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車展驚現“皮尺部”和手電筒,外國車企在華陷入“生存遊戲”

創業邦 2024-05-11 11:41:13

作者丨潘磊

編輯丨海腰

圖源丨Midjourney

“皮尺部”在本屆北京車展,突然又出現了。

一些脖子上挂著車企胸牌、顯然是“專業觀衆”的人,拿著卷尺在展台上四處測量新車尺寸。

這種情況堪稱罕見。“皮尺部”是一個梗,一般指“衆泰汽車”推出的一些模仿保時捷設計風格的車型,用于形容抄襲成熟車型的現象。

但在北京車展上“皮尺部”的不同之處在于,這次不再是中國車企模仿外國車型,而是外國車企的技術專家拿著皮尺在展台上測量中國汽車。

甚至有日本車企的工作人員還打開手電筒,仔細研究比亞迪“漢”的座椅縫線,等等。

這是一個驚人的反轉,甚至有些恍如隔世。

因爲僅僅是在8年前的北京車展上,還到處充斥著奔馳、路虎、高爾夫的山寨仿冒車型。

但出現在本屆北京車展的日産總裁兼CEO內田誠(Makoto Uchida)說,他幾乎把日産執委會全部成員都帶來了。

急于改變日産在華銷量頹勢的日産總裁稱:“我們想要接觸和感受中國速度。”

根據汽車銷量統計機構“全國乘用車市場聯席會(簡稱:乘聯會)”提供的數據,以日産爲代表的日系品牌在華市場份額,已經從巅峰時期的大約24%,降至2024年3月份的14%。

內田誠後來甚至表示,面對在市場上表現日益強硬的中國車企,“日産已經陷入一場生存遊戲”。

在這種情況下,爲了能夠繼續留在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國已經連續15年汽車銷量全球第一),日産必須找到在中國市場的全新生存方式,並能夠匹配中國車企的發展速度。

他的這番表態,解釋了爲什麽北京車展到處都是拿著手電筒或者卷尺“觀摩”中國汽車的外國人。

但被北京車展震驚的不僅僅是他。

一、新能源車有創意,燃油車都是老款式

“我們對中國汽車有錯誤的印象,中國汽車企業並不比任何一家全球汽車企業遜色,韓國需要反思”。

據稱這是韓國KG集團董事長郭載善,在被問及參觀北京車展感受時的說法。

KG集團旗下的“雙龍汽車”,曾經參加過2012年北京車展,但目前已經在中國市場銷聲匿迹。

郭載善認爲,在(汽車)電子技術等方面,中國汽車有很多值得韓國學習的地方。

除了KG集團之外,據稱韓國現代汽車派出了一個超過1200人的龐大代表團,參觀北京車展。

這個代表團的人員包括高管、技術專家,甚至是采購、銷售和市場人員,等等。

但該消息未獲官方證實。

不過仔細研究中國汽車技術的不僅僅是各色技術專家,還包括一些大佬。

比如路特斯經典車隊董事總經理克萊夫·查普曼(Clive Chapman),他在北京車展上的蔚來展台,專門蹲下來觀看換電過程。

克萊夫·查普曼是路特斯品牌創始人柯林·查普曼(Colin Chapman)之子,大概率是一個狂熱的燃油車愛好者,但卻對換電産生興趣。

可能從這些外國人的視角看,中國人在汽車方面的創新頗爲不可思議。

比如可旋轉前排座椅的新車“極氪MIX”,這款車的前排座椅可旋轉180度,完全面向後方,甚至還能擺出一張桌子。

外國人對此的好奇在于,這或許能扮演餐桌的角色,或者可以打牌?

其他令老外費解的配置,還包括爲後排乘客提供一個43英寸的娛樂大屏,等等。

但在中國設計者看來,一切設計都能對應到用戶場景。

極氪一位高管稱,新能源汽車都非常有創意,但燃油車基本都是三五年前的款式。

現在的情況在于,歐美車企已經不再糾結于“車內卡拉OK是否必要”等問題,而是開始“對標”中國車企——比如只要比亞迪有這個功能,那麽一切就是合理的。

二、“中國豐田”超越豐田本尊

內田誠表示,自己5年前就在中國(當時他擔任日産中國管理委員會主席、東風有限總裁),但從未預料到有一天形勢會發展到今天這一步。

日産總裁稱,多數車企開發一款新車的周期是5—6年,日産最快可以做到24個月,但中國車企只需要18個月。

而且他坦承,要追上中國車企,只依靠日産自身已經無法完成這種級別的轉型了。

在他看來,整車廠商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對一款新車多元化需求,必須找到本土合作者,才能應對中國車企的産品力挑戰。

基于此,日産計劃與百度合作,以便在新車上爲用戶提供後者提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

作爲日本汽車的“頭領”,豐田汽車也在尋找“盟友”。

這家連續4年銷量全球第一的車企,已經和騰訊達成合作,以引入後者的大數據和雲計算服務。

在北京車展現場,也能看到脖子上挂著“Toyota”(即豐田)胸牌的高管,帶著翻譯,仔細研究中國品牌奇瑞的風雲A8車型,包括體驗車內智能系統等,並且用手機進行拍攝。

值得一提的是,風雲A8搭載的混動系統,其發動機熱效率達到了44.5%,而且在今年年初跑出了滿油滿電超過1400公裏的續航裏程。

有資料顯示,這款車的百公裏饋電油耗僅爲4.2L。

沒人知道這位豐田高管了解到這組數據時的心情,但豐田的“經濟省油”標簽,幾乎已經不複存在。

反差的一點在于,按照奇瑞一把手尹同躍的說法,奇瑞的戰略就是要做“中國豐田”。

從本屆北京車展的情況看,奇瑞這個“徒弟”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成功,已經在銷量上超出了豐田。

2023年奇瑞賣出了超過188萬台新車,同比增幅52.6%。

與之相對應的是,豐田去年在華銷量爲170萬台,同比跌幅爲12.4%。

最新消息是,豐田計劃引入比亞迪的DM-i混動技術,該技術被認爲在過去兩年比亞迪發動的“電比油低”價格戰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但這則消息還未獲得官方證實。

不過與日本車企的這些行動相比,以大衆汽車爲代表的歐洲車企,早已不再局限于拿著皮尺或者手機在北京車展到處測量或者拍攝了。

他們有更高明的招數——既學習技術,也進行投資。

三、從化學分子式開始,學習中國電池技術

自從1998年6月11日,上汽大衆首批21名技術人員前往德國,接受爲期3年的汽車開發全流程培訓以來,沃爾夫斯堡(大衆汽車總部所在地)爲中國汽車産業崛起培養了大批工程師。

據說直到現在,這個培訓項目依然在運行。

但從最近幾年開始,也出現了另一種情況。

2023年有消息稱,大衆汽車派出了近300名員工,前往動力電池制造商國軒高科學習電池制造技術。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大衆汽車的員工,是從基本化學分子式這種電化學基礎知識開始,直至電池包組裝,全面學習電池制造。

公開報道顯示,從2021年大衆汽車投資73億元人民幣,並成爲國軒高科最大股東開始,這種技術“遊學”就開始了。

在過去幾十年來,這種有關核心技術的“反向輸出”極爲罕見。

2023年,大衆汽車宣布向小鵬汽車投資7億美元(對應約4.99%股權),以共同開發電動車。

大衆這個傳統汽車巨頭,在當時一躍成爲小鵬汽車第三大股東。

到了今年,大衆又表示要和小鵬在EEA(電子電氣架構)方面進行技術合作。

事實上不僅僅是大衆汽車跑到中國“買技術”,其他傳統車企巨頭也有類似舉措。

2023年10月,Stellantis稱將投資15億歐元,以換取零跑汽車20%股權。

這家巨頭車企計劃在意大利投産來自零跑的相關車型,以供應歐盟市場。

另外,豐田也和比亞迪成立了合資公司,並采用後者的電池技術推出懸挂豐田車標的電動車。

這些全球車企上門尋求合作的原因之一是,中國車企普遍采用的域控電子電氣架構,顯著領先于傳統車企還在使用的分布式電子電氣架構。

基于此,有技術專家表示,外國技術專家在本屆北京車展上拿著皮尺、用手電筒打光觀察到的東西,其實並不是中國智能汽車的核心技術。

他認爲,中國汽車崛起背後,實際上是産業鏈的崛起,“從電池,到智能制造,智能駕駛,中央超算和域控器組合的電子電氣架構,等等”。

他稱,實際上這和幾十年來歐美傳統車企在燃油車方面實力較強是一樣的,“他們有一套屬于燃油車的核心技術産業鏈”。

該人士提醒,歐美主要是沒有仔細觀察中國車市的變化,“2004年比亞迪就在北京車展上展示了兩款電動車,但當時又有誰在乎呢?”

四、更多的“皮尺部”,更多的手電筒

20年前的北京車展可能太過遙遠,當時也的確沒有幾個人相信比亞迪能夠打造一個新能源帝國。

但在2016年的北京車展上,其實中國車企已經引起了外國車企的關注。

來自英國、意大利,但卻爲中國車企工作的一些設計師說,中國人已經在開發電動車型。

當時,東風CX3和長安CS95搭載了可觸摸中控屏。

不過在當時,這被歐美設計者認爲屬于花哨的“奇技淫巧”。

一些歐美車企代表認可中國車企的技術水准在提升,而且新車開發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但轉過頭來就開始質疑——這些新車是否匹配了高水平的安全性能?

直到2023年上海車展,來華參展的老外才對中國在汽車智能化方面的技術進步大呼意外。

同樣的,上海車展也出現了外國車企技術人員拿著皮尺測量中國汽車的情況。

據稱大衆汽車包了兩架飛機,帶著大衆、奧迪、保時捷的董事會成員飛往上海。

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直接表示,“今天誰能吸引中國消費者,明天誰就能拿下世界”。

他還專門跑到長城汽車展台,體驗相關車型。

奔馳董事會主席康林松,則體驗了比亞迪旗下的騰勢D9。

另外,蘭博基尼、法拉利、保時捷的高管,被拍到觀摩比亞迪仰望U8,並拿出手機拍攝。

豐田副社長中島裕樹(現爲豐田CFO),則體驗了紅旗L5的後排。

報道上海車展的外媒稱,外國車企高管對中國汽車制造商取得的快速技術進步感到震驚。

德國媒體甚至表示,德國車企已經處于“降級附加賽”。

有人總結稱,這些外國高管到了上海車展,是“帶著疑問來,帶著焦慮回”。

今年的北京車展顯然強化了這一點。

而另一種可以預見的情況是,在巴黎車展、慕尼黑車展、日內瓦車展、北美車展和東京車展等“五大車展”日漸式微的情況下,北京車展和上海車展已成爲全球技術創新風向標。

這或許意味著,以後這兩大車展會有更多的皮尺部,以及手電筒。

0 阅读:22

創業邦

簡介:關注創新經濟及其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