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網絡支付安全防線

經濟日報 2024-02-26 06:30:10

今年春節期間,有不法分子制造了一些需要輸入支付密碼或填寫手機號、身份證號、銀行卡號等個人信息後才能領取的“假紅包”,企圖騙取錢財。這些“假紅包”往往會跳轉到不明鏈接,在用戶填寫信息提交後,後台的木馬病毒就可以竊取銀行系統隨機發送的手機驗證碼,隨時轉走銀行卡裏的錢。這個問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凸顯築牢網絡支付安全防線迫在眉睫。

當下,在數字化浪潮的不斷推動下,網絡支付展現出強勁增長勢頭。以今年春節爲例,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除夕至正月初八期間,網聯清算公司和中國銀聯日均處理全行業網絡支付交易26.3億筆、金額1.2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8.6%和8.0%。這組數據不僅反映了我國網絡經濟的蓬勃發展,也折射出消費者對網絡支付日益增長的需求。網絡支付因其便捷性與高效性,已成爲居民生活離不開的普惠性基礎金融服務。但正如硬幣的兩面,由于網絡支付過程的高度便捷性,一旦用戶的賬戶信息、支付密碼等關鍵信息被不法分子獲取,用戶資金安全將面臨嚴重威脅。可以說,隨著技術的不斷叠代發展,網絡支付繁榮背後也伴隨著一系列安全風險的挑戰。

支付安全問題的産生,既有技術層面的原因,也有管理層面的問題。從技術層面看,當前網絡支付系統雖然高度發達,但仍存在被黑客攻擊、數據泄露或被非法利用等風險。而且,隨著支付技術的不斷創新,新的安全漏洞也可能隨之出現。從管理層面看,一些支付機構在信息安全、風險防控等方面還存在短板,也會導致不法分子有機可乘。

如何構建一個安全、可靠的網絡支付環境?從支付機構角度看,應繼續加強技術研發與創新,不斷提升網絡支付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通過引入先進的加密技術、身份認證技術等手段,確保交易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還應加強對新型支付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如區塊鏈技術、人工智能等,爲網絡支付提供更加堅實的技術支撐。

從監管角度看,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制定更加嚴格的支付安全標准,規範支付機構的經營行爲,確保其在合法合規的軌道上運行。支付機構應對照監管的各項要求,積極開展自查整改並加強交易監測,切實防風險。此外,廣大用戶也需提升自我保護意識和風險識別能力,在使用網絡支付時,要時刻保持警惕,切勿輕易泄露個人賬戶、支付密碼等重要信息。

安全是發展的保障。只有築牢網絡支付安全防線,才能促進網絡支付充分發揮優勢和發展潛力,推動我國數字金融和網絡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勾明揚)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