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天才與算法:人腦與AI的數學思維筆記23_人工智能講故事

躺柒 2024-05-09 10:25:47

1. 偉大的自動語法分析器1.1. 思維呆板機械的阿道夫·奈普(Adolphe Knipe)一直想成爲一名作家,可是他寫出來的東西既迂腐又無趣1.2. 後來,靈光乍現,他得到了一個啓示:語言遵循語法規則,這規則的本質基本上就是數學1.3. 在這樣的認識下,他開始創造一個巨大的機器——“偉大的自動語法分析器”,它能夠在15分鍾內模仿在世的獲獎作家,寫出足以以假亂真的,甚至更好的作品1.4. 奈普以他的“自動語法分析器”爲要挾,威脅這些作家,讓他們授權給自己使用他們的名字1.5. 在故事的結尾,講述者與自己的良知做鬥爭2. 第一台通用型電子計算機2.1. 最早爲計算機編寫的程序是用來寫情書的2.2. 圖靈2.2.1. 在布萊奇利公園破解了恩尼格瑪密碼機的密碼後,就動身前往曼徹斯特大學,將他的想法付諸實踐:打造一台真正的通用型電子計算機2.2.1.1. 恩尼格瑪密碼機是對二戰時期納粹德國使用的一系列相似的轉子機械加解密機器的統稱,它包括許多不同的型號,爲密碼學對稱加密算法的流加密2.2.2. 在他的指導下,英國皇家學會計算實驗室很快生産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通用型電子計算機——Ferranti Mark 12.2.2.1. 這台計算機用于尋找新的素數,解決原子理論中的問題,以及用于早期的遺傳基因研究2.2.2.2. 也有人稱世界上第一台通用型電子計算機是埃尼阿克(ENIAC)2.2.2.2.1. 1946年2月14日,它誕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人員于次日正式對外公布研發成功2.2.3. 選擇的隨機性通過圖靈創建的隨機數生成器實現3. 潛在文學工作室3.1. Oulipo3.1.1. 此名稱取自法語“Ouvroir de littérature potentielle”3.1.2. 意爲“開發潛在的文學”3.2. 利用算法生成文章並不是什麽新鮮事3.2.1. 20世紀60年代,一批作家和數學家聚集在法國,使用算法生成新的作品3.3. 規則的約束是創意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盲目地跟從每一種沖動所帶來的靈感,實際上才是一種真正的奴役。通過對文學創作施加准數學的規則約束,你將獲得一種新的自由。3.3.1. 其創始人之一的雷蒙·格諾(Raymond Queneau)3.3.1.1. 格諾創作出了文學版的“莫紮特骰子遊戲”3.4. 讓·萊斯庫爾(Jean Lescure)構思出來的“S+7模式”(也就是英語的“N+7模式”)3.4.1. 這個組織最受歡迎的算法3.4.2. “S”取自法語的“substantifs”,意爲“實體的”,即名詞3.4.3. 該算法將任意一首詩作爲輸入,然後對詩中的所有名詞進行操作,將其替換爲該詞在字典中所在位置向前或後移動7位的單詞3.5. 詩歌是一種特別適合應用算法的文體3.5.1. 模式規則的約束性確定了一個模板,算法可以嘗試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填充該模板3.5.2. 算法的任務是選擇與模式匹配的單詞,同時嘗試尋求某種形式以便使其整體連貫3.5.3. 每當寫詩需要押韻時,押韻詞數據庫是超級有用的3.5.4. 通過控制押韻和限制節奏來編織一行詩,這對于計算機來說完全不是什麽事兒3.5.5. “控制論詩人”(Cybernetic Poet)算法代碼背後的基本原理4. 控制論詩人4.1. Cybernetic Poet4.2. 是未來主義作家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的最新作品,他經常撰寫關于即將到來的“人與機器相互融合”的文章4.3. 訓練他的“控制論詩人”學習像雪萊和艾略特這樣有成就的詩人的作品4.4. “控制論詩人”能夠在大多數情況下騙過人類評委4.4.1. 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爲,精辟的作品是現代詩歌的一部分,現代詩歌留下大量解讀的工作給讀者去做4.4.2. 算法生成高深莫測的詩作足以以假亂真4.5. “控制論詩人”可能在創作足以以假亂真的詩歌方面做得很好,但要創造一個“控制論小說家”所要面對的挑戰則難得多5. 全國小說生成月5.1. National Novel Writing Month5.1.1. 全國小說寫作月5.2. 萊斯庫爾想將算法作爲寫作現代文的一個工具來使用,所以他組織了“全國小說生成月”(National Novel Generation Month,NaNoGenMo)活動,並成功吸引了衆多的程序員參加5.3. 軟件開發員兼藝術家達萊厄斯·卡澤米(Darius Kazemi)覺得,與其每天絞盡腦汁才只能寫出1667個單詞,還不如花一個月的時間寫代碼,然後瞬間生成一部5萬字的小說5.3.1. 2013年,他在Twitter上發布了他的想法,同時發起了每年一次的“年度編程文學馬拉松”(Annual Literary Hackathon)大賽5.4. 參與NaNoGenMo活動的程序員大多數采用“擾動”現有文學作品的思路生成小說5.4.1. 借助“Twitter過濾器”改寫《傲慢與偏見》5.4.2. 利用“科幻算法”重新演繹小說《白鯨》5.4.3. 通過代碼重新诠釋古斯塔夫斯·辛德曼·米勒(Gustavus Hindman Miller)的經典作品《一萬個夢》5.5. 一部構思非常大膽的作品《探索者》(seeker)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5.5.1. 生成此小說的算法通過閱讀wikiHow上的文章,努力理解人類的大腦如何“運轉”5.5.1.1. wikiHow5.5.1.1.1. 該網站旨在建立全世界最大的最高質量的指導手冊數據庫5.5.1.1.2. 無論你想做什麽,該網站擁有的多語種指導手冊都可以爲你提供免費的逐步指導5.5.2. 該算法的元代碼被劃分爲操作、浏覽、聯想、再現四個環節5.5.2.1. 在操作環節,程序閱讀某文章並將其中涉及人類活動的概念剔除5.5.2.2. 其以上一環節得到的“種子概念”爲基礎,搜索純文本的“記憶”,然後以浏覽模式中無法識別的概念(已刪除的記錄),圍繞“種子概念”進行“不可見”的聯想5.5.3. 《探索者》幾乎可以說是成功的:你會感覺自己開始進入機器的“大腦”,因爲它試圖去理解人類5.5.3.1. 理解一種全新的意識形態,並發現其與人類自我意識的不同之處5.5.4. 《探索者》在探索wikiHow數據庫的過程中,也記錄了算法的發現之旅:從無知到某種表象程度上的理解5.5.4.1. 它浏覽的第一個“如何……”的頁面是“如何讓女孩提出與你約會”。其從中獲得一個種子概念——“傷害”,涉及怎樣做才能不傷害到一個女孩的感情5.5.4.2. 之後算法圍繞著“傷害”展開聯想,即興生成了超現實主義的文字段落5.6. 如果算法不能生成偉大的文學作品,或許它們可以生成肯·福萊特所寫的商業圖書,甚至是算法版的《五十度灰》(Fifty Shades of Grey)5.6.1. 對于算法的商業用途而言,可以戰勝《拯救灰姑娘》(Mills&Boon Romance)或丹·布朗(Dan Brown)的冒險小說就已經足夠好了5.7. 暢銷書的讀者更喜歡:短小精悍的句子,強而有力的具有推動性的語言,以對話形式進行的敘事方式以及淺顯易懂的用詞5.7.1. 組稿編輯朱迪·阿徹(Jodie Archer)和數據分析師馬修·喬克斯(Matthew Jockers)合作編寫的算法,可以判斷出一本書能否成爲暢銷書
0 阅读:0

躺柒

簡介:書既能讀薄也能讀厚,輸出才能檢驗輸入,完成才能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