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會爭議頻出,背後是大衆的更高期待

新黃河 2024-05-07 23:00:30

近兩年,演唱會經濟持續火爆,顯示出文化市場不斷走向繁榮的大趨勢。不過,從一些演出內容出現劃水和貨不對板的現象,到部分消費者遭遇“買票難”“退票難”“柱子票”等不佳的服務體驗,在不少演唱會一票難求的盛況下,一些令廣大觀衆頭疼的問題也時有發生。

觀衆在演唱會買到“鐵窗票”

近日,昆山“拼盤演唱會”引發爭議,不少觀衆大喊退票。看一場演唱會,是時下公衆一種休閑、娛樂、放松方式,既然如此,難道就不能讓大家省點心?演唱會的爭議背後,到底有哪些症結?

從整體上來看,演唱會不僅能直接産生經濟收益,還能拉動跨區旅遊、餐飲、住宿、交通等消費增長,因此總能成爲市場上的“香饽饽”。但光明的前景之下,也有不少主辦方或者演出者被沖昏了頭腦,過度追求盈利,沒有把消費者的權益放在第一位。比如,一些票務方就和消費者玩起了文字遊戲,利用雙方市場地位的不平等,爲觀衆設置種種障礙。

另一方面,音樂演出市場的火爆,吸引大量資本入局的同時,也導致從業人員良莠不齊:一些演唱會做不好接待、演出設備准備,個別明星、歌手職業素養不高,造成演出質量不盡如人意。

總之,如果有人借著演唱會經濟的紅火跟消費者耍小聰明,總是想著占消費者便宜,那最終還是把路走窄了,賺得了短期利益,失去的則是長遠的發展。

在爭議和討論的背後,其實是大衆對于音樂演出更高的期待,也是對演出市場向著更良性方向發展的追求。目前,據業內人士觀察,一二線城市的音樂市場已漸趨飽和,雖然全年的音樂演出數量持續高漲,但整體市場已經逐漸回歸理性。

這給演出市場帶來了挑戰,但也是新的機遇。在演唱會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哪家能辦出質量、辦出特色,才能得到市場的認可,這對廣大消費者而言當然是一件好事。比如,就城市文旅而言,單靠明星效應來吸引客流已不足夠,必須打造具有黏性的城市文化認同感以及具有獨異性的演出品牌,才能把演出市場的流量真正轉化爲“留量”。

也應該認識到,演唱會本來就是藝人、歌手的必修課。辦好一場演唱會不僅有助于提升藝人的熱度,增加收入,也是演出者商業價值的最好體現。這也意味著,每一位演出者都應該珍惜這個展示才華和魅力的平台,修煉好自己的內功,爲觀衆奉獻更高質量的演出産品。

當下,演唱會爆發式增長令人欣喜,演出市場正在逐步走向規範化,行業上下遊也應該以平常心對待潮起潮落。要讓演唱會經濟“持續高歌”,歸根結底還是要拿出更高品質的演出,唯有如此,廣大觀衆才會用腳投票。

來源:微信公號“光明日報”

0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