒沒給翠蘭休書,他還是翠蘭的“合法丈夫”。

加之豬八戒曾說過,他幼年時曾服用一枚九轉大還丹,早就跳出了三界之外,又何懼地府鬼差來勾魂?

因此對于豬八戒而言,孫悟空歸隊不歸隊不痛不癢,這樣也能解釋豬八戒爲何在取經途中一遇到挫折就打起了退堂鼓,頻頻說一些“分家”的喪氣話,只因徒步走完十萬八千裏的取經之路再經曆九九八十一難確實很苦,八戒認爲倒不如回福陵山和高老莊重操舊業,又何必要遭此大罪?

綜上,只有翻閱了原著才能發現《西遊記》絕非一部簡單講述仙佛妖魔的神話小說,而是在作者吳承恩的塑造與架構之下,讓書中人物之間的複雜關系映射了現實中的人情世故,著實妙不可言。

1 阅读: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