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奇思妙想,防止官員結黨營私,從民間找老儒輔佐自己辦公

孤寡老人講曆史 2024-04-08 16:07:46

明朝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十二月,大明中書右丞相汪廣洋被明太祖朱元璋賜死。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二月,中書左丞相胡惟庸又被朱元璋誅殺。

短短兩個月時間,明朝的兩位丞相就都被朱元璋給幹掉了。

胡惟庸和汪廣洋是否有罪?估計是有的,但是,他們被殺,歸根結底是明朝的皇權和相權之間發生了巨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

如胡惟庸任職丞相時,權勢高漲,史載:

專生殺黜陟,以恣威福。內外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取視之,有病己者辄匿不聞。由是奔競之徒,趨其門下。

這當然讓喜歡掌控一切的朱元璋不滿,以至于他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時,還專門下诏要求“令奏事毋關白中書省”,明言有事應該先找皇帝。

但顯然,胡惟庸、汪廣洋等人沒能看懂朱元璋诏令中的殺氣,或者看懂了,但對權力的迷戀和背後的利益集團不允許他們妥協,非要跟皇權分個高下。

于是,有了朱元璋的雷霆之怒,這份怒氣不單單是針對胡惟庸、汪廣洋及其黨羽們,主要是針對丞相制。

在幹掉胡惟庸之後,朱元璋馬上下令廢除中書省,不再設立丞相一職,下令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把相權、皇權集于一身。

這樣一來,皇帝要管的事就更多了,朱元璋當然樂此不疲,可他一個人的精力有限,大把的公務,他再怎麽勤政能幹,也要看著案牍歎氣。

于是,朱元璋就需要再搞個輔佐皇帝的辦事機構出來,後來,主導明朝朝政的內閣制,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

不過,在內閣制出現之前,朱元璋還嘗試過另一種制度,即四輔官制,因爲這項制度的嘗試失敗了,才搞起了內閣制。

所謂四輔官,早在明朝之前就有,各個朝代的定義不同,但顧名思義,就是輔佐官僚,打下手的。

朱元璋就是借這個名義,給自己找一些無害的輔政人才,並在丞相制廢除後,重新定一個無害的輔政制度。

洪武十三年九月,朱元璋正式設立四輔官,他從明朝各地優中選優,挑選出一些德行兼備、勤奮謹慎、精通經籍的“宿儒”到自己身邊,幫助自己處理政事,兼職教導皇太子:

丙午,始置四輔官,告太廟,以王本、杜佑、龔敩爲春官,杜敩、趙民望、吳源爲夏官。敕曰:“……命爲四輔官,兼太子賓客,位列公侯、都督之次……”

上述這些擔任春官、夏官的“宿儒”們可謂是一步登天,因爲他們不是從官員中選拔出來的,是完全從民間選出來的,屬于鄉間遺賢。

用朱元璋鼓勵這些新任四輔官的話來說就是:“且卿等昨爲庶民,今輔朕以掌民命。”

四輔官的級別比後來的內閣大學士略高,是正三品,他們主要職責類似皇帝的秘書,除了幫助皇帝處理一些較爲繁瑣的文字類型的工作,最主要就是幹一些人事和司法方面的複核工作,如《明太祖實錄》中記載朱元璋給他們的工作安排是:

命刑官聽兩造之辭,果有罪驗,正以五刑。議定,然後入奏。既奏,錄其所被之旨,送四輔官、谏院官,給事中覆核,無異,然後覆奏行之。有疑漱,則四輔官封駁之。

但朱元璋也嚴格規定了,四輔官沒有任何事務的決定權。

看起來,有了四輔官輔佐政務,皇帝集權,朱元璋應該高枕無憂了,可惜,四輔官制沒堅持到兩年,就被朱元璋自己廢掉了。

原因自然是這些四輔官們根本達不到配合皇帝處理政務的要求。

前面說了,這些四輔官是朱元璋專門從民間挑選出來的,爲什麽?因爲朱元璋擔心從官員中挑選四輔官,難免遇到盤根錯節的官場利益集團中人,重蹈胡惟庸等結黨營私的覆轍。

所以,朱元璋幹脆從民間選拔沒有任何官場經曆的儒者來擔任四輔官。

甚至于,朱元璋更進一步,不是挑選那些精力充沛的中、青年人才,他找的全是高齡老人,起步都是七十歲以上。

爲了照顧他們的身體狀況,繼而防備這些老儒也有了權力欲,朱元璋才以春、夏、秋、冬爲四輔官的官名,讓這些老儒們按照四季更替來輪換上崗,如春官就只在春季的那三個月值班,其余時間就休息。

這樣一來,朱元璋的一些顧慮是全部防備住了,可這些年齡基本到頭,且極少有官場處理政事經驗,本身還有些迂腐的四輔官們完全無法處理好政務,哪怕是輔助、複核類的簡單政務。

他們沒有爲官經驗,沒有處理政務的經驗,基于年齡,也無法很好的學習成長。

特別是每年只上崗三個月,政務的連續性無法保證,如需要長時間才能確定如何處理的政務,春季上崗的輔官接手,冬季上崗的輔官就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中間無法連接起來。

于是,嘗試了一段時間後,感覺這項制度不成功的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七月,正式宣布取消四輔官制。

幾個月後,即洪武十五年十一月,朱元璋效仿宋朝的制度,設置殿閣大學士,從官場中提拔輔佐皇帝的人才,分別輔佐皇帝和教導皇太子,也不分什麽四季輪換上崗了,每天都要值班。

因爲是從官員中選擇,朱元璋刻意壓低了這些殿閣大學士的品級,只定爲正五品,這項新的制度就是明朝內閣制的雛形。

從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到設立四輔官制,再到設置內閣,不難看出,朱元璋首要目的是集權,保證皇權的穩固,次要目的是防止官員結黨營私,這從四輔官的人員選擇和上崗時間就能判斷出來。

可惜,事情的發展從來不會完美無缺,老齡且無政務經驗的四輔官們無法達到朱元璋的要求,他只能被迫重新從官員中選擇輔政人才,爲降低這些輔政人才的威脅,才壓低他們的品級。

即便如此,朱元璋的理想也只堅持到他本人在世,在他之後,明朝的皇帝們限于繁瑣的事務,逐步提高殿閣大學士們的權限,直至內閣制成爲又一種丞相制。

參考文獻:《明史》《明史紀事本末》《明太祖實錄》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