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白旗追殺到兩藍旗皇太極子孫對多爾衮一系的打壓持續了近百年

意智說曆史 2024-05-09 09:10:47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爲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藍牙音箱

編輯|t

引言

本篇中心人物:愛新覺羅.多爾衮,清朝第一位皇帝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清朝第二位皇帝皇太極的弟弟,清朝第三位皇帝順治的叔叔。

多爾衮出生于努爾哈赤時期,成長于皇太極時期,享盛于順治時期,但爲何卻在死後被鞭屍,其後代遭受近百年的打壓?讓我們回看這位飽受爭議的曆史人物。

(愛新覺羅·多爾衮)

一、多爾衮的強勢

事情的起因是公元1643年皇太極突然駕崩,未留遺言、未立繼承人,一時間皇宮人心惶惶,諸位王臣私相謀立。而最有希望取得皇權的有兩位,一位是皇太極長子豪格,一位便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衮。

豪格掌管八旗中的正藍旗,又隱隱有正黃、鑲黃兩旗勢力的支持;多爾衮掌管八旗中戰力強悍的正白、鑲白兩旗。兩勢力互不相讓,局勢緊張萬分。

而在這時候,順治的生母莊妃向多爾衮允諾:如果多爾衮擁立年僅6歲的順治爲皇帝,可讓多爾衮做攝政王。當時的順治僅6歲,如果多爾衮做攝政王,可謂權勢滔天。多爾衮便答應了莊妃的條件,于公元1644年擁立順治繼位。

(順治繼位)

多爾衮在當攝政王期間,可謂強勢震主。運用其強勢手腕,做了三件讓順治不能原諒的事。

一是囚禁豪格,搶奪正藍旗。在順治繼位後,多爾衮多次以攝政王的身份命令豪格出征,豪格也確實爲大清入主中原立下了赫赫戰功。

然而在順治五年,多爾衮卻以莫須有的罪名,欲判處豪格死刑。好在順治極力反對,這才讓兄長豪格免除死刑,但豪格最終還是被多爾衮幽禁,最終在獄中郁郁而終,年僅40歲,同時正藍旗也被多爾衮以爲順治皇帝加強護衛爲由強占。

(豪格入獄)

二是孝莊文皇後與多爾衮的關系暧昧不清。或許是孤兒寡母在皇宮中無依無靠,就算是兒子成爲了順治皇帝,已是孝莊文皇後的莊妃也不得不依靠多爾衮,以維持兒子皇權的穩固。孝莊文皇後與多爾衮的暧昧關系,雖然無明確記載,但無風不起浪,這令當時的順治敢怒不敢言。

三是稱呼上的壓迫。公元1644年,順治稱多爾衮爲“叔父攝政王”,公元1645年,順治稱多爾衮爲“皇叔父攝政王”,公元1648年,順治稱多爾衮爲“皇父攝政王”。從叔叔莫名其妙的變爲後爹,這擱誰身上都不得勁,更何況貴爲一國之尊的順治。

(順治尊稱多爾衮:皇父攝政王)

二、順治的報複,康熙、雍正的持續打壓

或許是皇太極在天之靈,不忍再看到自己的子孫被欺淩到如此地步,公元1650年,時年39歲的多爾衮外出打獵時,意外落馬,摔傷後很快就去世了。

(多爾衮墜馬)

多爾衮去世後,順治“極其悲痛”,追尊多爾衮爲“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追尊爲成宗義皇帝,喪禮依照帝禮進行舉辦。

但在多爾衮去世第二年,便有大臣舉報多爾衮生前多項罪名,如儀仗形同皇帝,懷有篡位謀逆之心等。于是早已隱忍懷恨多年的順治,下令將多爾衮的屍體挖出,當衆鞭屍並砍下多爾衮屍體的頭顱。

(順治對多爾衮進行清算)

私憤發泄完後,順治對多爾衮一系的勢力進行了重點打壓。先是沒收了多爾衮的正白旗,至此,上三旗(正黃旗、鑲白旗、正白旗)全部集中到皇帝手中。

然後順治將大哥豪格的後代調入多爾衮的兩個兄弟(多铎和阿濟格)掌管的鑲白旗,逐漸對鑲白旗的勢力進行滲透。多爾衮和多铎的後代也被調入正藍旗,由順治的堂兄弟、安親王嶽樂一族進行看管監控;阿濟格的後代被調入鑲紅旗,由順治的哥哥、和碩承澤親王碩塞掌管鑲紅旗並進行看管監控。

到了康熙時期,康熙共有24個順利成年的兒子。他將十八個兒子塞入下五旗之中,對下五旗進行全方位無死角的滲透。一旗通常有25個牛錄的兵力,康熙要求,王爺進入下五旗最少得拿到6個牛錄兵力,貝勒最少要拿到3個牛錄兵力,貝子最少得拿到2個牛錄兵力。

下五旗經過康熙這麽一折騰,共有80個左右的牛錄兵力被皇室拿走。

(康熙將諸多皇子調入八旗之中)

再到雍正時期,將皇子調入下五旗拿走牛錄,已經成爲慣例。長此以往,越來越多的牛錄兵力被皇太極一脈所掌控,而多爾衮及其兄弟所掌控的牛錄越來越少,到了乾隆時期,皇太極一系掌控的牛錄已經10余倍于多爾衮一系,多爾衮一脈自多爾衮生前極盛之後,在皇太極一脈持續不斷地打壓蠶食後,逐漸淪爲皇室附庸,再掀不起任何風浪。

(多爾衮一系的沒落)

三、乾隆的平反

時間流淌至乾隆時期,在經曆了順治、康熙、雍正三位千古明君的勵精圖治後,大清朝交接到乾隆手中時,正值盛世。乾隆帝望著太平無事的泱泱大國,好生無聊,便開始翻閱舊時政務,當他看到順治帝定罪多爾衮時,不由眼神一凝:多爾衮,真的罪該至此嗎?

(乾隆爲多爾衮平反)

乾隆開始查閱宮內曆史檔案,最終得出結論:“其時我世祖章皇帝,實尚在沖齡,未嘗親政也。夫睿王果萌異志,則方兵權在握,何事不可爲,乃不于彼時因利乘便。” 意思就是:睿親王多爾衮,當時兵權在握,如果想謀反,早就已經謀反了。

于是,在多爾衮一系已經凋敝式微、淪爲皇室附庸的百年之後,乾隆帝莊重的爲多爾衮進行了平反。平反的理由很簡單,但卻很有分量:“睿親王率衆入關,成一統之大業,厥功最著。”

(清軍入山海關)

是的,多爾衮一生戰功赫赫,最關鍵的一戰是成功攻破山海關,幫助大清入主中原,最終使得大清戰勝明朝,成爲了中華新一代的統治王朝。

光著一點,縱然多爾衮強勢自負,也足以讓多爾衮在清朝皇室祖譜中留下足夠鮮豔的一筆。

參考資料:

馮璐.多爾衮宗籍的削除與複入[J].蘭台世界,2021,(03):2.

2 阅读: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