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土陶村”的新生活

海外網 2024-05-11 15:40:36

來源:工人日報

走進新疆喀什地區英吉沙縣恰克日庫依村土陶制作師阿蔔杜熱合曼·麥麥提敏家的院子裏,記者仿佛置身一座土陶博物館,造型古樸的陶罐、圖案精美的陶盤、頗具特色的陶制飾品……

在他的影響下,當地學習做土陶的人日漸增多,“土陶村”名號不胫而走,一件土陶成爲當地的文化“金名片”。

形狀花紋來源于生活

英吉沙縣曾是古絲綢之路的驿站,文化交融逐漸孕育出了其獨特的土陶藝術,以其複雜的造型、獨特的著色和精湛的燒制工藝而著稱。

恰克日庫依村因悠久的土陶燒制史被譽爲“土陶村”,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的傳承地。走進村中,采用泥土與稻草混合建造的新房沉穩古樸,牆上點綴著各式陶器樣式的獨特裝飾,爲村子增添了濃郁的風情。

“我從7歲開始學習做土陶,快60年了。這門手藝是爺爺和父親教給我的,土陶的形狀、花紋都來源于我們的日常生活。”阿蔔杜熱合曼·麥麥提敏說,作爲日常用具,土陶在當地民衆家中極爲常見。英吉沙土陶經過曆代工匠打磨,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體系,體現了典型的維吾爾族傳統特色,色彩豐富,造型精美,古樸中透著靈氣。而英吉沙土陶不僅實用,還具有收藏價值,種類繁多,用途廣泛。

2006年5月,土陶村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7年,阿蔔杜熱合曼·麥麥提敏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保留傳統,推陳出新

“英吉沙土陶的制作沒有模版,我會隨心創造花紋,把它們刻出來。”阿蔔杜熱合曼·麥麥提敏手握一只陶壺說,爲將制陶手藝傳承下去,他教會了全家人制作土陶。其中,技藝最精湛的是他的小兒子阿蔔杜克熱木·阿蔔杜熱合曼。

已經成爲第8代土陶手工藝傳承人的阿蔔杜克熱木·阿蔔杜熱合曼親眼見證了“土陶村”如何打響了名號。“‘土陶村’燒制土陶雖然經驗豐富,但因規模小,效益較低,沒有形成相關産業,這項非遺蒙塵村中,未能成爲村民的‘金飯碗’。”阿蔔杜克熱木·阿蔔杜熱合曼認爲傳統的土陶制品器形不夠美觀,做工比較粗糙,堅硬度不足,長途運輸容易損壞。

爲提高品質,村裏專門請來了山東和江西景德鎮的制陶師傅,和村裏的土陶匠人們交流經驗,還選送青年匠人外出學習。

“我想在保留傳統的同時,不斷對陶器的花紋、款式等進行創新。”阿蔔杜克熱木·阿蔔杜熱合曼研究推出了一系列富含文化內涵的土陶産品。這些産品兼具觀賞價值與實用性,實現了傳統工藝與現代需求的完美結合。“旅遊旺季一天大概有4000名左右的遊客來這裏參觀,推出的新型産品也挺受歡迎,2023年我們家收入達到了80萬元以上。”

抱團吃上“旅遊飯”

“土陶村”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熱依拉說,近幾年,通過持續開發文旅項目,“土陶村”迎來了發展契機。

山東遊客楊曉雪饒有興趣地使用電動陶輪制作了一件陶器,“我第一次來英吉沙,這裏的土陶很有特色,也有很多優秀的匠人,‘土陶村’不愧是非遺村。我買了兩件陶器,打算帶回家收藏。”

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依馬木·艾力制作土陶已有20多年,他說,吃上“土陶飯”和“旅遊飯”後,村子跟之前大不相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學習傳承這門技藝。近年來,英吉沙縣全力保護非遺技藝,以文旅結合助力村民就業增收。“土陶村”以非遺土陶爲“媒”,不僅形成英吉沙土陶制作、展示、銷售、體驗等多環節爲一體的文化旅遊産業,還帶動了多個旅遊項目, “土陶村”跻身國家2A級旅遊景區、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和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17歲的木海麥提·阿蔔杜薩塔爾是英吉沙縣技工學校土陶燒制技藝專業的學生,也是依馬木·艾力的徒弟,現在已經能獨立制作花瓶,“土陶是一個很有魅力的工藝品,希望我能掌握技術,未來成爲師傅的繼承者。”

“一開始村子裏只有我們一家在做土陶生意,後來慢慢‘抱團’發展,大家的收入都有了提高。”阿蔔杜熱合曼·麥麥提敏說。熱依拉告訴記者,村裏的土陶制作目前主要集中在村集體創辦的土陶合作社和阿蔔杜熱合曼家的個人合作社,僅兩個合作社每年平均銷售5000件土陶制品,戶均20萬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