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春耕有一套丨巴基斯坦籍博士在華“研”春耕

海外網 2024-04-03 00:30:49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合肥4月2日電(記者汪海月、趙金正)雨過天晴,安徽省農科院的試驗田裏,伴隨著拖拉機的轟鳴聲,緊實的土地被旋轉破開,地表以下的根茬悉數露出。

忙碌于春耕的人群之中,有一位膚色偏黑、留著絡腮胡的外國小夥。行走于田地之間,俯身細細察看土壤的厚度、松軟和幹濕度,他用不太流利的漢語和農機手交流。他是來自巴基斯坦的農學博士穆麥森。春天來了,他新一年的農業實驗也開啓了。

穆麥森(右)和同事在試驗田裏察看春耕情況。新華社記者 趙金正 攝

5年前,穆麥森來到安徽農業大學攻讀農學博士,研究抗凍小麥,畢業後又繼續在安徽省農科院研究節水抗旱稻。

穆麥森在查看研究水稻培育的相關論文。新華社記者 汪海月 攝

在這位“農業迷”看來,春耕是保障農作物健康成長的關鍵一步。這些天,他除了在課堂和實驗室學習研究,還將許多時間“泡”在了田間地頭,“挖”到了不少寶藏。

“中國有句俗語叫‘眼見爲實’,這幾年的春耕時節,我參觀了很多農民的田地和農場,看到他們使用很多現代化的智慧機械,比如可衛星定位和自動駕駛的拖拉機,能高效噴灑除草劑的植保無人機,還有實時監測土壤濕度的土壤墒情監測器,真是大開眼界!”穆麥森一口氣說道。

前不久,他前往合肥市長豐縣,在那裏的數字草莓示範園,看到了生長在“半空”中的草莓、定時定點采集各類數據的巡檢機器人,以及能自動運作的智能水肥系統和補光燈。

“整個草莓園有很多自動化設備,人們用手機和電腦就能遠程操控和實時監測。”穆麥森回憶起草莓園的所見所聞仍啧啧稱奇。

在各地參觀交流時,這位好學的小夥忍不住上手操作,向農民和現場的科技人員積極請教,仔細了解這些設備的原理和操作方式,親身體驗如何使用它們服務春耕。

穆麥森說,通過多次實操訓練以及自學說明書,他已經學會使用無人機等多種智慧農具,逐漸成長爲一名合格的“農機手”。

讓穆麥森驚喜的是,安徽省農科院位于阜陽市的科研基地最近正在安裝現代化設備。屆時,他將有更多機會接觸這些“黑科技”,並利用它們來更好地研究節水抗旱稻。

1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