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運城鹽池:虞舜還特意爲它作曲,一池鹽水如何成就華夏富饒?

阿智通鑒 2024-05-14 06:07:14

要知道,在古代,鹽可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東西,比現在稀有多了。

在華夏大地的一隅,隱藏著一片古老而神秘的鹽湖,它見證了曆史的滄桑,孕育了千年的傳奇。

運城鹽池,這片看似普通的水域,卻曾是虞舜帝心中難以割舍的瑰寶。

爲了能讓鹽池獲得豐收,虞舜帝還特地作曲一首《南風歌》。那麽這一池鹽水究竟爲何值得虞舜帝煞費苦心呢?

駐守蒲坂,保證池鹽生産順利進行

唐堯是一位偉大的君主,他擔任國君職務以後,打破了由部落貴族壟斷政權的局面,廣泛地吸收其他部落的人才,任命他們擔任重要職務,如任命四嶽爲國策顧問,任命羲氏、和氏爲觀察天象、制定曆法的官員,任命夏鲧爲主持治水工作的官員等,使陶唐古國的政權性質發生了本質的變化,陶唐古國由部落古國演變爲部落聯盟國家。部落聯盟國家最高統治者的職務不能實行世襲制,只能由各部落推舉,否則其他部落就會有意見,部落聯盟便很難維持下去。

于是,唐堯要四嶽舉薦人才。《尚書·堯典》曰:“師錫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聞。如何?’嶽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試哉!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欽哉!’”“帝”指唐堯。“嶽”指四嶽。“二女”指唐堯的兩個女兒,即娥皇和女英。“嫔于虞”即對有虞氏家族履行婦道。

四嶽推薦虞舜的理由是虞舜對父母很孝順。于是,唐堯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虞舜,要虞舜帶著她們兩人到妫、汭二水流域生活,即到基層鍛煉。漢司馬遷撰《史記·五帝本紀》曰:“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嶽鹹薦虞舜,曰可。于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舜居妫、汭,內行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笃。”

妫,妫水;汭,汭水。妫、汭二水均在今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鎮南部,源出曆山,向西流入黃河。北魏郦道元撰《水經注·河水注》曰:“(河東)郡南有曆山,謂之曆觀,舜所耕處也,有舜井。妫、汭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汭水,西迳曆山下,上有舜廟。”從這些材料可以看出,虞舜曾經帶領兩位妻子和9個男子在蒲州鎮南部的妫、汭二水流域生活。

曹魏時期,皇甫谧撰《帝王世紀》曰:“舜所都也,或言蒲坂,或言平陽及潘者也。今城中有舜廟。”唐張守節撰《史記正義》引《地記》曰:“河東縣二裏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廟,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壇。”蒲坂,今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鎮,位于運城鹽池以西,距運城鹽池只有60余公裏。

這裏是黃河東岸,由于灘塗、曠野有很多蒲葦,故稱“蒲坂”。處于中條山北麓,西有蒲津渡口,由關中地區進入運城鹽池,必須經過這裏。誰控制了蒲坂,誰就控制了運城鹽池。因此,派遣軍隊駐守于此、保護運城鹽池的池鹽生産,是很有必要的。當時可能在這裏修建了很多房屋,以便軍隊駐守。

從《帝王世紀》所載“舜都蒲坂”一語來看,虞舜在蒲坂修建了都城。筆者認爲,虞舜不可能在蒲坂營建都城,理由有二:其一,堯舜時期的都城是今陶寺遺址,這一點已經成爲學術界的共識,有考古材料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既然已經在陶寺修建了都城,就沒有必要在其他地方修建都城了。其二,蒲坂有黃河渡口,與關中地區隔河相望,萬一關中地區居民渡過黃河,對蒲坂發動進攻,都城被攻陷,國家就會滅亡,這樣非常危險,因此蒲坂不適宜于建都。

但是,爲了控制運城鹽池,保護運城鹽池的池鹽生産,虞舜在蒲坂附近修建房屋、派駐軍隊,則是很有可能的。這個“都”字不能理解爲都城,應該理解爲軍事重鎮。古人將這裏稱爲“都”,其本意是指當時這裏人口較多,這是建立軍事重鎮的必然結果。古人沒有找到更好的表達方式,詞彙量不夠,于是便用“都”字表示軍事重鎮,表述不准確,今人難以理解。對此,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不要誤解。

從陶寺遺址1萬多座墓葬推測,鼎盛時期的唐虞古國都城可能有3萬人口。這些人口的食鹽需求量是很大的。如果以每人每年10斤計算,則1年需要30萬斤。此外,食鹽還有其他用途,並且可以出售獲利,爲國家提供財政收入。先秦時期,運城鹽池的池鹽生産采取手工撈取法,只能在烈日炎炎的夏、秋兩季才能進行。

所以,每年夏、秋兩季,唐虞古國都要派很多人到運城鹽池撈取顆鹽,並且派軍隊在蒲坂駐守,防止關中居民前來搶劫和破壞,保證池鹽生産順利進行。這樣,蒲坂成爲軍事重鎮。

長期以來,我們對前引《史記·五帝本紀》所載“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一句比較容易理解,而對“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一句不好理解,無法解釋清楚。既然唐堯將兩個女兒嫁給虞舜,爲什麽還要派9個男子跟著他呢?筆者認爲,這9個男子很可能就是士兵,是唐堯派駐蒲坂的武裝力量。

如果這樣解釋,就很好理解了,相關的疑難問題都可以解釋清楚。唐堯之所以派虞舜率領士兵駐守在蒲坂,既是爲了保證運城鹽池的池鹽生産順利進行,也是爲了訓練虞舜統兵作戰的能力,並且給虞舜提供駐守蒲坂、建功立業的機會,把他當做接班人培養。“九男”不一定是實數,其本意可能是指很多青壯年男子,即很多士兵。

創作《南風歌》,祈盼池鹽生産獲得豐收

北魏郦道元《水經注》卷6《涑水》曰:

“石鹽”即顆鹽。這是郦道元對北魏時期運城鹽池池鹽生産技術的記載。由此可見,運城鹽池的顆鹽是池水自然結晶的鹽粒,當時人們采用手工撈取的辦法進行池鹽生産。墾畦澆曬法比較複雜,形成于唐代。隋代以前主要采用手工撈取法,唐代以後主要采用墾畦澆曬法。

如前所述,先秦時期運城鹽池的池鹽生産只能在夏、秋兩季進行。爲什麽是這樣呢?有兩個原因:其一,夏、秋兩季氣溫較高,同時又有涼爽的南風,在炎熱的天氣和涼爽的南風共同作用下,池水迅速結晶成顆鹽。

其二,夏、秋兩季雖然天氣炎熱,但是人們可以在池水中勞作,將顆鹽撈取上來。在寒冷的天氣裏,不僅運城鹽池的池水不能結晶成顆鹽,而且人們無法在池水中勞作。我們從以下兩條古代文獻材料可以看出這一點。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曰:“解州鹽澤之南,秋、夏間多大風,謂之‘鹽南風’。其勢發屋拔木,凡欲動地。然東與南皆不過中條,西不過席張鋪,北不過鳴條,縱、廣止于數十裏之間。解鹽不得此風不冰,蓋大鹵之氣相感,莫知其然也。”

“不冰”即不能結晶爲顆鹽。明宋應星《天工開物》曰:“凡引水種鹽,春間即爲之,久則水成赤色,待夏、秋之交,南風大起,則一宵結成,名曰‘顆鹽’。”“引水種鹽”即墾畦澆曬。這些文獻都強調夏、秋兩季的南風對于運城鹽池池鹽生産的重要性。

唐代以後,運城鹽池采取墾畦澆曬法,南風尚且如此重要,在采用手工撈取法的堯舜時期,南風必定更加重要。因此,堯舜時期人們對運城鹽池的南風總是念念不忘、津津樂道。唐堯去世以後,虞舜擔任國君。

由于運城鹽池的池鹽生産是唐虞古國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都城離運城鹽池比較近,只有120多公裏,步行僅僅兩天行程,因此,虞舜經常到運城鹽池視察,指導和督促池鹽生産。《禮記·樂記》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

由此可見,虞舜制作了五弦琴,創作了《南風歌》,歌頌運城池鹽生産必不可少的南風。《孔子家語·辯樂解》載孔子語曰:“昔者舜彈五弦之琴,造《南風》之詩,其詩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唯修此化,故其興也勃焉,德如泉湧。至于今,王公大臣,述而不忘。”

愠,怨恨,生氣。這裏指人們由于天氣炎熱所引起的怨恨。這條材料記載了《南風歌》的歌詞。歌詞大意是:南風迅猛地刮來,我的人民都喜笑顔開;每當南風揚起的時候,人民的財富就會增加。這首歌曲究竟是不是虞舜所作,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可能是戰國時期人們根據民間傳說記載下來的。不過,從歌詞內容來看,完全是以虞舜的口氣寫成的,應該是虞舜所作。既然是歌頌夏、秋兩季運城鹽池南風的歌曲,基本內容應該就是這些。

從這首歌的歌詞可以看出以下幾點:第一,堯舜時期運城鹽池的池鹽生産是在夏、秋兩季進行的,與南風有著密切的關系,每當南風刮起的時候,運城鹽池的水就會結晶成鹽,人們就可以撈取顆鹽了;第二,運城鹽池的池鹽生産關系到國計民生,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食鹽需求,而且可以增加社會財富,是唐虞古國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第三,虞舜對運城鹽池的池鹽生産技術非常熟悉,熟知這裏的池鹽生産與南風的密切關系,祈盼每年夏、秋兩季南風按時刮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財富不斷增長,財政收入大大增加;第四,唐虞古國與運城鹽池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運城鹽池是唐虞古國的經濟命脈,虞舜對運城鹽池非常重視,經常視察運城鹽池,檢查和督促池鹽生産;第五,虞舜在位時期,運城鹽池的池鹽生産十分繁榮,虞舜情不自禁,創作了《南風歌》,歌頌運城鹽池的南風,祈盼池鹽生産獲得豐收。

0 阅读:2

阿智通鑒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