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普爾頓科幻啓示:戴森球理論引領外星搜尋,新發現揭示潛在迹象

帝江異事 2024-05-13 20:06:58

英國早期著名的科幻作家奧拉夫·斯塔普爾頓在1930年創作了小說《人類向何處去》,該書出版以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書中描寫了人類在20億年裏進化出了超過18種不同的人類物種,但最終都未能敵過時間的力量,在宇宙中黯然退場。

但這僅僅是奧拉夫·斯塔普爾頓的開始,1937年他又創作了小說《造星者》才真正的影響了許多人。

其中,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弗裏曼·戴森就對《造星者》一書愛不釋手,並從中獲得了啓發。

因小說《造星者》中提到了高度發達的文明可能會收集恒星發出的大部分太陽能的概念,弗裏曼·戴森在1960年將這種幻想出的概念套進了科學的範疇。

弗裏曼·戴森提出了最著名的戴森球理論,即用一個巨大結構將恒星包裹其中,利用這種方式收集恒星的能量。

不過可想而知,以現在的科技人類真的很難做到這一點,所以戴森球仍然是理論上的思想實驗。

雖然人類做不到,但並不意味著外星人做不到,所以戴森球理論也是一些科學家找尋地外超智慧文明的一個方向標。

以人類文明爲基礎推測,隨著文明的進步,對能源的需求就會不斷增加。

而一顆行星只能收獲母恒星總輸出能量的一小部分,並且即便在行星上安裝能源收集器,但收集器的數量也是有限的。

因此,爲了采集更多的恒星能量,戴森球無疑是一種可行的方案。

但在現實中,戴森球可能並不會是一個完整的外殼,更可能是一個大型的、單個收集器陣列或收集器蜂群。

理論而言,這種結構不僅會吸收陽光,並會以相同的形式發射出明亮的遠紅外線,而這種紅外線在恒星系統中就會顯得不正常。

因此,如果通過尋找這種不正常的紅外輻射,人類就可能在宇宙中找出類似戴森球的巨大結構。

雖然,科學家們早就已經開始在宇宙中搜索疑似戴森球的巨大結構,但迄今爲止大多數搜索都只找到了模棱兩可的結果。

例如,2006年美國的費米實驗室利用IRS數據研究了250,000顆恒星,最終只發現了17個戴森球的候選者,但最終根本沒有辦法去驗證。

另一個戴森球候選者是KIC 8462852(或稱爲塔比之星),這顆恒星在開普勒數據中顯示出奇異的光曲線,部分符合戴森球的光曲線特征。

但後來的測量結果表明它並沒有完全吸收所有的波長,因此更像是塵埃現象。

盡管至今還不清楚該恒星系統中到底發生了什麽,但尋找戴森球或類似結構的研究仍在繼續。

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和弗蘭克·德雷克共同創辦了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其中尋找戴森球就是該計劃的一部分。

現在又有了兩項新的搜索,它們都使用了更好的設備,導致戴森球候選者目錄大幅增加。

其中一項搜索是科學家們利用歐洲航天局的蓋亞號航天器數據集和其它儀器進行的。

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對500萬顆恒星進行了搜尋,當中發現了過量的紅外線輻射,這些輻射無法用已知的自然過程來解釋,它們就像戴森球所産生的輻射一樣。

科學家在論文中提到,搜索過程中發現的距離地球900光年以內的7個紅矮星(最小的恒星類型),這七顆恒星在紅外線下的亮度比它們應該産生的亮度高60倍。

根據它們發出的不可見光來計算,這是一個很大的差異,也正是戴森蜂群的特征之一。

第二篇論文涉及較大的恒星,包括許多與太陽相似的恒星。

其中最遠的恒星可達6500光年,其中包括近500萬顆K型橙矮星、像太陽一樣的G型恒星以及F型恒星。

這項研究發現了多達53個候選者,當然,這些只是候選星,只有進一步的觀測才能找到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恒星發出不尋常的輻射和紅外線的原因還存在另一個可能性,其實是由塵埃組成的環狀星盤模仿的,但這種情況往往是年輕恒星的問題。

然而,這些候選星和塔比之星都不年輕,它們是成熟的恒星。

因此,最近的發現仍然令人興奮,並爲科學家們提供了更多關于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的線索。

最近,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在紅外線領域對塔比之星進行了觀測,但結果尚未公布。

如果它沒能觀測到任何異常現象,那麽塔比之星這顆恒星將再次陷入詭異的境地。

在搜尋戴森球的過程中,科學家們還需要面臨一個更爲現實的問題,外星人最終是否會進步和發展,並被迫尋找更大的能量來源?

這仍然是個未知數,只有當人類明確地探測到外星生物結構或外星軌道結構時,才能回答這個問題。

1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