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與隆裕太後相逢,隆裕太後:“應該你跪我,還是我跪你”?

曆來有些現實 2024-04-26 21:00:33
在劇作《走向共和》中,編劇構建了一個虛構的場景,讓孫中山和隆裕太後在現實中得以相逢。

孫中山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是清王朝的掘墓人,隆裕太後是清政權的實際掌控者,二人勢不兩立,水火不容,怎麽會見面呢?

清朝的最後一任皇帝是溥儀,他是1908年11月登基的。當時光緒和慈禧同時到了陰曹地府,他們臨終前指定溥儀接任皇帝一職。

溥儀才3歲,還是個穿著開裆褲的娃娃,大小便都要讓太監和宮女伺候。抱上皇位的時候,他又是哭又是鬧。這樣一個孩子,肯定不懂政治,無法行使皇帝職責。

因此,溥儀的父親載沣被指定爲攝政王,處理國家大事。

對此決定,很多曆史學家感到奇怪。

在國內憲政呼聲一浪高過一浪,革命黨起義一波接一波的情況下,讓一個孩子擔任皇帝,給人釋放出一個大清朝沒人的信號。這無疑會動搖人們對清政府的信心,對愛新覺羅家族極爲不利。

慈禧爲何不讓載沣直接當皇帝?那樣的話,清朝說不定還能多掙紮幾天呢,這也是坊間共識。

大家的擔心果然不是多余的,武昌起義爆發之後,全國各地很快陷入動蕩,應邀複出的袁世凱手下的北洋軍將領在關鍵時刻,不服從清廷指揮,只認老袁。

袁世凱跟南方的革命黨勾勾搭搭,清王朝的統治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

宗社黨人本來有機會成爲朝廷關鍵時刻可以倚仗的中流砥柱,在關鍵時刻,革命黨人爲袁世凱送去無數助攻,接連暗殺了最爲頭硬的宗社黨人良弼等頭目,其他意志不那麽堅定的清廷大佬爲免于遭殃,也都選擇隨波逐流,載沣趕緊撂了挑子,他竟然解散了皇族內閣,宣布自己從此退出政壇,回家抱孩子去了。

載沣把一個爛攤子丟給了隆裕太後,希望奇迹能夠出現。

隆裕太後是慈禧的侄女,身上也有老佛爺的基因,也想做姑媽那樣的女強人,希望能力挽狂瀾,讓大清死裏逃生。

然而,隆裕太後生不逢時,趕上了民主潮流浩浩蕩蕩,只能眼看著大清滅亡,而束手無策。

1912年2月,在武昌起義爆發4個月之後,在袁世凱的“指導”下,隆裕太後跟南方國民政府簽訂協議,宣布宣統皇帝溥儀遜位。

這4個月中,發生了很多事,其中不少事鮮爲人知,比如孫中山先生進北京。

孫中山一生中曾經多次進京,跟北京有不解之緣。

在1894年,38歲的熱血青年孫中山,帶著自己的救國方略,以及對清政府的期望,第一次進京。

在進京之前,學醫的青年孫中山已經開始關心政治,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清政府腐敗無能,就像一個百病纏身,奄奄一息的病人。

孫中山看在眼裏,急在心上,給這個行將就木的病人開了一劑藥方,希望他能起死回生。

這個藥方,就是他經過了一個月的醞釀嘔心瀝血擬定的《上李鴻章書》。

該藥方很長,洋洋灑灑寫了十幾頁。他認爲,歐洲之所以稱王稱霸,到處搞事,表面上看是因他們船堅炮利、軍隊戰鬥力強;但是深層次的原因是人家的制度先進,能夠讓人發揮自己的潛能。

如果沒有先進的制度,就是堯舜這樣的聖人再生,也改變不了中國當時的落後面貌。唯一的辦法就是學習西方的經驗,推行他們的先進制度。說白了,就是實行改革。

可是當時孫中山只是一名平頭百姓,想要把自己的意見傳遞上去,比登天還難。

見慈禧和光緒,那是萬萬不能的,根本沒有這樣的先例。孫中山只好退而求其次,希望通過關系,將《上書》送到李鴻章手中。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孫中山之前在行醫過程中認識了澳門海防同知魏恒,和盛宣懷的堂弟是好朋友。盛宣懷跟李鴻章之間交情可不一般,二人是官商勾結的典範,關系自然非同尋常。

1894年6月,孫中山拿著盛宣懷的介紹信,求見李鴻章。

有盛宣懷的引薦,孫中山應該很順利地見到李鴻章,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爲孫中山去見李鴻章,時機選的不對。那年春天,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國王驚恐萬狀之下,向宗主國中國大哥求援。

5月底,清政府決定向朝鮮派兵,在6月6日到達朝鮮。早就想搞事的日本政府,也急不可耐地向朝鮮派兵,于6月9日登陸朝鮮半島,人數是大清軍隊的4倍。

中日兩國在朝鮮進行角力,戰爭陰雲籠罩半島。日本人爲此准備了十多年,大清毫無准備,李鴻章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是打是和,當時慈禧全然沒有了主意,李鴻章一時也亂了方寸。

所以,孫中山這次沒有機會能見到李鴻章,只是托人把書信遞了過去。這時候的李中堂焦頭爛額,怎麽看得進一個平頭百姓的上書?

孫中山的信如同泥牛入海,毫無消息,他只能帶著滿腹的惆怅,離開京城。

這次上書失敗,使孫中山意識到,讓清廷改革是癡人說夢,與虎謀皮,根本不可行。這次北京之行,讓孫中山徹底放下對清廷的幻想,決定通過武裝鬥爭推翻反動、腐朽的清王朝。經過無數次的失敗,革命終于成功,清朝被掃進曆史垃圾堆。

然而,實事求是地說,清廷並不完全是被革命黨人直接推翻的,而是手握重兵的袁世凱落井下石,用革命黨的勢力威逼隆裕太後,迫其交出權力。

革命果實從而被袁世凱竊取,孫中山也不得向老袁妥協,在1912年2月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讓袁世凱擔任。

此時的袁世凱心花怒放,一個月後在北京就任總統,爲實現帝王夢打下基礎。

此時的袁世凱深知,自己曾經是清政府舊臣,名聲有點欠佳,跟孫中山相差太遠。

他明白,想要稱帝的話,時機還不成熟。最好的辦法,就是把真實想法藏在心底,把自己打扮成一個進步人士,爲日後稱帝創造條件。

不得不說,袁世凱當時很清醒。全國百姓擁護孫中山,對于他讓位給袁世凱,有些人表示困惑,很多國民黨元老也表示不滿。爲了平息輿論,表現自己的大度,袁世凱邀請孫中山進京相見。

1912年8月24日,時隔8年之後,孫中山再次進京。當天17時30分,他乘坐的列車由天津抵達北京的前門東車站。

當時的前門東車站就在正陽門箭樓的一側,爲了借孫中山的威望收買人心,袁世凱爲這位潛在的對手還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

袁大總統還下令開啓了正陽門箭樓城門歡迎孫中山,這在以前可是只有皇帝才能通行的。袁世凱以此表示對孫中山的禮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當時孫中山被安排在石大人胡同迎賓館下榻,袁世凱爲了交流方便,特地把大總統府搬到了位于鐵獅子胡同的陸軍部大樓。

當晚8時,袁世凱爲孫中山在臨時大總統府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宴會。席間,袁世凱對孫中山評價很高,不吝贊美之詞。

之後,袁世凱和孫中山在京進行了多次會談(史料記載會談13次)。袁世凱不愧是政治老手,大陰謀家,一系列舉動讓孫中山非常感動,認爲對方是一心爲民,真心擁護共和制度。

8月28日,孫中山舉行了記者招待會,回答了《申報》和《大陸報》等報記者的提問。他開誠布公地說:“余與袁世凱開誠布公,面商一切。倘公舉袁世凱爲正式總統,余亦願表同情。”

當晚在袁世凱爲他舉行的宴會上,袁更是笑容可掬,舉杯祝詞說:“孫中山先生萬歲!”

孫中山在感動之下,也回禮道:“袁大總統萬歲!”

之後,孫中山再次接受記者采訪,表示說,既然袁大總統真心爲民,德高望重,我鄭重宣布,退出政壇,去忙修鐵路的事情了,再也不會競選大總統。

袁世凱聽了正中下懷,心中狂喜,在9月11日授予孫中山“籌劃全國鐵路全權”職務。

孫中山躊躇滿志,表示要在10年內修築鐵路20萬裏,以使國家富強。9月17日,孫中山滿載而歸。

孫中山在北京待了將近一個月,每天日程安排很滿,實際上根本沒有時間,去見一個下崗的過氣太後。而且清廷已經覆滅,隆裕太後在共和政府中也沒有擔任什麽職務,不像溥儀還有個遜帝的尊號,孫中山根本沒有必要見她。

真要是二人之間有過會面的話,孫中山肯定會以西方文明禮儀相待,絕不會像張作霖在1925年見溥儀那樣行跪拜之禮,借隆裕太後八個膽子也不敢苛求孫中山先生對她行跪拜禮,她那點兒權力根本出不了紫禁城,也就是幾個太監宮女表現上還對她客客氣氣,就連清廷宗室都不去請安了。

民國提倡的就是人人平等,早就廢除了跪拜之禮,隆裕太後如果真見到孫中山,最多也只能點頭示意。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當時的隆裕太後對清廷的滅亡痛心疾首,心中對孫中山自然是充滿著狹隘的仇恨。

事實上,在清廷覆滅一周年之際,郁郁寡歡的隆裕太後就撒手人寰,見自己的姑姑西太後去了,時年僅45歲。

曆史車輪滾滾向前,誰也擋不住,即使慈禧複生,亦回天無力也。

參考資料:《孫中山傳》北京出版社

13 阅读:8790
评论列表
  • 2024-04-26 23:06

    爲曆史作出了偉大的貢獻,避免了一場血雨腥風。

  • 2024-04-28 02:05

    國家的統一作出了貢獻、算得上是國家利益最大維護者的曆史名人了

  • 2024-05-25 18:52

    清亡于慈禧

  • 2024-04-27 12:39

    除了長的醜,人品才華淑德均無毛病

  • 2024-05-14 15:50

    毛筆字寫的是真好啊[點贊][點贊][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