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關注山東大學考古學科:發揮學科優勢探尋文明脈絡

新黃河 2024-05-09 09:41:04

今天,《人民日報》刊發文章《山東大學考古學科持續探索育人和科研新路徑:發揮學科優勢 探尋文明脈絡》,展現山大人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先行者和實踐者的奮鬥之姿。以下爲報道全文:

山東大學考古學科持續探索育人和科研新路徑

發揮學科優勢 探尋文明脈絡

本報記者 侯琳良 李 蕊

“刮面一定要注意,辨認好遺迹現象,采集的各類樣品要做好記錄……”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焦家遺址發掘現場,來自山東大學考古學院的學生按照老師的指導,小心翼翼地刮開土層。

章丘焦家遺址鳥瞰圖

1972年,山東大學創建考古專業,是全國最早建立考古專業的高校之一。丁公遺址、大辛莊遺址、焦家遺址……近百處遺址,承載著一代代山大考古人的堅守。近年來,山東大學考古學科貫通課堂、田野、實驗室和博物館等場景,探索育人和科研的新路徑。

推動學科交叉融合

荷載10噸的電動航車、載重20噸的液壓升降機、體視顯微鏡、3D打印機……在山東大學科技考古實驗室,頗具含“新”量的設備,引人注意。

近年來,山東大學考古專業注重多學科交叉融合,不僅關注專業本身的發展,還引入其他學科的理論、方法,爲考古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古代遺存類型豐富,分析考古出土遺物的成分、殘留物等,需要化學知識;保護文化遺産,進行虛擬建模和虛擬展示,需要現代信息技術。”山東大學考古學院副院長唐仲明說。

考古學不斷走向精細化,是當下的趨勢。依托國家級考古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等平台,山東大學已建成體系完備的考古實驗室群,擁有人類演化、植物考古、動物考古、沉積學等20個實驗室。

山東大學科技考古實驗室

2023年,山東大學入選科技考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古環境重建與生業考古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師生利用現代化設備、高科技手段和多學科交叉工具,更好地還原曆史場景。

建設國家一級博物館

2020年,山東大學博物館入選國家一級博物館。“山東大學博物館目前有文物和標本4萬余件。文物通史展中95%以上的展品,都是考古學院師生在教學實踐中發掘出土的。”山東大學博物館副館長楊海燕介紹。

山東大學博物館(青島)

一個學院的專業成果,爲何能夠支撐起一座國家一級博物館?

這離不開紮實的田野考古傳統。20世紀30年代,一批師生在滕州安上遺址開啓了第一次考古發掘。建立考古專業之後,山東大學更是把田野考古作爲學科發展的重中之重,並在山東鄒平、日照、青島等地建立考古實踐基地。

“我們要通過田野考古發掘和研究,多維度揭示中國的文明基因。”山東大學考古學院院長、博物館館長王芬介紹,學院的田野考古發掘項目數量近百處,其中8項成果獲評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多項獲田野考古質量獎。

山東大學博物館(濟南)內景

每個遺址都蘊含著深厚的曆史意義。山東大學考古學院主持發掘的焦家遺址,從城池營建、禮制起源等角度,提供了中國文明起源的重要證據。

參與國際考古交流合作

考古專業的發展,需要“引進來”,更需要“走出去”。近年來,山東大學組隊赴肯尼亞進行人類起源發掘,赴法國進行考古發掘工作。

2023年5月30日下午,山東大學與法國波爾多大學聯合考古隊在法國南部多爾多涅省圖爾托瓦拉克洞穴遺址發現一件古人類遠節指骨化石。

中法聯合考古發掘與研究項目是在山東大學文化遺産研究院推動下開展的。2023年5月中旬,山東大學文化遺産研究院教授李占揚帶著小組成員同法國波爾多大學考古隊彙合,對洞穴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截至目前,已出土人類化石、石器、動物化石和藝術品2萬余件。

中法兩國考古隊員在法國西南部圖爾托瓦拉克(Tourtoirac)洞穴遺址

“山東大學將發揚‘文史見長’特色優勢,繼續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以考古新作爲立體展現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以文史哲新氣象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爲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山東大學黨委書記任友群說。

《人民日報》(2024年5月9日 11版)

來源:人民日報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