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訴訟權利,就是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人民法院服務保障律師訴訟權利、做實爲人民司法

人民法院報 2024-03-09 16:08:48

年初,這次“高規格”的重磅會議,再一次將律師權益保障帶入公衆視野——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全國律協首次召開工作交流會商會,建立“四方會商”機制,聚焦共同關注的律師工作重點領域,共商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和服務。

律師隊伍,依法治國的一支重要力量。律師的作用能否有效發揮,關系當事人切身利益,關乎法律正確實施,乃至法治建設全局。

“依法維護律師合法權益,就是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就是把以人民爲中心落到實處。”來自會場的法院聲音,擲地有聲。

從2015年,“兩高三部”《關于依法保障律師執業權利的規定》、最高法《關于依法切實保障律師訴訟權利的規定》,再到2021年,最高法、司法部《關于爲律師提供一站式訴訟服務的意見》,同步上線應用人民法院律師服務平台,人民法院依法保障律師訴訟權利的腳步一直向前,在一項項改革實踐中,探尋著依法服務律師履職、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更優解”。

助力律師依法履職,爲當事人提供優質司法服務

2023年8月的一天,酷暑難當。

頂著炎炎烈日,律師袁秋彬急匆匆地走進山東省臨沂市中級人民法院訴訟服務大廳,來到立案窗口前。

“法官同志,請你們給我核實一下,我代理的一起從蒙陰縣人民法院上訴到臨沂中院的二審案件是不是有人在人爲操作立案呢?”

在這位有二十多年執業經驗的律師印象裏,二審案件從上訴到二審正式立案一般在三個月左右,最快也要一個月。然而,他代理的這起案件從提交上訴狀到二審立案卻僅僅用了一周時間,他感到疑惑不解。

法官向他解釋,變化源于最高人民法院2022年開啓的民事、行政第二審案件網上立案試點。

以往二審立案,當事人線下向一審法院提交,再向中院移送紙質卷宗,不僅流轉慢、耗時長,而且節點多、流程不透明。

試點改革後,使用手機“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小程序上傳材料並一鍵發起上訴,二審法院全流程在線辦理立案審查、上訴狀副本送達等工作,平均立案周期較全國法院上訴移送時間縮短56%,最快甚至可以當日申請、當日立案。

“二審立案周期縮短,意味著整個訴訟流程的加快,進一步節約當事人訴訟成本,推動當事人合法權益加速實現。”袁秋彬懸著的心放了下來。

持續提升司法審判質效,這是廣大案件當事人和律師所需所盼。

近年來,人民法院堅持從制度機制上強化審判工作。面對律師和當事人呼聲較高的在線訴訟堵點多、立案周期長、法官會見難、網上閱卷不便等問題,人民法院正在通過一系列務實舉措“有的放矢”,服務律師依法高效便捷履職。

2021年,一份醞釀已久的新年“大禮包”,讓廣大律師眼前一亮。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共建的人民法院律師服務平台正式上線,依托這一平台,律師可以在線辦理立案、閱卷、交費、調解、保全、鑒定、排期避讓申請,以及延期開庭、延長舉證、調查取證類事項申請等35項訴訟事務。

“辦案效率提升,直接促成律師提高工作效率,從而更有底氣和信心爲他的當事人和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在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蔣敏看來,平台有效解決了包括在線立案、在線閱卷在內的諸多過往難以解決的痛點、難點問題。“尤其是這麽多年來一直困擾律師的開庭排期問題。”

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超過50萬名律師在平台上注冊並使用,覆蓋了全國77%以上的執業律師。平台累計爲律師辦理在線立案、閱卷等事項1396萬件次,提供排期避讓提醒服務178萬余次。

科技賦能,讓律師輕裝上陣,不僅減輕了往返奔波之苦,更減少了參與訴訟活動不必要的繁瑣環節。人民法院不斷改革完善訴訟服務工作,努力爲律師及當事人參與訴訟提供更加便利條件。

“本來還想申請排期避讓,沒想到法官做在了我們前面。”山東省日照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依托平台智能化提醒,主動爲律師避讓沖突排期,獲得律師的點贊。

“訴訟文書送達越來越快,我們的工作也更好開展了。”江蘇省如臯市人民法院聯合司法局、律協、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協會出台訴訟文書電子送達實施意見,建立全市律師、法律工作者電子送達地址庫和企業微信平台,實現訴訟文書送達“零距離”“零等待”。

“律師是當事人合法權利的維護者,爲律師提供更加優質、高效、受尊重的訴訟服務,本質上就是服務人民群衆。”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立案庭庭長錢曉晨介紹,人民法院正在線上線下同時發力,不斷提升訴訟服務品質,努力爲律師及當事人參與訴訟提供更加便利條件。

在線下,通過該平台,律師完成身份核驗後生成二維碼,可以免安檢、免登記進入訴訟服務場所,實現全國法院“一碼通行、一網通辦”。不少法院還建有律師閱卷室、休息室、更衣室,從細節處營造尊重律師職業的良好氛圍,讓律師執業更有獲得感。

暢通溝通監督渠道,構建清新的良性互動關系

同爲社會主義法治工作者,盡管法官、律師分屬不同角色,承擔著不同職能,但推動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高度一致。

一起看似尋常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卻因爲涉及當事人衆多,帶來了訴訟上的難題。

2023年10月,這起在湖南省臨澧縣人民法院審理的案件開庭在即。由于該案6名代理律師均在外地,考慮到往返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律師們嘗試著與法官溝通,提出在線“雲開庭”的訴求。

了解了這一合理訴求,法官立即與技術人員溝通,在極短的時間裏將“雲法庭”初設的5個席位增加至8個,並完成一系列技術保障。

在法官的努力下,6位律師在線出庭的訴求得以實現,確保了案件審理有序進行。

法官和律師如何更好地在訴訟活動中相互配合、相互協助,共同促推司法公正?這其中,建立法官與律師的良性互動關系是關鍵。

面對律師們普遍關注的良性溝通、合理維權問題,人民法院正進一步健全與律師的溝通交流機制,暢通律師對法院工作的監督評價機制,努力爲律師依法辦事、依法維權、依法服務人民群衆創造更好的司法環境。

過去一年,共有110萬個案件的代理律師使用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平台“掌上法庭”功能,與法官“面對面”溝通、“點對點”交流。

在這個類似“微信群”的功能中,當事人、律師、法官可以通過文字、語音、視頻等多種形式實時交流,交流過程全程留痕、存檔。

過去一年,12368訴訟服務熱線繼續發揮著法官與律師良性溝通的橋梁紐帶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將熱線100%接通率等納入質效評估體系,要求對因電話線路繁忙導致的漏接來電做到當天回撥完畢,確保每個來電訴求都能得到有效回應。

維護司法公正,離不開律師的參與,更需要廣大律師的監督和支持。

除了在訴訟服務大廳現場反映投訴事項,律師還可以通過12368訴訟服務熱線、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平台等多種渠道,對訴訟服務事項進行滿意度評價,提出改進工作的意見建議。

針對律師反映的“不立案”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建立12368投訴處理機制。2023年,對通過熱線反映的3455件“不立案”問題逐一進行督辦,其中833件符合條件的當場立案。

安徽省宿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與司法行政機關、律師協會共同建立律師一站式服務聯絡群,建立“一案雙查機制”,律師在訴訟中如遇到強制調解、調解超時、拖延立案等問題,均可以通過訴訟服務熱線和聯絡群反映、投訴。

江蘇省宿遷市中級人民法院建立律師服務熱線並搭建法官與律師互評機制,律師與法官相互監督、相互評價,並及時共享互評結果,促進法官與律師隊伍素質一同提升。

“建立法官和律師良性有序的職業互動關系,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把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到實處,共同維護司法權威、建設高水平法治中國的必然要求。”在全國人大代表、湖南人和人律師事務所董事局主席江帆看來,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視保障律師執業權利,各地法院積極實踐探索,進一步增進業務交流、強化職業認同,有序推進法律職業共同體建設,爲律師依法履職提供有力保障。

做實指導調解職能,推動律師參與市場化調解

律師陳賀梅沒有想到,自己還可以在調解工作中發揮專業所長。

這是一批涉及1500余戶業主的房屋買賣合同糾紛。幾年前,業主們與某置業公司簽訂商品房買賣預售合同,但公司一直未及時履行房屋交付義務。

“拖了我們三年,必須要給我們一個說法!”

糾紛一下子湧向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民法院。面對可能引發的群體性風險,上城區法院在征得當事人同意後,決定采用市場化糾紛解決機制,由澤大律師事務所的律師調解員先行調解,力求更加高效穩妥化解這一系列糾紛。

“律師是法律服務隊伍的核心主體,參與調解具有天然的職業優勢。”在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監事長呂紅兵看來,律師是法律專業人士,相比于人民調解,律師調解的專業性更強,對于涉企糾紛、合同糾紛等法律關系複雜的糾紛,律師參與調解效果往往更好。

此類調解往往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單純的公益調解難以爲繼,按照市場化機制進行收費調解,可以進一步激發律師的積極性,讓這項工作更具有可持續性。“律師行業屬于服務業。”呂紅兵說。

2023年10月的全國調解工作會議上,彙聚化解合力,指導、支持人民調解、行業調解、法院特邀調解等解紛力量,加強商事調解、律師調解,成爲法院與司法行政部門一同研判的課題。

對人民法院而言,做實指導調解法定職能、促進訴源治理是更重責任,也是踐行能動司法的更廣闊空間。

市場化調解是多元解紛的新探索。當前,人民法院正與各方一道,持續推進律師參與市場化調解工作,激活律師這支專業隊伍的資源優勢,共同投入到矛盾糾紛化解、幫助群衆解憂、維護社會安甯的事業中去。

“積極參與調解,維護大局穩定,律師大有可爲。”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長高子程認爲,律師不僅僅是提供法律服務的市場主體,更是社會矛盾化解、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力量,在推進糾紛多元解決機制建設中的職能作用更加凸顯,可以在“抓前端、治未病”中發揮更大作用。

高子程表示,律師自身具有法律專業優勢和長期在一線服務的實踐優勢,更容易獲得老百姓的信賴,引導老百姓將爭議納入理性和法治的渠道加以解決,助力矛盾糾紛在訴訟源頭化解,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

將專業糾紛交由專業人群化解,人民法院依法支持律師參與調解,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注入更多專業力量——

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協同司法局、律師協會等部門,創新開展以律師調解爲主的市場化解紛試點工作。截至2023年底成功化解糾紛5.59萬件,解紛平均用時22天,爲當事人解決糾紛節約成本上億元。

廣東省深圳前海合作區人民法院成立國際商事爭議專門解紛平台,聘任21名多法域執業資格律師和8名小語種律師爲涉外爭議解紛專員,推動前海打造國際商事爭議解決優選地、首選地。

……

當看到上千位業主們開始口口相傳,准備“化幹戈爲玉帛”的時候,陳賀梅加深了對律師這一職業價值的理解。

憑借著律師執業積累的經驗,陳賀梅和律師調解團隊成員迅速展開工作,制作調解方案,並積極主動與各方溝通、答疑解惑,安撫大家的情緒。

律師調解員的專業能力逐漸贏得了大家的信任,第一批案件僅曆時11天就調解成功,並促成這上千件糾紛一攬子化解,迎來了來之不易的“曙光”。

“律師和法官一樣,都是推進依法治國、服務人民群衆的重要力量,都肩負著共同的責任、共同的使命。”結束了一天的工作,陳賀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職業尊榮感和獲得感。

來源:人民法院報

記者:孫航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