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了!神舟十七號明明有北鬥精確定位,爲啥還要靠人工搜索?

環球科學貓 2024-05-03 19:47:15

神舟十七號航天員已經返回地球,返回東風著陸場了,著陸成功了,回家了!

這也意味著神舟十七號航天員湯洪波、唐勝傑、江新林整個任務執行已經結束了。

當然,這一波任務的結束,其實也意味著我國可能又多了“兩位航天員指令長”,未來唐勝傑、江新林也可能帶新人執行任務。

但時間節點比較久遠,這裏也不說明了。

而這裏主要討論一件事,那就是很多人都覺得奇迹怪,那就是神舟十七號航天員在返回的時候,明明中國有“北鬥精確”定位系統,爲何還要就靠人工搜索航天員?

這似乎沒有必要一樣?這究竟是怎麽回事,下面就詳細來看看,先說明一下返回過程。

神舟十七號航天員返回!經曆了什麽?

沒錯,雖然中國航天技術非常不錯,但是在航天員返回路上,這是所有執行載人飛船任務國家必須經曆的過程,那到底經曆了什麽呢?用多久回家的?

本次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依然采取的“快速返回”模式,采用5圈快速返回方案,經曆制動離軌、自由滑行、再入大氣層、開傘著陸等階段。

第一步、制動階段的減速,這一步非常的關鍵,如果制動不正常,返回艙就無法進入大氣層,速度就降不下來,所以,在飛船進行繞飛的時候,會進行姿態調整。第一次減速結束,返回艙和推進艙自由下降。

之後,距地球145公裏的時候,推進艙與返回艙分離,推進艙燒毀,返回艙帶著航天員繼續下降,到達近地點100公裏的位置。

第二步、繼續減速,這一次的減速就是衆所周知的“再入大氣層”了。

在返回艙與大氣層劇烈摩擦下,艙外溫度達到上千攝氏度,也就是在這個階段,航天員可以通過舷窗看到外面的火花四濺。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航天員看到自己“完全被火球”包圍,這畫面感真的是太強了,真的是壓力太大了。

所以,我國對航天員的心理素質要求也是極高。而且這一步也是我國針對材料科學研究之中最爲關鍵的一步,抵擋上千攝氏度的高溫摩擦,這不是一般國家可以做到,這也是阻擾很多國家執行航天任務的關鍵點之一。

如果有人了解過的話,就應該知道美國在重返月球計劃路上,“獵戶座”飛船在首次測試之中,未載人的“獵戶座”飛船在返回大氣層過程中,隔熱材料出現意料之外的侵蝕現象,結果這個問題還未解決,這都說明了其難度不小,扯遠了,繼續回來。

在第二步之中,也還要進行對飛船的機動,進行姿態調整等問題,還要進入十分危險,無法與地面溝通聯系的黑障區,一直要等到飛船還剩大約10公裏路程的時候,降落傘出場,也就是第三步。

第三步、飛船返回艙“開傘”,先打開兩個串聯的引導傘,由引導傘拉出一頂減速傘,減速傘先把返回艙的速度由每秒200米減至每秒90米。過後在距離地面約8公裏時,減速傘與返回艙分離,主降落傘開始上崗,將返回艙的速度由每秒90米降爲每秒8米。

在距離地面6公裏時,返回艙防熱大底會被抛掉,4台反推發動機正式“露面”。當返回艙距離地面1米左右時,反推發動機點火。

通過給返回艙一個向上擡的力,達到進一步減速,最終以每秒1-2米的速度完成著陸緩沖。

所以,這個過程還是比較複雜,這也就是整個過程所經曆的。我相信看到他們回家的家人,在這個過程也是非常緊張的。

神舟十七號有“北鬥精確”定位,爲何還要靠人工搜索?

沒錯,在我國執行返回任務的過程之中,北鬥是少不了的,這是我國實現對飛船的精確定位。不過,有一個重要的點,那就是在上面提到了,飛船返回過程要經曆“黑障區”。

這個時候,地面與飛船之間的無線電通信就可能會被幹擾或中斷了,而在出了黑障區之後,才可以繼續鎖定位置。

這說明什麽?那就是在“黑障區”有什麽不一樣的變化過程,沒有人知道到。

而出來之後,實現精確的定位,那就更加重要了,所以,北鬥精確定位對飛船進行“實時鎖定”,這是非常關鍵,那神舟十七號有“北鬥精確”定位,爲何還要靠人工搜索?

其實這最終的點,還是確保航天員的問題,將航天員的安全至上。

在實際的搜索和救援操作中,直接目視確認飛船的位置和狀態,以及航天員的健康狀況,這是整個任務最爲關鍵的,只有做到精確的定位,到人直接到場,最快地看到航天員安全,這才是最爲主要的。

如果——我國如果在極端環境之下,飛船的通信或導航設備發生故障,那是不是就有風險。

這個時候,是不是人工搜索團隊就極其重要了?

所以,其實根源穩定,就是爲航天員“安全著想”,要以最快的方式確保航天員安全,這就是說的“飛船落地,搜索人員就抵達”的情況,這下大家明白了吧?

無論是返回,還是在執行任務過程之中,這都是第一位

沒錯,在我國載人飛船執行任務過程之中,其實我國一直都是把航天員放在第一位,至少我是這樣認爲的。

除了“北鬥精確”定位,人工搜索問題之外,還有我國執行任務期間,采取的“發射一艘,備份一艘”飛船的情況,其實也是爲了確保在整個任務執行之中的“航天員安全”。

大家應該也看到了,我國在執行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任務的時候,地面還有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處于應急救援待命中,只要神舟十八號航天員遇到什麽緊急問題,我國都可以直接發射備份的飛船升空,然後將其接回來。

所以,這些都是確保航天員安全的,都是我國航天策略之中最好的一面,這就是大概的情況,也再次說聲神舟十七號航天員辛苦了,期待神舟十八號航天員再次創造中國航天曆史成就。

1 阅读:221
评论列表
  • 2024-05-04 09:42

    歡迎航天英雄回家!向中國航天科技人員致敬!

  • 2024-05-04 07:08

    向中國的科學家和航天員英雄們致敬,也向中國的科技發展強盛點贊。

  • 2024-05-04 04:39

    我只想說:航天員、航天事業上的人們,你們才是中國青少年應該追的星!“五一”勞動節之際,老夫向你們致敬!

  • 2024-05-04 10:26

    既然返回進入大氣層時産生高速摩擦高溫,那爲什麽不安裝上反推力裝置,讓速度降下來,緩緩的下降,以求安全著地啊?

  • 2024-05-04 00:26

    返回艙落地帶降落傘減速,和預訂位置偏差那麽多,得用直升飛機尋找,彈道導彈打航母,航母70米寬,海上不停漂泊,跑著,能打中嗎?

  • 2024-05-04 03:27

    一米開反推?至少得百米吧?

  • 2024-05-04 00:21

    北鬥定位精准那是北鬥的事。但及早找到降落宇航員並將其安全送回家才是上策。

  • 2024-05-04 07:20

    航天員和科研人員都是人中龍鳳,一般人遙不可及!必須承認天才就是天才,一般人就是一般人!所以要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平凡,坦然地看待他人有大本事!人的命天注定,不接受反駁!

  • 2024-05-04 08:21

    因爲返回艙是一直移動得物體,而且四次修正位置坐標,實際上已經是精准爲十米範圍內了,不然你看今天的直升機,在返回艙落地一分鍾後,就趕到了!

  • 2024-05-04 03:11

    那是爲了精准穩必保航天員准確及時落地的度輔助措施。

  • 2024-05-04 00:38

    隨著中國航天技術的進步,不久的將來,搜救就不需要了,航天員到了地面直接開著返回倉回家。

  • 2024-05-04 08:11

    致敬航天英雄,致敬前線和每位默默付出的英雄

  • 2024-05-04 08:58

    反推發動機爲什麽不在離地面高一點開始啓動,稍高一點減振效果應該更好一些。

  • 2024-05-03 21:47

    黑障通訊不是突破了嗎

  • 2024-05-04 05:10

    向爲了中國和世界科研大無畏不怕苦不怕死的英雄戰士致敬!

  • 2024-05-03 21:20

    向偉大的航天英雄們致敬,你們太辛苦了

  • 2024-05-04 01:51

    增加尋找航天員的幾率而已!

環球科學貓

簡介:用眼睛看科學,用科學的思維看世界(原創內容禁止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