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人民大會堂的時候,蘇聯專家否決了兩個建議

賤議你讀史 2024-04-07 01:50:05
引言

1949年建國之後,當時在北京的很多重要機構幾乎都集中在五棵松一帶,而且五棵松地區從30年代開始建設新城,到1949年的時候,不僅變得很繁華,而且各種市政設施都要遠遠好過古城。因此,在最初的時候,梁思成建議把人民大會堂的選址定在五棵松。

他的這個思路有兩層考慮,一來可以妥善的保護北京古城的面貌,二來五棵松新城已經有著完善的市政設施了。但是,他的這個提議遭到了蘇聯專家組的否決,這個提議也就擱置了。蘇聯專家組建議把大會堂的選址定在天安門一帶,但具體是在哪個位置,還有待商榷。

這篇文章,我就簡單和你聊聊人民大會堂的選址問題。

蘇聯專家否決了兩個提議

梁思成建議在五棵松的選址被否決之後,大會堂的選址就自然定在了天安門區域,至于具體修建在哪裏,如何布局等等問題,蘇聯專家巴蘭尼科夫給出了一個具體的可行性方案,他的方案內容很多,總結起來就是這麽一個核心:以天安門爲中心,規劃建設新中國的首都行政中心;他的設想簡單說來,就是在北京複刻出一個莫斯科紅場出來。

巴南尼科夫提出的這個方案,蘇聯專家團還特意進行了論證,結果自然也是同意他的這個規劃。蘇聯專家們當時的意見,在當時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咱們在考慮的時候也著重參考了蘇聯專家團的意見。如此一來,在未來的首都行政中心規劃中,人民大會堂一定是要建在北京老城區的中心區域的。那麽問題也來了,北京老城區的中心區域除了天安門廣場之外,還有哪裏呢?把大會堂具體放置在哪個位置,也是成了一個問題。

當時,我國不少設計師也參與到大會堂的選址和設計工作中,有的人估算了一下,大會堂的整體面積從理論上來看,恰好可以把整個會堂都安放在天安門廣場上。因此,他們就提出,是否可以把大會堂放置在天安門廣場呢?

這個提議剛冒出來,就被蘇聯的另一位專家阿謝耶夫給否定了,他給出的理由也很簡單,只是從建築美學的角度出發來考慮的,大會堂的體積和規模有些龐大,而且從正陽門、人民英雄紀念碑到天安門和故宮的這條中軸線上,已經沒有可以安放大會堂的位置了。如果不放在中軸線上,而是放在中軸線的其他地方的話,從建築美學的角度來看,就會顯得很突兀,而且和整個環境對比起來也是難以協調。

于是乎,在最初的設計方案當中,是把大會堂畫在了南長街的南向對景當中。

當時,針對整個天安門廣場的改造,總共出了12個方案,在這12個方案裏面,蘇聯專家組對一號和六號這兩個方案是比較中意的。這兩個方案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建議把大會堂定在南長街以南的地方,整個建築用地長約有400米,寬大概175米,總的面積在七萬平方米左右。

到了1958年七月,我國又派出了一些專家去蘇聯,他們此行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考察蘇聯的城市規劃和建設,便于回國以後,作爲可行性的參考。也是在七月,關于大禮堂的一些具體的設計工作,也被正式提上了議事的日程,大禮堂整個的設計工作是交給了北京建築設計院來負責。

經過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在1958年的8月8號這一天,設計院總共給出了十個設計方案。但是這些設計方案裏面都有一個問題,就是沒有具體規劃出大禮堂的建設地點,以及整體的建築面積;畢竟,當時關于這兩個問題也還是懸而未決的問題,因此,設計院也不能擅自決定地點和面積這兩個事情。

不過,這十個設計方案都考慮到了一個問題,就是大禮堂裏還需要修建一些會議室、休息室等作爲配套設施,這些配套設施的建築總面積大概在3萬到5萬平方米。

結束語

大會堂的修建,在選址這個問題上有著蘇聯人參與的身影,但往後的設計和建造,以及使用原材料方面,都完全是百分百的由中國人自己完成。因此,可以說人民大會堂是中國人智慧和汗水的結晶。

0 阅读:11