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GDP跌出前三,增長率反超中國?日媒葫蘆裏賣的到底是什麽藥?

孤煙暮蟬 2024-02-19 12:06:30

最近我出了一期有關日本GDP排名下滑,世界第三經濟大國寶座讓位給德國的內容,引用的是日本著名右翼媒體《日經新聞》的信源。起初我以爲這事也就是一錘子買賣,出完了就拉倒了,結果沒想到如此又弄出了個令人哭笑不得的下文。

這兩天我在日經中文網的公衆號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它的標題是這樣的:《日本名義GDP跌出世界前三,增長率46年來首超中國》。顧名思義,這篇文章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是日本的名義GDP輸給了德國,跌出了世界前三;二是日本的GDP增長率超過了中國,這在過去46年來還是頭一回。

它的第一部分就是我在之前出過的節目講過的(日本GDP遭反超,反嘲德國經濟有病,同病相憐,病夫何必嘲笑病夫?),這裏就不再贅述了。我今天之所以要出這期內容,主要就想和大家好好探討一下它的第二部分,也就是“日本GDP增長率46年來首超中國”這個說法。

首先,開宗明義,按照日經中文在它們的文章裏頭提到的各項數據對比,“日本GDP增長率46年來首超中國”這個說法在它們的語境下算是成立的。也就是說去年日本的GDP增長率確實是比咱們的要高,但是日經在這裏用春秋筆法玩了一個文字遊戲——它們拿來和咱們比較的所謂GDP增長率,是名義GDP增長率。去年日本的名義GDP增幅是5.7%,比我們的4.6%要高出了1.1個百分點,所以日經才敢在他們的文章裏頭說,日本的(名義)GDP增長率在過去40多年來首次超過了我們。

所謂名義GDP增長率,簡單來說,就是在統計GDP增長時把通貨膨脹率也給算上。你如果不算通脹率的話,那就是實際GDP增長率。

通常來說,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總是伴隨著通貨膨脹的。這就好比咱們在公司或單位上班,周邊一片衣食住行的商販都是做我們的買賣的,我們公司或單位的收益好了,工資上漲了,消費力上去了,最後必然會帶動周邊物價的上漲。

你比方說去年公司或單位的人均基礎月薪漲了100,大家的手頭稍微寬裕了些,比較舍得花錢了。人人都舍得花,最後擡高了周邊的物價。你午飯常吃的豬腳飯原價20,現在漲到了25了,原本100塊能吃5碗,現在就只能吃4碗了。你的收入確實是上去了,但是你的錢相對來說就沒有那麽值錢了。不統計物價漲幅的算法就是名義GDP增幅,而統計了物價漲幅的算法就是實際GDP增幅。

正兒八經勤儉過日子的同志和朋友都知道,我們在家裏統計收支的時候往往是會把物價漲幅納入進來的,很少有說只看收入漲了多少卻完全不在意物價漲幅的。因爲通脹是個很討人厭的東西,這玩意稍微跑快一點,你的收入增幅就攆不上了。最典型同時也最極端的一個例子就是過去10多年我們的房價,這10多年很多出來參加工作的人收入多多少少應該都漲了,但即便如此,又有幾個人敢說自己的收入增幅跑贏了房價的呢?

我在這裏之所以要花這麽長的篇幅和大家解釋名義GDP增幅和實際GDP增幅之間的區別,就是爲了方便向大家揭穿日媒在它們的小作文中玩弄的小把戲:我們都知道經濟增長往往會伴隨著通貨膨脹,所以算上了通脹率的名義GDP增幅,通常而言,它就是要比不算上通脹率的實際GDP增幅更高的。雖然這種算法和我們的實際生活經驗並不符合,但是它在統計學上是說得通的。所以很多人老吐槽統計學,與其說它是一門追求邏輯嚴謹的數學,倒不如說是一門方便你操弄數字的定義學。

那麽問題來了,去年日本的名義GDP增幅是5.7%,我們的是4.6%,他們比我們的要高出1.1個百分點對吧?那麽中日兩國去年的實際GDP增幅,也就是擠出了通脹率的水分之後的數據又是多少呢?答案是1.9%和5.2%,日本的實際GDP增幅是1.9%,我們的是5.2%。

這組數字就很耐人尋味了。一方面,它說明了日經吹噓的所謂日本GDP增長率超過中國的說法真的就是靠吹起來的,5.7%這個數字是用1.9%的實際GDP增長率+3.8%的通脹率硬堆出來的。換句話來說,去年日本的通脹率是日本實際GDP增長率的足足兩倍,物價漲幅超過你實際收入漲幅的兩倍,而且你的實際收入漲幅幅度還很小,這一來一去,換算下來你其實是虧的。日本在這塊也就是占了紙面數據的光,得一下口頭便宜而已。他們的臉確實是比我們的大了,但是卻是靠自扇耳光扇腫的。

另一方面,我們去年的名義GDP增幅居然比實際GDP增幅還小,這就說明我們去年的通脹率其實是負的,中國經濟現在面臨的問題並不是通脹,而是通縮。大家的收入可能只是略有增長,但是因爲物價不增反減,所以我們的實際購買力反倒還更強了。人家從名義GDP增幅換算到實際GDP增幅都是往外擠水分,到了我們這兒可好,不光水分沒擠出來,體重反而還長了幾公斤。

這個事該怎麽看呢?我覺得有好也有壞。好的一面,這說明我們現階段的經濟增長很紮實,紮實到你都擠不出多余的水分來了;壞的一面,這說明大家現在普遍都不太敢花錢了,特別是相比之前來說。

人人都花錢會造成通脹,然後錢就會變得越來越不值錢;人人都不花錢就會導致通縮,慢慢地錢就會變得越來越值錢。錢越來越值錢難道不是好事嗎?對于個人來說是的,但是對于大環境而言就並非如此了。我們公司或單位給我們漲工資了,但是我們卻把錢攥在手裏不舍得拿出來花。我們不舍得花,公司或單位周邊的商販就沒有生意可做,他們沒生意做,就得通過拉低價格的方式來招攬顧客。

這種做法對那些做小本買賣的人來說其實是很傷的。萬一他們把價格拉低了還是沒人肯來消費,那最後就會導致倒閉潮。我們公司或單位周邊的飯館都因爲沒人消費而關門大吉了,我們最後就得被迫花更多的錢點外賣,又或者去更遠的地方吃飯,最後換算下來,還不如之前在附近的館子吃劃算呢。

日本經濟在過去“失落的30年”裏所遭遇的主要困境就是通縮。因爲經濟不景氣,日本人普遍變得越來越不願意消費;因爲日本人越來越不願意消費,所以日本經濟就一直起不來;因爲日本經濟一直起不來,所以日本人就更加不願意消費。整一個日本經濟最後就陷入惡性循環。

通縮的危害要遠比通脹大得多,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最好的狀態就是在保持溫和通脹的情況下不斷往前走。過去我們基本保持了這樣的發展節奏,現在我們的經濟遇到了一點麻煩,有陷入通縮的風險,要克服這個風險就得大家齊心協力。

我個人是很鼓勵大家都積極消費的,尤其是那些高收入人群,但我也清楚現在很多同志和朋友確實不太敢花錢了,因爲大環境不景氣,所以大家都想多屯點糧食過冬。如何刺激消費而不是刺激消費者,這是一篇大文章,光靠我們老百姓肯定是不夠的,上面也得持續發力。我們和日本還不一樣,日本頭上有個美國壓著,很多策略他們就是想用也不敢用,我們並沒有這樣的顧慮,這個優勢應該發揮好。

說到“刺激消費而不是刺激消費者”這個問題,還有一點我不吐不快,那就是媒體在這個問題上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在這塊千萬不要學日本,尤其是日經這種日本右翼媒體,爲了在輿論場上占我們一點口頭便宜,連最後那點體面都不要了。

《日本名義GDP跌出世界前三,增長率46年來首超中國》這個標題是《日經新聞》專供他們公衆號的,這在他們的日經中文網上其實是單獨的兩個新聞,日本人大概是爲了吸引流量和占我們一點輿論便宜,所以才把它們糅到了一起。這也就是發在我們的中文輿論場上過過嘴瘾、自欺欺人了,要是換做日本那邊他們也這麽玩,日經這麽做那就是妥妥要被日本網民罵死的節奏。

什麽叫做刺激消費者?這就叫刺激消費者。表揚誰、批評誰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讓大家都有錢花,讓大家都舍得花錢。爲了那點流量把大家夥都給刺激出輿論應急綜合症來了,真心不值得。

1 阅读:62

孤煙暮蟬

簡介:觀察世界,大國崛起之際;反省自身,小國博弈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