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一共出現了四次兩宮皇太後並尊的局面,她們會是敵對關系嗎?

樓哥看明史 2024-04-18 11:01:31

前言:皇太後,是皇帝爲母親上的尊號。這裏的母親,可以是嫡母,也可以是生母。如果嫡母、生母都活著,那大概率就會有兩個皇太後,即所謂的兩宮皇太後並尊。

大明開國太祖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個兒子,其中嫡子五人。在他老人家看來,嫡長子“守邦以嗣大統”,其余諸子“藩屏王室以安萬姓”。兩宮皇太後並尊什麽鬼?還有皇帝會沒有嫡子嗎?

朱元璋與皇太子朱標劇照

然而曆史的發展,並不以老朱的意志爲轉移。此後的大明王朝多次出現庶長子,甚至庶第三子繼位的局面,而兩宮皇太後並尊的情況也出現了四次。那麽這些太後之間會和平共處呢,還是互相視爲仇敵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景泰朝:孫太後與吳太後

太祖朱元璋駕崩後,傳位皇太孫朱允炆,即建文帝。但在三年靖難戰爭之後,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造反成功,成爲了大明王朝第三位皇帝,即太宗。

太宗駕崩後,傳位皇太子朱高熾,即仁宗。仁宗駕崩後,傳位皇太子朱瞻基,即宣宗。宣宗駕崩後,傳位皇太子朱祁鎮,即英宗。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二月初八日,英宗爲聖母皇後孫氏上尊號曰皇太後。

孫太後劇照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十五日,發生了震驚朝野的“土木堡之變”,禦駕親征的英宗做了瓦剌人的俘虜。爲了穩定朝局,孫太後先是命宣宗庶子郕王朱祁钰監國,緊接著在九月初六日將他立爲新天子。當年十月,明軍在北京城下擊敗瓦剌軍隊,新天子的聲望達到頂點。

皇帝隨即對禮部尚書胡濙提出一個要求,尊自己生母宣廟賢妃吳氏爲皇太後。這事放在以前不可想象,但在北京保衛戰之後,皇帝手上籌碼大增,百官也只能捏著鼻子承認這個事實。

先是帝禦奉天門,謂禮部尚書胡濙等曰: “朕嗣承大統,義當尊親。其尊聖母皇太後爲上聖皇太後,朕生母爲皇太後。”—《明英宗實錄卷一百八十六·廢帝郕戾王附錄第四》

吳太後劇照

就這樣,大明王朝第一次出現了兩宮並尊的局面。孫太後向來跋扈,但現在吳太後的兒子是皇帝,這位上聖皇太後只能搬出仁壽宮,遷往紫禁城最東面的清甯宮居住。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日晚,蟄居南宮的英宗,在上聖皇太後的幫助下發動政變,重新奪回了皇位。二月初一日,重掌大權的孫太後下诏廢朱祁钰仍爲郕王。在歡度生日之後,孫太後才在二月初五日廢去吳太後的尊號,仍稱她爲“宣廟賢妃”。由此可見,朱祁钰在位期間,兩宮皇太後之間的關系一定是水火不容。

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正月二十日,英宗爲孫太後上徽號“聖烈慈壽”,這也是明朝第一個有徽號的皇太後。

孫太後與明英宗劇照

天順五年(公元1461年)十二月十六日,吳氏去世,享年六十五歲,葬于金山,谥曰“榮思”。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即位後,改谥曰“孝翼溫惠淑慎慈仁匡天錫聖皇太後”。

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九月初四日,孫太後去世,享年六十二歲,葬于宣宗景陵,谥曰“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後”。

成化朝:錢太後與周太後

英宗駕崩後,傳位皇太子朱見深,即憲宗。大明開國近百年,第一次出現了庶長子即位的局面。不但如此,皇帝嫡母錢皇後、生母周貴妃雙雙健在,新天子該如何應對兩宮並尊的局面呢?

周貴妃仗著兒子是皇帝,早早地就通過太監夏時向內閣放話,稱錢皇後久病,沒有資格做太後。但是此時的兩位內閣大學士李賢和彭時,都不是泛泛之輩。幾次硬頂之後,周貴妃無可奈何地敗下陣來。

周太後劇照

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三月初一日,憲宗尊嫡母錢氏爲慈懿皇太後、生母周氏爲皇太後。之所以錢氏有徽號“慈懿”,就是爲了區別嫡庶。

予一人躬承兩宮訓育,至于有成。嗣統之初,敢忘圖報?天欲兼隆于至養,固宜各極于尊稱。是用率籲衆心,參稽古誼。謹上冊寶,尊母後皇後曰慈懿皇太後,尊母妃皇貴妃曰皇太後。至情大義,庶幾兩盡無違。—《明憲宗實錄卷三》

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錢太後去世,享年四十二歲,谥曰“孝莊獻穆弘惠顯仁恭天欽聖睿皇後”,葬于英宗裕陵。爲了錢太後是否能夠和英宗合葬,朝堂之上曾有過一次激烈沖突。但是一心想著獨霸裕陵的周太後,最後還是被文官集團成功阻擊。

錢太後劇照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四月,憲宗爲周太後上徽號“聖慈仁壽”。當年八月皇帝駕崩,皇太子朱祐樘繼位後,爲祖母上尊號爲“聖慈仁壽太皇太後”。

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三月初一日,周太皇太後去世,享年七十五歲。先谥曰“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成聖睿皇後”,後去帝谥,改爲“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成聖太皇太後”。雖葬于英宗裕陵,神主卻不得祔享太廟。世宗朱厚熜即位後,將曾祖母的谥號改爲“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成聖皇後”,算是圓了她心心念念的皇後夢。

嘉靖朝:張太後與蔣太後

憲宗駕崩後,傳位皇太子朱祐樘,即孝宗。孝宗駕崩後,傳位皇太子朱厚照,即武宗。武宗駕崩後,因其無嗣,故而內閣首輔楊廷和援引《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條文,讓孝宗倫序最靠前的侄子:興獻王朱祐杬嫡長子朱厚熜,由湖廣安陸(今湖北鍾祥)赴京入繼大統,即世宗。

張太後劇照

當時朝政大權外由楊廷和,內由孝宗皇後、武宗生母慈壽皇太後張氏主持,在她們看來,朱厚熜只有過繼給孝宗,才能以武宗親弟弟的身份繼位。換句話說,新天子要稱呼孝宗爲皇考,改稱已經去世的生父爲“皇叔父興獻大王”,仍然健在的生母蔣氏爲“皇叔母興獻王妃”。

蔣氏也不是省油的燈,一聽說連兒子都沒了,頓時勃然大怒,當即拒絕入宮。朱厚熜跟老娘一唱一和,也表示這皇帝我不當了,你們愛找誰找誰。一番討價還價之後,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正月,新天子爲張氏加上尊號爲“昭聖慈壽皇太後”,爲蔣氏加上尊號爲“興國太後”。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三月,朱厚熜爲張太後加上徽號“康惠”,稱“昭聖康惠慈壽皇太後”。而在取得了“大禮議之爭”的階段性勝利之後,皇帝又在當年七月爲蔣氏上尊號爲“聖母章聖皇太後”。

蔣太後劇照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六月,朱厚熜將楊廷和徹底打倒,按了一個“制脅君父”的罪名,表明皇帝已經坐穩了龍椅。當年七月,朱厚熜爲生母加上徽號“慈仁”,稱“章聖慈仁皇太後”。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閏十二月,皇帝爲兩位太後再加上徽號,張太後稱“昭聖恭安康惠慈壽皇太後”,蔣太後稱“章聖慈仁康靜貞壽皇太後”。雙方徽號字數相等,顯然是皇帝在打張太後的臉。

由于兩宮皇太後不和,皇帝對張氏極不禮遇。張太後的弟弟建昌侯張延齡,被打入刑部大牢准備處斬之時,她不惜脫簪待罪,皇帝卻依然無動于衷,讓這位驕橫跋扈了數十年的“妖後”顔面無存。

亡何,奸人劉東山者告變,並逮鶴齡下诏獄。太後至衣敝襦席藁爲請,亦不聽。久之,鶴齡瘐死。及太後崩,帝竟殺延齡,事詳《外戚傳》。—《明史卷一百十四·列傳第二》

鍾祥明顯陵

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十二月初四日,蔣太後去世,享年六十二歲,谥曰“慈孝貞順仁敬誠一安天誕聖獻皇後”,葬于承天府睿宗(即世宗生父)顯陵。

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八月初八日,張太後去世,享年七十二歲,谥曰“孝康靖肅莊慈哲懿翊天贊聖敬皇後”,葬于孝宗泰陵。

萬曆朝:陳太後與李太後

世宗駕崩後,傳位裕王朱載坖,即穆宗。穆宗駕崩後,傳位皇太子朱翊鈞,即神宗。

裕王正妃李氏,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二月冊爲裕王妃,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四月去世。當年九月,監生陳景行女之女陳氏被選爲裕王繼妃。而神宗的生母李氏,原先不過是陳王妃的宮人。

穆宗即位後,冊立陳氏爲皇後,冊封李氏爲貴妃。神宗即位後,又是兩宮並尊的局面。按照憲宗朝的規矩,只有嫡母加徽號。但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七月,新天子爲嫡母和生母同時上徽號,居然也沒有文官出來反對。

茲謹稽祖宗舊典,博采廷臣公議。恭上聖母皇後尊號曰仁聖皇太後,聖母皇貴妃尊號曰慈聖皇太後。庶兩盡于尊親,用並成乎孝養。—《明神宗實錄卷三》

陳太後劇照

但是和劍拔弩張的景泰朝孫太後與吳太後,成化朝錢太後與周太後,以及嘉靖朝張太後與蔣太後相比,萬曆朝陳太後與李太後之間,稱得上是親密無間,毫無矛盾。

陳太後曾因勸谏穆宗不要流連于美色,被勒令遷居別宮。當時神宗還是皇太子,每天朝見父皇、母妃之後,都會去偏宮向陳皇後問安。等到即位之後,更是對兩宮皇太後都極爲孝順,連《明史》都對此多有誇贊。

初,神宗在東宮,每晨谒奉先殿、朝帝及生母畢,必之後所問安,後聞履聲辄喜。既嗣位,孝事兩宮無間。—《明史卷一百十四·列傳第二》

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三月,神宗爲陳太後加上尊號爲“仁聖懿安皇太後”,李太後尊號則爲“慈聖宣文皇太後”。

李太後劇照

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八月,皇長子朱常洛出生,神宗爲兩宮皇太後再上徽號,陳太後爲“仁聖懿安康靜皇太後”,李太後爲“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後”。此時的神宗略有些飄,竟然提出要爲李太後多加兩個字的徽號,幸虧被大學士張四維等人勸阻。

四維等疏言: “皇上孝奉慈闱,以天下養。百順承歡,極隆無二。此天親固然,人莫得而議也。至于兩宮典禮,則有祖宗之家法,古今之通制,豈可違越?況尊稱大典,關系尤重。將告之郊廟,頒示四方。皇上睿智明達,倫制兼盡,豈可以非禮奉親,自陷于過舉?以幹萬世之公議耶?臣等謹遵聖谕,改擬二號進覽。所有字數,未敢增加。”—《明神宗實錄卷一百二十七》

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七月十三日,陳太後去世,谥曰“孝安貞懿恭純溫惠佐天弘聖皇後”。由于並非原配,故而雖然葬于穆宗昭陵,卻只能別祀于奉先殿別室,不能祔享太廟。

明神宗劇照

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十一月十四日,神宗長孫朱由校(即明熹宗)出生,外加十九日又是李太後的六十大壽,雙喜臨門之下,皇帝給母親加上徽號,稱爲“慈聖宣文明肅貞壽端獻恭熹皇太後”,字數都趕上谥號了。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二月初九日,李太後去世,享年六十八歲,谥曰“孝定貞純欽仁端肅弼天祚聖皇後”,葬于穆宗昭陵。

結語:雖然有禮法的約束,但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所以兩宮並尊之時,貌似嫡母皇太後身份更高,但享有實權的一定是那位生母皇太後。比如郕王朱祁钰即位的合法性來自于孫太後,但她還是拿吳太後沒辦法。

又比如英宗在遺诏中強調了“皇後他日壽終宜合葬”,周太後還是敢于提出將錢太後葬于他所。再比如張太後是孝宗皇後、武宗生母,但是面對蔣太後和世宗母子依然節節敗退。甚至被認爲關系最和諧的陳太後和李太後,神宗心底裏也有讓生母壓倒嫡母一頭的想法。

所以禮法是禮法,人情是人情,在古代,有兒子和沒兒子的區別,真的太大了。

1 阅读:116
评论列表
  • 2024-05-08 20:24

    地位上來說,肯定皇帝的嫡母更爲尊崇,但皇帝生母權利更大,享受的待遇往往更多些,畢竟母以子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