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澱街道“牆上藝術館”竣工亮相,校門口灰色空間煥新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4-05-11 17:15:33

校門口擁擠狹窄的步行道,變身亮眼的街頭藝術空間。記者近日獲悉,由海澱街道聯合萬泉小學打造的“牆上藝術館”已竣工亮相,11個立體櫥窗以“我的童年”爲主題,融入街道居民的童年記憶和萬泉小學的校園生活。原有的步行空間也得到拓寬,爲家長接送學生提供便利。

“以前一到上下學時段,半邊馬路都擠滿了人,還有不少電動車、汽車,非常堵。”說起改造前,一位學生家長忍不住抱怨。據了解,由于原有的校園圍牆與主街道距離過近,大量前來接送的家長滯留在校園門前,常常引發交通堵塞。

在街道牽頭組織下,萬泉小學與海澱園林工程設計所、中央美術學院等設計單位,以及責任規劃師多方商討,對步行道和大門前的場地進行拓寬,並打造“牆上藝術館”,爲來往行人提供更加舒適的體驗。

“現在這個步行道拓寬了不少,萬泉小學主動將院牆的擋牆向後退讓了1米。”街道責任規劃師付斯曼介紹,設計團隊不僅拓寬了步行道和學校大門前的場地,還重新梳理了步行線路以及出入口。空間擴展後,沿街空間被打造成“牆上藝術館”,使街區牆面從單一的隔離功能提升爲具有文化屬性的公共空間。

記者看到,“牆上藝術館”由11個立體櫥窗組成,邊框與連接的牆面塗成了充滿生機的綠色。設計團隊將“牆上藝術館”定義成“流動的舞台”,展示窗內的內容將進行周期性更換。首次展示的櫥窗設計以“我的童年”爲主題,融入街道居民的童年記憶和孩子們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包含萬泉小學特有的體育、文化、藝術、心理輔導、科技創新及樂團等不同內容的課外活動。

在田野上奔跑嬉戲、在街邊吃糖葫蘆、成爲宇航員登上太空……以時間爲線索,“牆上藝術館”將不同時代具有獨特性的童年體驗和校園生活以情景化的方式加以表現。運用3D打印、數控切割等技術手段,櫥窗的呈現融合雕塑、繪畫、攝影、裝置等多種展示形式,精彩生動,引人入勝。無論是家長、孩子還是其他的本地居民,大家在街道上走過時,都能看到自己曾經熟悉的童年生活,感受時代變遷。家長等候區的人行道上方還增加了雨棚,櫥窗之間也增加了休閑座椅,方便行人停留小坐。

改造後的校門前空間,獲得學生家長的贊許。“地方大了,接送孩子也沒那麽亂了。”一位學生家長笑著說,等孩子放學的時候,她都會到櫥窗看一看,很有趣味。

“海澱街道作爲建成區,已不適用大拆大建的粗放式建設方式。我們希望通過選取一系列空間節點,對零星地塊、閑置地塊、小微空間進行改造,達到社區空間品質提升和功能塑造功效。”海澱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林日盛介紹,去年海澱路上的“牆上博物館”落成,將原有的破舊圍牆改造成文化休閑空間。在“牆上博物館”與“牆上藝術館”中間,中關村廣場也正在進行更新改造,將打造公園式商業街區。“這三點將成爲新的街區‘打卡線’。”林日盛說。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