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課間十分鍾”我們緊張,孩子“打煙牌”,咋又緊張?

風雲圈科學 2024-05-05 22:09:01

回想起上世紀90年代的小學,課間十分鍾總是那麽熱鬧和充滿活力。然而,當我聽女兒講述她小學的生活時,我驚訝地發現,現在的課間竟然變得如此規矩和沉寂。

女兒告訴我,她們的學校對課間活動有著嚴格的限制。課間十分鍾,她們不能跑跳,不能長時間待在教室外,更不能去操場。操場只在體育課時使用,而大聲講話也是禁止的,因爲有課間巡查員會扣分。我好奇地問女兒,扣分會有什麽後果?她回答我,紀律流動紅旗就會失去。

女兒所在的學校是一所農村鎮中心小學,她已經二年級下學期了,這樣的狀態已經持續了一年多。我原本以爲這只是地方特色,畢竟現在家長們對孩子的學習和安全都非常關注。孩子們活潑好動,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意外,學校和老師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一旦處理不當,就可能受到處分甚至失去工作。

然而,今年三月末的一天,女兒興奮地告訴我,她們班這周獲得了兩面流動紅旗,一面是紀律,一面是衛生。老師非常高興,允許她們在課間出去玩一會兒。甚至在下午的“地方課程”上,老師還破例帶她們一起玩跳繩。

聽著女兒的描述,我心中充滿了疑惑。我小時候,總是迫不及待地等待著下課鈴聲的響起,然後沖出教室,盡情地在操場上玩耍。但女兒卻很少提及課間的歡樂時光。

然而,就在這一堂特殊的能撒歡兒式地玩耍的“地方課程”即將結束時,女兒的班主任卻因爲男生們在學校玩“煙牌”而動了脾氣。一堂開心的課程,變成了“喜頭悲尾”。爲此,班級要召開班會,還在隔天約見了幾個帶“煙牌”到校的學生家長。並且很快班級群裏就發布了禁止玩“煙牌”的通知。

對于“煙牌”的事情,我也略有所知。大概就是利用煙盒做成長方形的折紙,然後利用手掌或者向外甩的力道,將對方的“煙牌”打翻,這樣對方的“煙牌”就歸自己了。鋤禾君認爲,在課間或體育課的自由活動時間,孩子們玩一玩也無可厚非。然而,老師們卻對此非常敏感,甚至有些草木皆兵。不少家長也對此感到困惑,覺得老師們的反應有些過激。

當然,老師也有自己的考慮,在禁止的同時也在班級群裏進行了說明。

女兒的班主任擔心孩子們在玩“煙牌”的過程中,會把注意力從學習轉移到香煙上,甚至嘗試吸煙。此外,玩“煙牌”還可能會傷到手掌。她還舉例說明,有些孩子爲了收集煙卡,甚至讓不會抽煙的家長買煙,只取煙盒。還有些孩子甚至在回家的路上翻垃圾箱找煙盒。

不得不承認,老師所說的情況確實存在。在網絡上,也有很多反對玩“煙牌”的聲音。然而,有一位湖南的小學校長卻對此持有不同看法。他發布了一封公開信,力挺孩子們玩“煙牌”。他認爲,任何遊戲規則都有瑕疵,但動不動就“封殺”,會讓孩子們失去原有的天真爛漫。他還建議全校通過主題班會的方式,讓孩子們暢所欲言,進行關于“是否打煙牌”的辯論活動。

這一舉動引起了家長們的熱議。我也開始思考,從“是否能打煙牌”,到去年央視痛批的“消失的課間十分鍾”,不得不聯想了起來,這小學生的課間和課後生活,究竟是怎麽了?

女兒入學時的描述讓我對“煙牌”事件有了更多的思考,也對課間活動産生了疑惑。正常的玩耍,爲何要取得流動紅旗,且在老師的帶領下才能進行?原本不就應該讓活潑好動的孩子們動起來嘛?怎麽搞得像是恩賜一般?這實在令人費解。

另外,課間常見的跳繩、跳房子、玩彈珠、踢毽子、打籃球等遊戲都去哪了?每次路過學校,我都懷疑學校是否放假,因爲校園裏聽不到孩子們的讀書聲和嬉戲聲,只有一片寂靜。

去年的新聞報道上,我海了解到有些學校除了喝水和上廁所外,不允許孩子們出教室,甚至不允許下樓。原來,女兒的學校並非特例,她的課間變得如此“養生”,只是普遍現象罷了。

我不禁感到納悶,這些平時活潑好動的孩子們,爲何在學校變得如此“聽話”?課間不讓下樓活動,他們真的就乖乖聽話嗎?在我上學的時候,每個班裏總有幾個“刺頭”學生,老師讓往東,他們偏偏往西。現在的孩子們怎麽都變得這麽乖巧了呢?

安靜的課間讓孩子們失去了課堂與課間的區別,沒有了緊張與松弛的調整,更沒有了活動身體和放松大腦的機會。明明是一群幾歲甚至十幾歲的孩子,卻顯得如此“老態龍鍾”。

根據女兒的描述,學校每節課開始前兩分鍾都會有一個預備鈴。我不禁感歎,發明這個預備鈴的人真是個“天才”。以前,預備鈴只在上午和下午上學前才起作用,現在卻成了每節課的標配。畢竟,課間只有短短的十分鍾啊。

我真心希望,學校能把課間還給孩子們。這十分鍾,本應該是他們放松身心的時間。我們不能因爲怕出事、怕找麻煩,就把孩子們“圈養”在教室裏。至于各種禁令,我認爲那位湖南校長的做法更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如果學校必須禁止“煙牌”,那是不是也應該有一套新的遊戲,更益智的,來讓孩子們玩起來呢?

您對此有何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讓我們一起爲孩子們的成長出謀劃策。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