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恐襲,疑點重重

長安街知事 2024-03-26 12:35:13

俄羅斯當地時間3月22日晚8點左右,4名身穿迷彩服且未蒙面的男子闖入莫斯科西北近郊的一座音樂廳,朝觀衆席近距離開槍並投擲燃燒彈。

一時間,槍聲、尖叫聲、爆炸聲響徹音樂廳。據俄偵查委員會24日公布的數據,恐襲已造成137人遇難。

當地時間3月2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美國試圖讓所有人相信,莫斯科近郊音樂廳恐襲中沒有“烏克蘭痕迹”,而是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所爲。俄方知道這起恐怖襲擊是激進分子實施,但俄方更關心雇主是誰。

耐人尋味的是,恐襲發生前,俄羅斯剛結束第八屆總統大選。恐襲發生後,有人著急認領,有人始終否認。幕後黑手、行動方式尚有諸多疑點,美國是否提前獲知恐襲卻秘而不宣?

“在事件沒有調查清楚的情況下,就出面說是哪個組織所爲,或者說與哪一方勢力沒有關系,本身就不符合邏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著名反恐問題專家李偉在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知事會客廳”直播節目(回放「鏈接」)中分析稱,美國、烏克蘭以及歐洲一些國家在判定上都有一點操之過急,現階段無法完全撇清烏克蘭與此事的關系。

針對恐襲余波將如何影響俄烏局勢,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亞研究所副所長尚月表示,此次恐襲無異于一起黑天鵝事件,將對俄烏沖突起到一定的刺激和沖擊的作用,這場沖突的烈度正在上升。

直播截圖

時間、地點有何玄機?

知事:從時間上看,襲擊發生前一天,俄羅斯總統大選剛落下帷幕。在地點上,恐怖分子選擇了莫斯科近郊的一個音樂廳,這是否有其他意義?其目的是什麽?

尚月:從地點上來說,克拉斯諾戈爾斯克市離首都莫斯科市非常近,而恐襲發生之處是一個著名的綜合性建築,音樂廳大概能容納6000多人,恐怖分子就是要選擇這種大型的人群聚集的場所。

從時間上看,可以注意兩點,第一個是周五的晚上,去娛樂消遣的市民會很多。另一個重點是,前一天中央選舉委員會剛剛正式公布了大選的結果,俄現任總統普京在選舉中獲勝。

大選期間,俄羅斯聯邦安全局以及其他執法部門都是高度戒備的,80萬個投票點都設有攝像頭等安保措施。但是選舉之後,整體上出現了一個安保的松懈期,這也有可能成爲了被恐怖分子所利用的漏洞。

幕後黑手會是誰?

知事:恐襲發生之後,雖然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第一時間出面認領,甚至還發布了所謂恐襲第一視角的視頻,美國白宮方面以及美國媒體也稱是極端組織實施了襲擊,但俄羅斯官方尚未予以證實,同時俄調查機構和主流輿論均認爲此案與烏克蘭有關,那麽這次恐襲背後的黑手究竟是誰?

李偉:首先,在事件沒有調查清楚的情況下,出面說是哪個組織所爲,或者說與哪一方勢力沒有關系,本身就不符合邏輯。

“伊斯蘭國”第一時間表示,其分支機構“呼羅珊省”制造了這起事件,但俄方在調查當中發現,他們在網上發布聲明的模板是過去所使用的,而現在已不再使用,這是疑點之一。

其二,從以往“伊斯蘭國”所認領的恐襲事件來看,有些事件與“伊斯蘭國”並沒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但是他們也曾發表認領聲明。

此外,烏克蘭到底和這起恐怖襲擊事件有沒有關聯性?目前來看,美國、烏克蘭以及歐洲一些國家在判定上都有一點操之過急。烏克蘭是一個大概念,它可能指的是烏克蘭政府的某些部門,也可能是烏克蘭境內的極右恐怖勢力等。因此,美方在沒有完全理清烏克蘭這個概念當中的一些細分概念的情況下,就完全撇清烏克蘭與此事的關系,且未拿出實質性證據,在邏輯上站不住腳。

當地時間3月22日,俄羅斯莫斯科近郊一音樂廳遭遇恐怖襲擊,現場燃起大火。圖源:視覺中國

行動有何不同?

知事:此前公布的嫌疑人視頻顯示,他們被捕後迅速認罪,不同于“伊斯蘭國”的行事風格,此次恐襲的行動方式與“伊斯蘭國”之前的多次行動存在哪些不同?

李偉:任何一起恐怖襲擊都帶有實施者所屬組織的特征,而這一起莫斯科恐襲事件,與以往“伊斯蘭國”及其分支機構所煽動蠱惑的事件有兩個根本性的不同。

第一,“伊斯蘭國”打著宗教旗號,以極端的意識形態來驅使一些人從事恐怖襲擊活動,這是它的一個根本性特征。但目前公布的調查顯示,這一次招募者采用金錢誘惑或收買,即買凶殺人的作案方式,而這種方式與以往“伊斯蘭國”及其分支所關聯的恐怖襲擊存在本質上的不同。

第二,“伊斯蘭國”及其分支所進行的恐怖襲擊活動,往往要求實施者達到“殉教聖戰”的目的,但這一次襲擊者在俄羅斯的反恐力量能夠及時反應之前就逃離了現場,並且提前規劃了逃亡路線,又與“伊斯蘭國”的行事作風大不相同。

從左至右分別爲此次襲擊的嫌疑人米爾佐耶夫、拉恰巴利佐達、法裏杜尼和法伊佐夫。圖源:央視新聞

知事:據恐襲事件嫌疑人招供,一個月前招募者通過社交媒體Telegram與他取得聯系並提供了武器,利用網絡的方式就達到了招募人手、實施恐襲的目的,應當如何看待這種變化?

李偉:自從國際社會加強了對恐怖主義的打擊力度後,恐怖組織和恐怖分子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多地轉向了社交網絡。

有一種提法叫做網絡恐怖主義,即恐怖組織把網絡作爲宣傳、招募、募資、策劃的新陣地。近些年,歐洲不斷遭遇獨狼式的恐怖襲擊,一些人在網上受到極端主義的刺激後,出現了自發進行恐怖襲擊的行爲。

所以,眼下網絡反恐問題,成爲各國面臨的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

美國只是旁觀者?

知事:據報道,早在3月7日,美國駐俄羅斯大使館就警告稱,“極端分子”正密謀未來幾天內在俄羅斯首都發動襲擊。但俄駐美大使卻表示“美方沒有提前告知俄駐美大使館‘有人准備在莫斯科發動恐襲’的消息,事件發生後美方也沒有與俄方分享任何有關信息”,對此應當如何理解?美國又有何目的?

尚月:在大選前的3月7日,美方在警告中甚至點出了“音樂會”這一要素,俄羅斯方面肯定也收到或者說關注到了美方的這樣一個警告。

但美方的目的,可能是希望在俄羅斯大選前制造恐慌,對整個俄羅斯社會以及民衆心理造成負面影響,從而破壞俄羅斯的穩定。

李偉:首先,美國到底有沒有確鑿的情報來證明恐怖分子要針對俄羅斯的一些人員聚集的公共場所發動恐怖襲擊,如果有的話,那爲什麽警告中指出的有效時間是48個小時?

其次,如果美國獲取了涉恐的情報,卻不跟俄羅斯分享,有負國際道義。而恐襲發生之後,美國官員又表示美國政府沒有預先掌握俄音樂廳遭襲擊的信息,這與最初的警告又相互矛盾。

可以說,美方的警告全然不屬于情報共享的範疇,其中並未涉及所依據的情報是什麽,獲取的渠道是什麽,哪些人有可能參與恐怖襲擊活動等核心要素。這樣的警告反而像一個煙霧彈,讓俄反恐部門陷入無所適從的狀態。

其實,美國經常在全球發布一些涉恐的警告,有些確有所指,但大多數時候都沒有類似事件發生。所以,阻止反恐從來不是依靠警告實現的,而是需要更加紮實的國際反恐合作,特別是情報交流與共享。

當地時間3月24日,俄羅斯莫斯科一音樂廳大樓遭到恐怖分子襲擊後,救援人員在工作。圖源:視覺中國

知事:當地時間25日,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紮哈羅娃發文表示,近年來極端組織調整了計劃,現在該組織主要針對美國的敵人和對手,包括伊朗、敘利亞的合法政府以及俄羅斯等,這可真是一種奇怪的巧合。可以說,美國和全球很多恐怖組織都有千絲萬縷聯系,包括基地組織都曾是美國資助的,那美國在這場恐襲中可能扮演了什麽樣的角色?

李偉:由于俄烏沖突,美國領導的北約正全面制裁俄羅斯,其試圖利用這場沖突拖垮俄羅斯之心也是昭然若揭。具體到此次恐襲事件,美方的警告究竟是爲了俄羅斯的安全著想還是制造混亂,恐怕只有美方自己心裏有答案了。

但在反恐問題上,美方究竟是何立場值得質疑。首先,美國在國際上以暴制暴催生了很多恐怖組織。其次,美方在處理恐怖組織上存在嚴重“雙標”,只攻擊對其及其盟友構成威脅的恐怖組織,甚至利用一些恐怖組織,在與其意識形態、價值觀念不同的國家,制造恐怖襲擊事件。

在反恐問題上美方的工具主義,是嚴重阻礙當前國際反恐合作的一個最主要的因素。

如何影響俄烏局勢?

知事:恐襲發生後,烏軍于24日淩晨對克裏米亞發動襲擊,擊中了俄軍兩艘大型登陸艦、一個通信中心以及俄海軍黑海艦隊使用的其他基礎設施。與此同時,烏克蘭首都基輔和利沃夫地區遭到了俄羅斯的空襲,那麽此次事件將會對俄烏局勢産生怎樣的影響?

尚月:此次恐襲無異于一起黑天鵝事件,將起到一定的刺激和沖擊的作用。毫無疑問,這場沖突的烈度正在上升。

首先,俄羅斯加大了對烏克蘭的打擊力度。過去一段時間,俄羅斯已經很少再直接攻打基輔,而最近又恢複了對基輔的打擊。同時,俄羅斯發動的大規模空襲,對包括水電站、水壩在內的基礎設施都産生了影響。

另一邊,烏克蘭從大選前後就已不斷加強對俄羅斯境內的打擊,包括對克裏米亞地區以及俄烏邊境地區,使得局勢持續動蕩。

此外,俄總統普京等俄方官員已逐漸開始使用“戰爭”這個詞,而非最初的“特別軍事行動”一詞。如果最終證實是烏克蘭所爲,或者認定烏克蘭在背後提供了某些支持的話,俄羅斯必定會在戰場上強烈反擊。

1 阅读: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