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教授:我始終想不明白,中國靠什麽維系了數千年的文明大統一

陋室文史 2024-05-13 17:13:45

中國的曆史可以說是非常的博大精深,三皇五帝的傳說,唐宋的輝煌,都吸引著無數的曆史愛好者不斷研究下去。

隨著全球化的到來,國外很多學者也開始紛紛的研究中國曆史,但是由于漢文化太過于難以理解,很多國外教授經常發出一些疑問。

比如一位英國教授就曾經說過,他說:他始終想不明白中國是靠什麽維系了數千年的文明統一?

要知道國外的那些王朝,無論是羅馬帝國還是拜占庭帝國,都沒有逃脫分裂的命運。

一、生存影響

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在幾千年的時間裏面,都維持著民族統一的狀態,其實和一開始的生存環境有著莫大的關聯。

衆所周知,我們國家的上古神話爲我們描繪了一個紛繁離奇的社會,在那個時候,上古先民們居住在大平原上。

一開始大家都是不同的部落聚居,後來黃帝作爲首領統一了各部落,並且命令倉颉造字,讓我們中華文明有了可以承載的媒介。

因此可以看出中華文明的源頭逃不開兩個字——團結。

到了三皇五帝時期,舜作爲中國道德教化的鼻祖,可以說在他的執政時期將中華的上古文明帶入到了部落文明。

後來由于大禹治水有功,舜甚至把王位也禅讓給了他,隨後大禹開創了夏朝,真正意義上的封建時代來臨了。

從一開始中華子孫都是因爲團結才生存了下來,無論是相互依存的農業社會,以物易物的狀態,還是說大禹治水期間,所有人同心同德,衆志成城,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爲所有人擰成了一股繩。

中國又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人們信奉的就是男耕女織。男女都要工作,但是有著不同的分工。

在這樣的環境下,所有人都認爲自己對社會有著充足的貢獻,這就造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所有中國人在這個國家生活著的時候,都會有強烈的認同感。

這種認同感又會反作用于人們的團結意識,所以無論什麽樣的勢力介入都無法打破中國人的共識。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度量衡也統一了,後世對秦始皇的研究認爲嬴政之所以要這麽做,也是出于大一統的思想。

他認爲,既然是一個王朝,就不應該有其他的標准,所有人都應該實行一個標准,比如說文字、比如說各種器物的規格。

因此,才會有“書同文、車同軌”。

也正是因爲秦皇這種遠見思想、做出的這些政策,才會讓華夏文明真正意義上的走向統一。

秦朝的建立意義重大,在這一時期,所有人潛意識中的團結概念真正具象化的成爲了常識。

秦朝以後,無論是西漢,東漢時期,幾乎都延續了嬴政的政治策略或者說家國理想。

東漢末年,曹操之所以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實際上也是利用了老百姓對于漢家天下的歸屬感,這足以證明大一統的觀念有多麽的深入人心。

二、思想統一

說到最能夠影響中國人的學說,非儒家思想莫屬。

作爲先秦時期的一種學說,儒家思想可以說是伴隨了封建社會的發展。

千年的曆史過去,中國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或者說已經和儒家思想深度綁定了。近代以來,特別是清王朝被推翻以後,革命的大潮席卷全國。

“自由,開放,包容”的西方思想,被更多的人們所接受,因此有一些學者就提出“儒家思想是有害的”。

他們認爲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國人的思維,甚至極端地認爲儒家思想在毒害中國人,也正是因爲有儒家思想的掣肘,才讓中國近代沒有誕生出科學技術。

這種說法到底對不對呢?當然是錯誤的!

要知道,統治階級確定什麽樣的思想去控制人民,並不是這種學說的錯誤。

儒家思想一直秉持著三個理念,那就是禮治、德治和人治,其中禮治規定了長幼尊卑的觀念,這也成爲了一些學者攻擊的點。

他們認爲長幼尊卑不就是階級觀念嗎?這是一種落後的觀念。

但實際上,儒家思想中的禮治實際上確定了一種規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德治和人治則是去約束統治階級的,這兩點體現了儒家對于人性善惡的道德觀,要求統治階級以仁德治國。

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來說,這樣的思想也是對的,由于儒家思想的曆史悠久,幾乎所有的讀書人都會閱讀儒家經典,哪怕是三歲的小孩子也能夠背誦論語。

此舉造成了一代代的中國人盡管生活狀態不一樣,但所有人都有一個“天下大同”的夢想,思想的統一就此完成了。

也正是由于相同的文化讓所有的中國人團結一心,即便經曆了朝代更替,但是這種文化是從來不斷根的。

既然文化沒有出現過斷層,那自然也就能夠一直保持大一統的狀態。

三、歐洲的弊病

清王朝作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一開始建立的時候,關內的所有滿族人加起來也不過50萬人。

爲了實現自己的穩固統治,清王朝實行滿漢一體,實際上也是尊重了漢人的文化,讓大一統的共識繼續了下去。

歐洲則不然,曾經強大無比的哈布斯堡王朝,就連羅馬帝國也在其統治之下,但最後卻因爲內部的混亂分裂,從一個大國變成了數十個小國。

無獨有偶,奧匈帝國作爲第一個立憲制國家,鼎盛時期控制了大半個歐洲,但最後還是崩潰了,爲什麽?

就是因爲一戰的影響,讓內部各個勢力對其喪失了信心。

所有的成員國各自爲政,都關心自己的利益,無視帝國的存亡,最終在20年代解體,由此分裂出了捷克、斯洛伐克、黑山等十幾個國家。

可以看出,歐洲無法實現統一,其根本原因在于沒有我們中國人那種“家天下”的情懷。

中國古代每一個王朝登台,都會喊出“振興中華”“揚我國威”的口號,這是歐洲人無法理解的。

歐洲的國家小而多,人民的格局自然也小。

我國地大物博,導致中華文化天然就有一種“一統天下”的情懷,這種情懷就是我們的民族精神。

可見,中國的大一統必將繼續下去,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也必然會來到。

0 阅读:179
评论列表
  • 2024-05-13 21:28

    大禹建立的夏朝,是封建社會了?

  • 2024-05-13 19:23

    應該是儒家思想起了關鍵作用,讓我們從曆史上中國對外關系中尋找蛛絲馬迹。諸葛亮七擒孟柯;王昭君出使塞外;左宗堂招安馬(),都有懷柔中庸這些儒家思想

  • 2024-05-14 09:32

    有道理!中國從老祖宗那裏就繼承了不侵犯不毀滅別人的基因,所以,當外敵要毀滅中華文明時,中國人都是奮力反擊,不讓敵人得逞。中華文明是世界最偉大的文明,所以別的文明撼動不了,相反,她的優秀卻能同化其他文明。

  • 2024-05-14 00:26

    你不統一我就統一你,所以大家就拼命統一

  • 2024-05-14 12:43

    儒家+方塊字+地理位置封閉。

  • 2024-05-14 09:19

    靠漢字!不管天南地北的人,還是各種不同的語言,只要看見漢字,都明白其意思,並能用各地方言告訴不識字的人。所以漢字同化了各族不同語言的人,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而其他國家都是拚音文字,都是強化本民族的語言,越強化各民族語言越分離的越遠,凝聚力越差。

  • 2024-05-14 13:31

    中華文明5000年傳承下來,最根本就是皇權爲主,宗教不能幹政,包容各種宗教,孔子的儒家文化不管朝代如何更叠,始終沒有出現斷層,孔子的儒家文化可以說放之四海都能和當地文化相兼容,沒有宗教的那種極端的教義,孔子學院遍布全球就是最好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