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科創“星星點燈”,照亮京津冀發展新高地|新京報專欄

新京報評論5 2024-02-29 20:30:25
科技創新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最爲亮麗的色彩之一,也是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 “2·26重要講話十周年”系列評論 十年前的早春時節,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彙報,將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此後十年來,京津冀三地牢牢牽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協同發展邁向更高水平。十年後的今天,新京報評論部特別推出“2·26重要講話十周年”系列評論,以共同見證京津冀協同發展非凡十年。

▲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協同發展中心。圖/新華社

文 | 鄭偉彬

機械臂緊握鉛筆,自如遊走之間,一個卡通形象便躍然紙上……在天津市寶坻區京津中關村科技城,某科技公司一款機械臂展示的“絕活兒”,贏得了參觀者喝彩。

“我們在北京研發,在天津完成産品的試制和批量生産。”幾年前,總部仍在北京的這家科技公司,就將其生産線轉移到了天津的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公司産品負責人表示,自己每周二都坐著高鐵將北京總公司的研發方案帶到天津來。

數據顯示,自2017年正式破土動工進入實質性建設以來,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累計注冊經營主體已達1500余家,初步形成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與新材料、人工智能與智能制造、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四大産業集群。而這只是協同發展十年,京津冀大地上的科技創新累累碩果之一。

在中國的北方,過去十年間,京津冀區域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京津冀,這三個地理位置相鄰、曆史文化相連、經濟發展互補的地區,正通過協同發展的大潮,共同繪制一幅宏偉的發展藍圖。在這幅圖中,科技創新是其中最爲亮麗的色彩之一,是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

十年前,京津冀三地的發展還各自爲戰,科技創新資源分布不均,區域間合作少之又少。十年後,科技創新如同星星點燈,點燃了區域協同發展希望的火炬,引導著京津冀向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前進。

在這裏,有許多的企業、園區,以及科研人員、企業員工,見證了自己與企業的成長,也目睹了京津冀區域整體的蝶變。高速鐵路將三地緊密聯結,地理的邊界逐漸模糊,人才和資源的流動更加自由。這一切,都在爲京津冀的未來描繪著一幅更加宏偉的藍圖。

▲北京中關村智造大街。圖/新華社

三地共舞,創新主體精彩紛呈

在京津冀這片創新的熱土上,科技創新如同播撒的種子,經曆風雨,終成豐收。

2022年,京津冀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高達4260.9億元。與十年前相比,如同巨人的步伐,邁出了2.2倍的大跨步。

而根據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近期發布的《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3》,2013年至2022年,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從100增長到297.6,年均增速爲12.9%;而且,京冀、津冀間創新指數的相對差距縮小。

不僅如此,京津冀的RD經費投入強度爲4.28%,提高0.85個百分點,持續高于全國。同時,京津冀地區每萬常住人口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爲57.9人年,較2013年增長44.8%。其中,以河北的增速最快,達74%。

高投入與高密度的研究人員,帶來了豐碩的科創成果和更高的産出效率。2023年區域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70.3萬件,是2013年的6.7倍。2022年區域勞動生産率達到18.5萬元/人,較2013年基本實現翻倍。

同時,創新主體也精彩紛呈。2023年7月末工信部發布第五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示名單,京津冀上榜365家,占全國的9.9%,三地分別爲243家、59家和63家,累計共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00多家。

這些“小巨人”企業如同星星點燈,照亮了制造業、科技服務業的發展高地。這些“小巨人”的光芒,不僅代表著地區的科創成果,更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在承接與轉移的戰略之下,天津的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河北的“1+5+4+33”承接平台體系,則如同一座座的橋梁,連接著京津冀的過去與未來。它們不僅爲北京的企業和技術提供了更廣闊的舞台,也爲地區産業結構的優化和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截至2023年底,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累計注冊企業近5000家,累計爲1009家北京來津企業提供科技創新服務;2014年以來,河北“1+5+4+33”承接平台體系,承接京津轉入基本單位中北京占比近八成,廊坊、石家莊和保定承接北京轉入基本單位合計占比超四成。

回望過去十年,京津冀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留下了堅實的腳印。從研發投資的增長到創新主體的活躍,從産業鏈供應鏈的協作到區域經濟的互動,每一個成就都記錄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篇章。

▲2023年11月12日,工人在河北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管帶機廊道橋架上巡檢。圖/新華社

創新模式,夯實未來發展基礎

這些創新碩果的呈現,離不開京津冀協同發展下,科技創新合作模式的探索與建設。過去十年,我們見證了京津冀科技創新多種模式的不斷孕育、交織與升華,從而鑄就了一張多彩的創新圖譜。

在模式創新上,首先是京津冀三地創新定位的優化與轉變。北京的“高精尖”轉型、天津的“引進來”與“發展好”策略、河北的“接得住”與“升級跳”布局,共同構成了一個多維度、高效能的創新生態系統。

這一系統不僅推動了産業鏈的深度融合,也爲區域內的産業升級提供了清晰的路徑和強大的動力。

數據顯示,十年來,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13年的71.2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748.7億元,年均增長率26.5%。同時,産業格局方面,京津冀正協同編制氫能、生物醫藥等六大跨區域産業鏈圖譜,實施産業鏈“織網工程”,爲延鏈、補鏈、強鏈、優鏈提供“導航圖”。

其次是京津冀三地的優勢聯合“加法”與騰籠換鳥的“減法”。通過科技園區體制機制的創新,各城市的特色資源得以充分發揮,産業結構得以優化轉型。

這種優勢聯合不僅體現爲資源的整合,更是一種創新驅動的“加法”和結構優化的“減法”,從而共同搭建了一個高效、創新的協作平台。

北京的科技能力與天津的産業基礎、河北的制造優勢結合,推動了一系列創新成果的誕生。比如,新動力金融科技中心的轉型升級,不僅改寫了一座舊市場的命運,更爲金融科技産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因此,在京津冀城市群內,研産結合型的“共享創新”模式逐漸成熟,從“虹吸效應”走向“協同共享”。創新資源的集聚和科技成果的豐富,成爲京津冀地區最鮮明的特色。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在2022年底發布的《2022共享創新指數研究報告》就指出,京津冀三地共享創新指數的提高,反映了京津冀在知識溢出和技術共享方面的顯著優勢,特別是大型科研機構和大學的密集,爲區域創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而隨著産業鏈、創新鏈、供應鏈的協同融合,以合作園區爲載體,“共建共管”的模式成爲重要的創新舉措。比如,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等協同創新平台的建立,進一步促進了三地之間的産業活動和創新活躍度,加速了北京創新生態體系的輻射與傳遞。

通過這些模式的建設,京津冀地區的科技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推動著區域經濟的轉型升級,構築起一座座創新的高峰。在這裏,每一次創新都是對未來的一次探索,每一次融合都是對力量的一次凝聚。

正是通過這樣的創新模式,京津冀的科創成果持續湧現。每個案例的呈現,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曆程中的一個個亮點。這些案例既充分展示了區域內的創新能力和協作精神,同時也更加預示著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

一系列科技創新的應用,在交通、教育、醫療、政務等社會公共服務和産業發展中結出碩果。有了這些公共服務的不斷升級,更加便利化、普惠化,才能夠讓活躍于三地的科研人員、企業員工,可以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企業發展與産業建設的熱潮中去。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十年征程中,科技創新已經成爲連接這三地的最強音。我們不僅見證了一系列創新成就的誕生,更看到了一幅協作共贏的美好圖景。

十年協同發展,隨著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的建立,我們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未來,隨著更多創新策略的實施,京津冀的協同發展將不斷邁上新台階。

我們將能看到,這三地不僅在科技創新方面形成更緊密的聯動,而且在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實現全面融合,共同構建一個更加繁榮、可持續、和諧的區域未來。

撰稿 / 新京智庫高級研究員 鄭偉彬 編輯 / 何睿 校對 / 趙琳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