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失蹤2天,赴北京密談十小時,71年基辛格如何推動中美破冰?

協虎戰爭史 2024-03-11 22:00:17

無論在哪個國家,國宴都是代表國家最高飲食水平的宴會,從食材品質到廚師技藝都是一等一。

國宴如果出了岔子,那從領袖到老百姓都沒面子。

近代以來,無論在哪國,國宴上出岔子的情況很少,唯獨1971年7月8日,在巴基斯坦招待美國代表團的宴會上,有人被國宴吃得上吐下瀉。

這個被烤羊肉和海鮮湯撂倒的人,叫亨利.基辛格。

時任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趕緊安排基辛格去總統府休息,又怕總統府太熱,下令用飛機送基辛格前往西部喜馬拉雅山的別墅休養。

基辛格在次日淩晨5點登上了飛機,他確實飛到了喜馬拉雅山,但他並未降落,而是越過青藏高原一直向中國腹地飛去。

他的目的地是北京。

隨後兩天,基辛格短暫消失在巴基斯坦,兩天後回歸,此時他已經和中國最高領袖們見了面,定好了中美緩和關系的計劃。

這次秘密訪問,其實是尼克松總統拍板決定的,接觸中國是當時美國共和黨的共識,因爲當時美國在冷戰交鋒中已經處于下風,中國是破局的關鍵點。

得到美國高層授權後,基辛格策劃了秘密訪問,借巴基斯坦的飛機前往中國,這份膽識讓後人津津樂道。

從秘密訪華,能看出基辛格的外交風格——他本人是“務實主義”的代表人物,主張以實際利益出發,不擇手段地達到目的。

當然,這讓他完成推動中美關系正常化、推動中東和解這樣的壯舉,也讓他犯下不少後世認爲的“錯誤”。

那麽在冷戰高潮期,美國爲什麽要找中國“破冰”?基辛格又是怎麽推動中美建交的?在輔佐尼克松時,基辛格還做了什麽?

【一】冷戰天秤傾斜,基辛格決定救場

美國和新中國之間的恩怨,完全來自于解放戰爭和朝鮮戰爭。

在解放戰爭期間,美蘇兩大巨頭其實都在騎牆,他們都沒有全力支持國共的某一方。

對美國人而言,他們不喜歡老蔣和他的黨徒,因爲他們貪汙腐敗,不得民心。

至于蘇聯,也沒有大力支持東北和西北的解放軍,因爲當時蘇聯認爲這場戰爭力量對比懸殊,哪怕自己支持,也很難讓雙方勢均力敵。

一直到1948年,見形勢明朗,蘇聯才大力支持東北的民主聯軍反攻,而美國則徹底放棄了國軍,因爲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對老蔣支持自己的對手杜威不滿,決定任其自生自滅。

美國還認爲,自己此前也長期和中共有接觸,在老蔣倒台後,只要維系和北京的聯系,中美還是朋友。

所以,美方勢力在解放軍反攻時並未跟著老蔣南下,其在北方各地的領事館,青島、上海的軍隊,南京的大使館都留在原地。

美國的算盤打得很響,但他們算錯了新中國的外交態度。

在1949年建國後,新中國走上一邊倒的外交道路,這一方面是出于蘇聯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爲了國內徹底革命。總之,美國等西方勢力被驅逐出境。

至此,中美的大門才正式關閉。在之後的朝鮮戰爭裏,中美更是大打出手,美國感歎中國軍隊在短短幾年內脫胎換骨,已經能和美軍掰手腕。

中美在朝鮮打完後,南方的越南成爲東西方較量的主場——法國人被北越軍隊打得鼻青臉腫,最後撤出了越南北方。

50年代,南北越開始對峙後,美國支持南越,但南越在和北方的對抗裏處于下風,哪怕美國上場都于事無補。

這時候,美國政壇已經發現了問題所在——中國。

美國政界開始出現一種認知:凡是戰爭有一方是背靠中國這個“龐然大物”,美國在亞洲東部地區的戰爭絕對無法獲勝。

最早對此醒悟的,是美國學界的一批歐裔政治學者,他們研究歐洲曆史得出結論:

在國際之間搞外交藝術,不能只看意識形態或政體,而要看國家利益所在;不能考慮道德,因爲國與國是叢林狀態。

這一理論是哈斯.摩根索繼承愛德華.卡爾的“政治現實主義”,然後發展而來的,後來歐洲猶太人亨利.基辛格將其發揚光大,變成美國的外交真理。

基辛格早年參加過二戰,回國後進入哈佛讀書,學了政治學和哲學。他畢業後留校任教,並在著名的“影子政府”——美國外交委員會裏找到了職位。

在這裏,他接觸到了美國各界名流,他們通過國會對美國政策施加影響。

而在基辛格從政初期,他經曆了美國戰後的20年外交混亂時期——杜魯門、艾森豪威爾、肯尼迪、約翰遜。

四大總統有民主黨,有共和黨,他們的外交方式大相徑庭。

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在任時,美國搞了遏制戰略和邊緣政策,結果是包括中國、朝鮮在內的數個歐亞國家倒向蘇聯,冷戰、熱戰交替。

肯尼迪和約翰遜時代,美國更是外交失控,外交幾乎一潭死水,所謂的“代理人戰爭”失敗,越南戰爭把美國拉下水,打成爛仗。

基辛格至此確定,美國的傳統外交道路走不通,他要把自己的理論帶入政府,從中國破局,帶美國翻盤。

那時候,基辛格在外交委員會已經小有名氣,最後他決定和納爾遜.洛克菲勒合作,向美國總統的位置發起沖擊。

【二】中美破冰前奏曲:馬克波羅行動

60年代,納爾遜是時任紐約州州長,在共和黨內人氣很高,但倒黴的是他多次參選都沒通過黨內初選。

1968年美國大選,納爾遜在黨內敗給前副總統尼克松,基辛格因此垂頭喪氣,但尼克松卻來邀請他當自己的國防顧問。

作爲職業政客,尼克松早就聽說基辛格的名聲,也在辯論裏被納爾遜的演講征服,因爲尼克松知道演講稿是基辛格寫的。

在納爾遜的演講裏,即基辛格寫的講稿裏,多次提到不能忽略那個“紅色中國”,這也跟尼克松的想法不謀而合。

從60年代初開始,新中國在邊境上教訓了印度,國內還引爆了原子彈,發射了彈道導彈,西方世界都對新中國又敬又怕。

英法等國都在密切和中國接觸,美國已經落到後面。

加上中蘇關系在60年代後日益破碎,一些敏銳的美國政治家認爲可以和中國接觸甚至結盟,來打破冷戰“蘇攻美守”的態勢。

尼克松和基辛格進入白宮後,兩人列出了兩步走戰略——先接觸中國,叫停越戰;完成連任後,他會和中國建交,共同遏制蘇聯。

這兩步必須一前一後,因爲中國不點頭,越戰打不完。等越戰打完,尼克松的連任將不成問題,第二個任期內,他將推動中美建交,拉上中國遏制蘇聯,進而在亞洲大陸上完成翻盤。

基辛格對這個計劃非常興奮,1969年中蘇爆發的武裝沖突更是加速了這個計劃,美國趁機宣布解除部分對華封鎖,並在報紙上曝光了蘇聯對華的核打擊計劃。

在1970年國慶節,見毛主席邀請美國友人斯諾夫婦登上天安門,基辛格知道,這是中方給美國政府的“回信”。

隨後,基辛格向尼克松送上了“馬克.波羅計劃”的雛形:借第三國向中國傳達消息,然後由自己秘密訪華,達成初步協議後再讓尼克松訪華。

1970年11月,巴基斯坦總理葉海亞訪美,尼克松請他傳信給北京——美國希望和中國接觸。葉海亞隨後訪問北京,傳達了信息,中國政府欣然接受。

得到葉海亞答複後,基辛格知道,自己的中國之行只是時間問題。

1971年7月,安全顧問基辛格開始亞洲訪問,前往南越、泰國、印度、巴基斯坦,這些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友或准盟友,是抵擋蘇聯“南下”的屏障。

基辛格最後在7月8日到達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並在當天晚上的國宴上演了一出好戲。

當晚,基辛格吃了一些東西,然後表現出難受的樣子,最後以身體不適爲由退場。

離開宴會會場後,基辛格從後門上車,戴著一頂帽子,秘密前往中國大使館,在那裏,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章文晉等候多時了。

之後,葉海亞總理安排了一架飛機從首都前往北京,章文晉陪同基辛格在9日淩晨5點起飛,兩人一路聊天,中午時到達北京。

在後來的回憶錄中,基辛格稱自己就像馬克.波羅一樣敲開了中國的大門,這一成就必然會被世界銘記。

【三】兩面基辛格,難掩過去的陰暗

基辛格訪華是中美高層的機密,到達北京後,他和周總理秘密談了十幾個小時,雙方就台灣問題、越南問題、對蘇關系、對印關系、日本問題交換意見。

會談中,中美雙方都提了條件,也做了讓步,基辛格對此非常高興。在談判的間隙,中方還安排基辛格遊覽了故宮,基辛格認爲這是中國人對外示好的一種方式。

基辛格回國後,中國發表公告,對尼克松總統進行訪華邀請,此事一石激起千層浪。

在整個東方陣營內,中美接觸引起熱議,蘇聯帶著一群盟友批評中國,朝、越兩國也對中國不滿,但一切都無法阻止中美握手。

1972年初,尼克松訪華,隨後中美關系正常化,基辛格認爲這是自己職業生涯的最高光時刻。

在美國,大部分人對接觸中國持積極態度,因爲越戰總共把300萬美國人送上戰場,30多萬人傷亡,美國人已經失去了耐心。只要能加速越戰的結束,美國選民們都舉雙手贊成。

訪華後的尼克松也人氣空前高漲,他的連任板上釘釘,民衆對尼克松的認可度很高,直到1973年的“水門事件”才毀掉了一切。

水門事件後尼克松下台,副總統福特頂了上來,基辛格還是國務卿。

在最後的幾年裏,基辛格依然活躍在世界各個角落,他曾積極想推動中美建交,但奈何福特沒能連任,這個甜蜜的果實最終落到了卡特總統的手裏。

1977年初,福特下台,基辛格也離開政府,他曆經了尼克松和福特兩任總統,但因爲福特是臨時頂替,而且時間較短,政治路線基本延續了尼克松的路子。

所以可以說,基辛格的職業生涯都屬于“尼克松時代”。在這10年時間裏,結束越戰,訪問中國,推動埃及、以色列和解,都是基辛格的正面功績。

但在暗地裏,基辛格和尼克松這對信奉“現實主義政治”的搭檔沒少幹髒活兒。

早在1969年,基辛格和尼克松爲了讓北越知道新總統的態度,拿出了“狂人理論”,要用武力讓北越和盟友知道美國新政府的瘋狂,打擊他們的鬥志。

美國于是開始轟炸柬埔寨和老撾,哪怕這兩個國家是中立國。

這次大轟炸被稱爲“菜單行動”,美軍投下的炸彈比二戰時轟炸歐洲還多,前後造成十幾萬平民死亡。

在轟炸的同時,1970年美國策動朗諾上校政變,推翻柬埔寨王國,斷絕對北越的支持。此舉引起了長達十幾年的柬埔寨內戰,導致生靈塗炭,柬埔寨人口傷亡三分之一。

1971年,東巴基斯坦內亂爆發,西巴基斯坦軍隊在東巴搞屠殺,美國早就知情。但爲了維系和巴基斯坦的關系,美國依然向西巴提供武器支援,最後這次屠殺造成百萬人傷亡。

1973年,美國又支持智利陸軍司令皮諾切特政變,推翻民選的阿連德總統。基辛格帶著CIA策劃並支持了這次事件,而在政變成功,阿連德戰死後,他卻在記者會上告訴全世界:

“美國和此事絕無關系。”

1975年,美國支持印尼總統蘇哈托入侵剛獨立東帝汶,隨後的日子裏,印尼軍隊在這裏屠殺了10萬人,而美國一直向其輸送了武器裝備。

美國以此來換取印尼的支持,並打擊東帝汶的左翼政黨,這正是基辛格作爲使者訪問了雅加達,和蘇哈托達成的協議。

1976年阿根廷發生軍事政變,魏地拉推翻伊莎貝爾總統,建立軍政府,此事也是美國在背後支持。

一樁樁,一件件,單獨羅列出來都是一段血淚史,近幾十年美國沒少爲這些事道歉,這也是以基辛格爲代表的那個時代的美國政客,所脫不開的幹系和罪過。

客觀分析,基辛格和總統支持南美的軍事政變,防止左翼勢力擴張,是爲了美國“後院安穩”,防止古巴革命被複制;打擊柬埔寨和老撾,是爲了把北越按在談判桌上。

可面對這些血迹斑斑的曆史,基辛格卻曾對這些事業引以爲傲,而在他的晚年,當時代變遷之後,這些“政績”褪去了顔色。

進入21世紀,美國人開始反思當初不擇手段爲自己謀利,導致無辜平民傷亡,政府背上道義負擔,那個年代的“明星人物”因此基辛格被按在了“戰犯”的座位上。

雖面對道德壓力,但基辛格從沒認爲自己做錯了什麽,他的一切戰略都是在白宮制定的,而且不是自己制定的,是和整個幕僚團一起決定的。

總統點了頭,部長們也同意,CIA是具體執行者,這都是國家意志而不是自己的意志,更何況其結果都是爲美國利益服務。

可事實勝于雄辯,美國的那段曆史體面與否,已有公論,難以辯駁。所以基辛格晚年的著作裏,大多談自己的思想和戰略,並分析國際未來局勢,對當年的作爲較少涉及或稍加美化。

他在演講中更是絕口不提自己的“豐功偉績”,也許這也表明了他的對過去的態度吧。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

1.《在權力與道德之間尋求平衡——評基辛格的"多極均衡論"》,劉靖華

2.《基辛格-尼克松的"宏大構想"、尼克松主義與冷戰轉型》,戴超武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