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額網貸拖欠不還?切忌心存僥幸

河南法制報 2024-03-26 10:10:34

□河南法制報記者 李傑 通訊員 覃浩銘

  基本案情

 2022年8月,淇縣的張某某通過某網上小額貸款App,與廈門某融資公司簽訂個人信用消費貸款合同,向該公司借款4800元,約定借款期限12個月,年利率24%,同時由廈門某擔保公司提供擔保。2023年1月,張某某未如約償還本金及利息,廈門某擔保公司按約替其代償後,又將該筆債權轉給鄭州某咨詢公司,並向張某某履行了通知義務。後鄭州某咨詢公司將張某某訴至淇縣法院。

  判決結果

  淇縣法院依法向被告張某某送達開庭手續,並說明本案情況。張某某對借款並無異議,表示願意調解。隨後,法院工作人員向原告鄭州某咨詢公司轉述情況,原告表示同意調解。雙方達成調解意見,張某某當場償還本金利息共計3500元,原告鄭州某咨詢公司向淇縣法院申請撤訴。

  法官提醒

  廣大群衆要樹立合理的消費觀念,盡量避免超前消費,即使逾期也勿逃避,可積極與出借人協商,采取延長還款期限、提供擔保等方法履行義務,切忌存在“拖著就不用還了”的僥幸心理。

  ●誤區一:小額貸款不上征信,不還影響不大。在實踐中確實存在很多借款公司的逾期記錄不與征信系統聯網,故在逾期未還的第一時間並不會影響借款人征信,但相關案件一經起訴,法院作出有效判決,出借人申請強制執行後,法院就可能將借款人列爲失信執行人,一樣會影響征信。

  ●誤區二:出借人追要欠款成本過高,可能不追債。部分借款人認爲,出借人遠在他省,若起訴會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成本,故不會主張這些小額借款。然而,目前我省法院已全面開通網上庭審,當事人只要提出網上庭審申請,經法院准許後便可在家開庭,大大降低了訴訟成本。

  ●誤區三:換掉手機號,出借人就找不到“我”。部分借款人借款逾期後,會采取卸載App、更換手機號等行爲逃避催債。其實,貸款平台留存有借款人申請貸款時登記的基本信息、緊急聯系人信息、身份證照片、送達地址確認書等,出借人依據上述信息,通過法律程序主張借款,法院通常予以支持。

  ●誤區四:利息不合法,不用還。大部分網貸平台在與借款人簽訂協議時會約定較高利息,部分借款人認爲利息過高屬違法,不用還。據相關規定,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約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是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合同成立時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四倍的除外。例如,2024年3月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四倍爲13.8%,即使雙方約定的利率過高,也僅指超出13.8%的部分不會得到法院支持,借款人仍要支付13.8%的利息。⑮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