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u:摸著美國過河|焦點分析

36氪 2024-04-04 00:50:42

作者|李小霞

編輯|董潔

拼多多的海外業務Temu,究竟成長到了何種規模,成爲了外界巨大的好奇。至少從海外不斷傳出的監管政策看,它的影響已足夠巨大。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Temu的收入主要由基礎的商品加價(按照供應商供貨價與實際售價之間的差值計入傭金收入類目)以及從倉儲、跨境、幹線到配送整個物流履約的抽成構成。在拼多多的財報中,它體現在交易服務收入中。

去年Q3,拼多多就已經用同比翻兩倍、環比翻一倍的交易服務收入向外界展示了Temu的肌肉,而到了Q4,同樣的劇情再次上演。

去年四季度,拼多多的營收達到889億元,同比增長123%,其中交易服務收入402億元,同比大漲357%,關鍵因子就是Temu。

綜合機構的預測,整個四季度Temu的GMV可能在70億-80億美金,這一數據與去年前三季度的GMV數據之和相當。而據海豚投研的測算,Temu四季度的收入大約是260億。

“黑五”的亮眼表現,不只帶來了收入的膨脹,更多的是對市場的信心。Temu2024年的GMV目標也一路上調,從300億美金到350美金,後來流傳的數字又變成了450億、甚至600億美金。

在財報會上,拼多多管理層透露Temu已進入50個國家和地區,但短短兩周,Temu又至少上線了四個新站點——格魯吉亞(西亞)、毛裏求斯(非洲)、馬耳他(南歐)、哈薩克斯坦,其中哈薩克斯坦是Temu在中亞的第一個站點。

然而,這艘跨越太平洋的“巨輪”,在乘風破浪一年多後,也遇上了潛在的危險。

把雞蛋放到更多的“籃子”

盡管站點已蔓布全球,美國市場卻一直是Temu的核心陣地,此前36氪曾報道過,美國市場爲平台貢獻約60%的GMV。

Temu的發展離不開一個關鍵要素——美國的“最低限度條款”關稅豁免政策,該規則的核心是美國個人消費者只要購買價值800美元或以下的進口商品,就可以免除關稅。 不論Temu還是SHEIN,都是這項豁免規則的最大受益者。

美國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高達10億個包裹通過“最低限度條款”進入美國,其中三分之一來自Temu和SHEIN。

現在,這扇大門正面臨隨時關閉的可能。

去年6月,美國國會就提出兩項法案,試圖取消對價值低于800美元的貨物的關稅和稅收豁免。近日,美國兩會議員再次提議終止這一條款。盡管協調沒有達成一致,但目標一致:爲電子商務進口設置障礙,尤其是來自中國的電商進口貨物。

這意味著大量來自中國的免稅包惠將會遭到打擊。一旦政策的利劍落下,Temu的成本會水漲船高,最終對利潤産生影響。

另外,TikTok在美國面臨的壓力,也成了埋伏在Temu身上的雷,不知何時會被引爆。

3月份,美國國會衆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表決通過了一項針對TikTok的法案,要求字節跳動剝離TikTok,否則TikTok將被下架。

高盛認爲,跨境業務的政策格局正迅速變化,包括美國衆議院能源和商業委員會最近通過的法案,重點關注外國應用程式。在主要國家進一步明確政策之前,可能會在中短期內抑制投資者對拼多多的興趣。

去年,市場對于Temu能否給拼多多帶來增量估值還持有質疑,但隨著三季報的披露,這種質疑被打消,市場開始考慮給予Temu估值。但伴隨海外監管的不確定性,市場對Temu的估值再次變得謹慎,盡管拼多多Q4的業績依然彪悍。

面對潛在的政策變動和市場風險,TEMU眼下的重點是合規,甯願放慢擴張速度,也要確保所有合規准備和市場調研到位,以避免出現難以扭轉的局面。

這其中重要的表現是,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據The information報道,Temu希望今年將美國的GMV占比從60%降到30%。Temu最大的競爭對手SHEIN也在推進這一進程,過去兩年,SHEIN美國市場占比已經從近40%降至30%出頭。

此前一份廣爲流傳的專家紀要也曾提到,2023年4月之前,Temu的想法還是把美國市場做到一定的規模後再鋪全球,但後來合規風險顯露後,集團更改了原來的策略,開始全球開拓站點,尤其富國、跟中國制造成本差價大的國家要做大,單一國家份額要小。

根據研究機構Bernstein預估,僅在美國市場,Temu2023年的廣告支出在30億美元以上,成爲美國最大在線廣告商之一。這一情況今年應該會有所轉變。不止一位行業人士表示,Temu今年會減少美國廣告投入,進而增加其他國家、地區的投放。

有 Temu 商家告訴36氪,平台在號召供應商優先爲歐洲、中東、日本和韓國等市場儲備暢銷産品,這是未來一年Temu 擴張的重點。

去年並未投放太多的日本市場,近期的增長態勢很好,去年上線僅35天,就達到了美國市場花了45天才達到的100萬下載量。1月份Temu 日本用戶數已經超過了 1500 萬人,達到日本三大綜合電商平台(亞馬遜、樂天、Yahoo!購物)平均用戶數的一半以上。

Temu在日本的增長也吸引了當地手機支付企業Paypay的關注,後者從4月開始支持在Temu支付。

規模和利潤,兩手都要抓

不過眼下,Temu仍處于虧錢狀態。在將雞蛋放到更多籃子的同時,Temu還在想辦法縮窄虧損。

此前,36氪曾對Temu的成本進行過拆解,履約成本一直是大頭。去年美國市場履約成本占到了總成本的近30%。

Temu物流和履約鏈路由三部分組成,先是國內頭程,賣家可選擇提前備貨的VMI模式或根據實際訂單發貨的JIT模式將商品發往國內倉庫,運費由Temu和賣家平攤;其次是幹線運輸由Temu從國內倉通過合作物流服務商發至海外轉運樞紐,中間還涉及清關報關及轉運,包括物流公司攬收、航空幹線和清關、落地轉運等環節;最後再經第三方物流合作方完成商品到用戶手中的尾程配送。

早些時候,在幹線運輸過程中,Temu會通過極兔、雲途等物流服務商提供全鏈路服務,但現在Temu更多是通過自行分段采購運力來完成,就是爲了降低成本,分散風險。

去年,Temu與美森、以星、達飛、馬士基、中遠海運等船公司展開合作,推出海運物流配送方式,同樣出于減少物流支出的目的。

根據知情人士透露,這些方法的總體降本效果不足5%,另外,由于到貨時間太長,海運並未大量鋪開。

現在,Temu將更多的希望放到了“半托管”上,該模式下,商家可以選擇不使用Temu指定的倉庫物流服務商,依照適合自己的方式,靈活地決定倉儲物流方案。至于商品定價權,還是掌握在Temu手中,區別于速賣通POP“半托管”模式——平台擔任物流履約服務,而貨品、定價、運營則交給商家。

目前,“半托管”依然在進行大量招商中,商家已達上萬,其中一部分來自在美國本土擁有倉庫、能夠自行發貨的商家,另一部分則是原本“全托管”下的商家,他們在平台上新增開設“半托管”形式的店鋪。

知情人士透露,如果半托管進展順利的話,美國市場的履約成本預期可以降至18%左右。根據此前官方消息,“計劃3月15日在美國上線,並于3月底拓展至歐洲等站點”。36氪了解到,繼在美國站點開通半托管後,最近Temu也在加拿大上線了這一模式。

“全托管”的探索已經讓Temu摸索出適合該模式的貨品,而“半托管”也有與之相契合的商品類型,目前,“半托管”重點發展的商品品類包括大件商品、帶電産品以及其他客單價較高的産品,如珠寶首飾等。

這一模式上線帶來的最大變化是,商品上架審核通過率提高,“10件商品能通過7、8件,遠高于‘全托管’”,有商家表示。

時效性是Temu“半托管”對商家的重要要求,在發貨時效上,賣家共有“1個工作日內發貨”和“2個工作日內發貨”兩個選項,同時,在配送區域範圍內,平台要求的運送時效(不含備貨時效)爲2-5個工作日,計算下來,商家的妥投時效範圍大概爲4-9天(考慮到周末兩天時間)。

而“全托管”模式下,Temu的物流時效則需要7-15天。除了直接降低物流費用外,“半托管”提升了履約效率後,也有利于加價率和客單價的提高,進而攤薄物流成本。目前,“半托管模式”下的商品客單價要比“全托管模式”高30%甚至更多。據36氪了解,後一種模式下,Temu客單價在40美金左右,以此推算,“半托管”的客單價可至少提升到50美金。

在“半托管”推進之余,據悉,Temu今年直接跟航司合作的份額也會大幅度提升,減少物流服務商中間賺差價的可能。

可以肯定的是,Temu的巨額虧損不會在今年持續,隨著開城的繼續,以及“半托管”模式的探索,傳言600億美金的GMV目標實現也並非不可能。

但更重要的,它要隨時做好美國這一重要市場“背刺”自己的准備。

0 阅读:4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